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先講黃鶴樓的歷史長江和漢水將武漢劃為三鎮:武昌、漢口和漢陽,長江南岸的武昌和長江北岸的漢陽均在漢代就建成。東漢末年的三國時代,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時在長江邊的黃鵠磯上修一座瞭望塔——黃鶴樓,黃鶴樓就是武漢城市的起源。黃鶴樓屢毀屢建,
先講黃鶴樓的歷史
長江和漢水將武漢劃為三鎮:武昌、漢口和漢陽,長江南岸的武昌和長江北岸的漢陽均在漢代就建成。東漢末年的三國時代,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時在長江邊的黃鵠磯上修一座瞭望塔——黃鶴樓,黃鶴樓就是武漢城市的起源。
黃鶴樓屢毀屢建,僅在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最后一座建于1868年,最后一次被毀,是在1884年秋天,毀于一場火災。從三國時期直到清代,黃鶴樓的位置,都位于武昌蛇山西段臨近長江邊的黃鵠磯上。
1955年,武漢長江大橋開工建設,南岸武昌引橋將要占據蛇山西段的黃鶴樓故址,最后在黃鶴樓原址的附近,尚留有一個小平臺,在這里建起了一座武漢長江大橋通車紀念碑。
現在的黃鶴樓是上世紀80年代重建的的,新址在長江南岸的蛇山之上。
雖然武漢城市和黃鶴樓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黃鶴樓酒卻是因漢口的崛起才出現,在長江北岸的漢口只有500年的歷史,明代之初,漢口還是一片沼澤之地。
過去的漢陽與漢口連成一片,漢水在漢陽南部入長江。直到明成化初,漢水下游連年發大水,從而新辟的河道從龜山北流入長江,將原漢陽一分為二,南岸一側仍稱漢陽,北岸一側則稱之為“漢口”。
漢口處于溝通長江、漢水、洞庭湖三大水系的樞紐,漢口地盤開闊,港闊水深,漢口地理位置形成后,正值中國封建社會晚期,資本主義萌芽。大量北方商人隨漢水而下,將貨物運抵漢口中轉。
嘉靖年間,漢口的人口增多,已有城鎮居民區“坊”的出現,有居仁、由義、循禮、大智四坊,這幾個地名現在依然存在。到明朝末年,漢口已經相當的繁華,成為天下四大名鎮之一。清朝晚期,漢口被辟為通商口岸,開辟租界。
清朝時期,漢口作為“萬里茶路”的交易中心,匯通天下的晉商不僅帶來了茶葉,更是把山西汾酒的釀酒師傅、釀酒工藝帶到了武漢。關于漢汾酒最早的記載是在康熙年間,康熙十二年《武昌府志》記載:“康熙元年(1662年),夏口人以高粱為料、麥作藥(曲)釀酒。”由于酒液清亮透明,清香味醇,譽滿湖廣。距今有350年的歷史。
乾隆年間,釀酒師李大有在漢口關圣街釀酒,牌號“李大有”。生產出獨具一格的,具有武漢特殊品質風味的清香酒。(下圖為酒廠資料的李大有相?存疑!)
《武昌府志》記載:1898年,劉峰青承李大有之志,在漢口用“老天成”牌號建立槽坊。
老天成槽坊共有七個槽坊,分別為: 仁記、祥記、德記、宏記、永記、新記、益記,是武漢產量、資本最大的槽坊。
湖廣總督張之洞升遷為大清首輔,上京赴任前向七大糟坊訂購了一批酒帶進京城,此酒得到了各位王公大臣的一致推崇。張之洞精選了這七大糟坊中最好的酒上呈光緒帝,光緒飲后大加贊賞。張之洞在光緒帝的旨意下以七大糟坊為基礎,選擇其中最好的窖池、技術最精湛的釀酒師,成立了一個專門為皇家釀制御酒的御用酒坊,光緒帝親自為此酒坊定名“天成坊”,寓意“佳釀天成,國富民強”。
民國時代,槽坊遍布武漢三鎮,而以漢口為多,集中在漢正街一帶,漢正街故而又有槽坊街之稱。1952年在“老天成”等幾家糟坊基礎上建成的武漢酒廠,沿用傳統工藝繼續生產漢汾酒,1962年在漢汾酒基礎上投產特制漢汾酒,1984年特制漢汾酒改為黃鶴樓酒。
歷史沿革
命運多舛的漢汾黃鶴樓酒
黃鶴樓酒選用優質高粱為原料,以大麥、豌豆踩制的清茬曲、紅心曲、后火曲為糖化發酵劑,采用地缸分離發酵,石板封缸,并經量質摘酒、分級貯存、精心勾兌而成,與山西汾酒的釀造工藝完全相同。
真正讓漢汾酒聲名鵲起還是在上世紀70年代,彼時正是清香型白酒大行其道的年代。其名字就叫“黃鶴樓牌漢汾酒”。1984年,“漢汾酒”以古跡為名,更名為“黃鶴樓酒”。蟬聯兩屆全國酒評會“中國名酒”稱號,這也是黃鶴樓酒的頂級榮譽。
進入90年代,黃鶴樓酒業因開辦鋼材市場、甲魚養殖、海南圈地等盲目多元化導致陷入危機,2000年前后幾近破產。黃鶴樓基本處于停產歇業狀態。如今在硚口區的老廠址已經夷為平地,成了駕校訓練基地。一段武漢人的歷史只剩下一個牌坊,不知還能否繼續屹立。好在清香型白酒不是用地窖,要不然老窖就可惜了。
不好好釀酒,搞死了黃鶴樓,不忘初心,黃鶴樓迷失了自己,忘記自己是汾酒清香一脈。在90年代后期,清香型白酒沒落,濃香異軍突起。
2003年6月,武漢天龍投資公司收購了原黃鶴樓酒業集團公司的良性資產和品牌,以此為基礎成立武漢天龍黃鶴樓酒業有限公司,并請來"國窖1573"設計者陳佳擔任總經理。給了武漢人無限的振奮,而黃鶴樓以濃香白酒的身份出現在世人面前,雖然口味變得“時髦”了,但在“老武漢”看來總感覺“味不一樣”。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茅臺酒一路凱歌在2005年全面超越濃香白酒領袖——五糧液,白酒又進入了醬香時代,真的好尷尬。
好在,古井貢集團并購天龍黃鶴樓之后,回歸清香型黃鶴樓,這樣古井集團酒就有雙“國家名酒”在手(古井貢和黃鶴樓),并以雙“香型”搶占市場。(古井是濃香型,當然黃鶴樓也還保留濃香型)
如今,以汾酒為代表的清香型復興,清香白酒的份額不斷成長,希望黃鶴樓能夠堅守自己,不忘初心,做好清香“漢汾”。
歷史酒款
目前的黃鶴樓是1985年6月落成,5層高,是之前同治年間的三層的黃鶴樓。1957年建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1981年重建黃鶴樓時,選址在距舊址約1000米的蛇山峰嶺上。
小黃鶴樓是更多武漢老百姓的80年代生活記憶,它價格更親民,更實惠,口糧酒。
馬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