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又是一年春暖花開時,女兒還沒有忘記那些被我束置高閣的蠶卵,每次想起就說,快看看我的蠶出來沒?看了幾次都沒有動靜,她很擔心,問:“它們是不是出不來了?”我說:“不會的,可能天還不夠暖和吧。”
四月初,氣溫已經比較穩定了。陽光好的時候,我把蠶卵放在朝陽的窗前曬著。沒幾天,還真的出來了!11日那天中午,我無意中瞟了一眼,赫然發現那里有三個黑色細線頭一樣的東西在蠕動。哇!它們真小啊,只有兩毫米那么長,體寬也就半個毫米吧。我激動得有些不知所措了。趕忙從窗外花盆里的桑樹上摘下一片葉子,想了一下,又跑去找來一個軟毛小刷子,把三只蠶寶寶輕輕掃到葉子上,它們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吃了。以后每天早上醒來,就趕緊去看蠶卵。每天都有數十只、近百只蠶出世。四五天時間,三百余只蠶寶寶都出殼了。
去年養的蠶大,沒怎么費力它們就吐絲結繭了。這次才體會到,養蠶真是件辛苦的事。蠶太小,葉子要剪成細條條讓它們吃,總是還沒吃干凈,葉子就沒水分了。每天要換兩三次葉子。換的時候要拿起布滿小洞洞還有些卷曲的干葉片,把上面爬滿的小蠶用刷子輕輕掃到新葉子上。每次我都小心翼翼,每片葉子翻來覆去檢查,生怕因自己的疏忽大意而錯殺無辜,把某只蠶連同葉子丟進垃圾桶。蠶多而小,我每天早起晚睡,換一次葉子都要忙活半個多小時。阿輝見我如此反常,以往圍著他和孩子轉,如今就只圍著這些小蟲子轉了,很有些不平:“天哪,我才發現你這么有耐心有愛心啊。怎么對我都沒這么好過?”我只笑笑,不搭他的話。男人心粗,哪里想得到,這些蠶寶寶生來就沒有媽媽,我此時養它們,心里就是養孩子的感覺啊。他又說,“趕快送人吧,這么多哪里養得過來。”我說“等再大一些吧,這么小,送出去我只怕別人養不活呢。”
好在蠶成長很快,一周后,就不那么費眼費心了。我陸陸續續把蠶送給了很多家里有小孩子的朋友。送出去時,還真的像要把自己的孩子過繼給別人一樣于心不忍。先問問人家養過沒有,如果沒有,就千叮嚀萬囑咐的,生怕蠶受了委屈生了病。
最后,我們只留下了三十只蠶,悉心喂養著。每次遇見我送了蠶的朋友,都會驚喜地告訴我:“我的蠶長得可快了。一天一個樣!”
的確是如此,蠶成長的速度驚人,食量也增長驚人。計量科樓后那棵樹沒多久就被人摘了個精光,到哪里找桑葉成了迫在眉睫的頭等大事。找了很多地方都沒有,我就很納悶,桑樹為什么這么少呢?后來有人告訴我,民間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的諺語。因為“桑”與“喪”諧音,不吉利。真是無稽之談,我聽了很不以為然。心想這漢字文化真是豐富,諧音生出的寓意,魚可以代表余裕,蝙蝠那么丑陋可怖,也能象征幸福,而槐樹,在漢代就被人寄予“望懷”的意思,多么浪漫美好!怎么到了桑樹這兒,就無辜成了不吉利的呢?
那棵長在花盆里的小桑樹,說來話長。去年秋天去滄州看望水兒姐,在她父母住的小院,院里院外種著各種果樹和花草,我喜歡極了。尤其看到房后栽種著很多桑樹,我忍不住感嘆:“我要是也能種一棵桑樹就好了,我喂的蠶桑葉都不夠吃。”熱情善良的大伯大娘聽了二話不說就挖了兩棵小桑苗給我。我既感動又歡喜,臨走就把這兩棵半尺高的小樹苗輾轉帶回了家。因為不是種樹的季節,我就把小桑樹先種在了花盆里放在室內。可惜經過一個冬天的考驗,只成活了一棵。當那不起眼的小樹冒出了嫩葉,我告訴恰恰這是棵桑樹時,她喜出望外,因為愛蠶而把桑樹視為寶貝。她每天都記著澆水,還把它搬到陽光下,口中常常念念有詞,巴望著它快點兒長。
為沒有桑葉而著急的,不止我,對門的鄰居,打聽到十多公里外有片桑林,就驅車去采摘了很多桑葉回來,分給我一半,還挖回幾棵小桑苗,說他沒地方種,讓我找地方種,成活了明年好喂蠶。這收獲真是讓我高興壞了。
既然人們都忌諱,小區內是不能種的。我把花盆里的桑樹和鄰居給的兩棵都種在了單位的院子里。種下桑樹,就是種下了一份殷切的希望。每天觀察它們成長,期待來年我們的蠶寶寶都有充足的新鮮葉子吃。
蠶長到兩、三厘米那么長時,就不必再用剪刀剪桑葉,可以喂整片葉子了。我還是照例拿小刷子幫它們換新葉子。阿輝看到了,就用手把蠶捏起來。我驚叫:“別!你會把它捏死的!”他說:“不會啊,輕一點就是了。你試試?”我很小心地拿起一只蠶,哈,一點沒有想象的那么怕。涼涼的,軟軟的,很舒服。從那以后,換葉子時就省事多了。我把新桑葉一片片擦干凈擺在茶幾上,把蠶拿出來放上去,再把盒子里的碎葉和蠶砂倒掉,清理干凈后再把桑葉連同上面的蠶寶寶輕輕托著放回去。我想蠶寶寶一定喜歡這個隨時清理干凈的家,不然把新葉子和干枯的碎葉子連同糞便混在一起,它們也很不舒服吧。
蠶雖然不分晝夜不停地吃,但喂的時候會發現總有個別的蠶有時不吃不動,像睡著了一樣。仔細觀察才發現,原來它是要蛻皮了,等新皮膚長好后,蠶就好像又長大了一歲,食量猛增,食速驚人。等蠶長到大約四、五厘米時,我每次晚上臨睡前放了不少桑葉,半夜起來看已經吃光了,可放多了葉子又會干,于是我只好每天夜里兩三點醒了就爬起來喂一次蠶再接著睡,簡直像夢游一樣。
有天我又看到一只蠶直起了身子仰著頭,它們平時只埋著頭吃,我就注意到一張大嘴了,此刻與這張臉對視竟有一種陌生而奇特的感覺,好像它是有思想的,正在思考什么高深嚴肅的哲學問題。我突然覺得這表情似曾相識,才恍然大悟,這蠶又要吐絲了。
短短28天,一個身長2毫米,體寬0·5毫米的小嬰兒,就長成了身長6—7厘米,胖乎乎的“大孩子”了。回想起這一個月飼養蠶寶寶的過程,連我都為這個成長速度而驚嘆。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28天,蠶的體重增長了一萬倍。(這是我在網上查到的資料,實在令人乍舌)這樣你一定也相信,它們在這四個星期中的確是“一天一個樣”了。
將要吐絲的熟蠶身體開始透明,有些發黃。能清晰看到背部中間的背脈管隨著呼吸一伸一縮。蠶吐絲結繭的過程,和去年是差不多的。不同的是,今年我有了經驗,為方便它們搭網,我把每只要吐絲的蠶及時放進一個個小“單間”里,等所有的繭結好后,再放回一起。
又過了十一天后,蠶蛾開始陸續爬出蠶繭。我這才發現,蠶蛾破繭的時間和小蟻蠶從蠶卵出來的時間是一樣的,都在每天早晨五六點鐘的時候。在早上七點多鐘去查看,還沒有出來的,今天就不會再出了,要等第二天清晨。不知這是什么原因,和光線有關?莫非蠶也喜歡黎明?
現在,我的三十只蠶蛾都已破繭而出,產了幾千個卵了。水兒和她慈愛的媽媽有那么多桑樹卻沒有蠶喂,我想應該投桃報李,把這幾千個蠶卵送給她們。等明年春天,我們可以一起養蠶了。
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