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戰爭是影響到一個諸侯國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須高度重視。那么,是什么因素決定了戰爭的勝負呢?孫子告訴我們,有五大戰略要素和七條對標分析內容(所謂“五事七計”)為戰爭的獲勝與否提供了絕佳的預測框架。
如果用“五事七計”的視角來看企業經營,你會發現它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全面而深刻的戰略管理模型。
(請打開文末鏈接,參閱本人首發文章:
麥肯錫“7S模型”竟暗合《孫子兵法》)
(趙孟頫 書)
我們今天所說“勝”的含義,已與其造字本義完全無關,而“勝”字才是其一貫的意思。下面分開來解釋。
順帶把“朕”也講完了。“朕”的本義就是“撐船離岸”“騰挪”之意,后產生假借義,周代貴族多用以自稱,即“我”的意思。秦始皇又將其定為帝王自稱之詞,自此以后,“朕”只有皇帝一人可用。
小篆“勝”,右上部直出符號產生變形,雙手、力等構件不變,左邊依舊是“舟”旁:
小篆“勝”
隸書筆畫化,變形很大。左邊“舟”訛寫為不相關的“肉(月)”旁,右邊訛寫為“券”:
隸書“勝”
楷書承續了隸書字形:
楷書“勝”
甲骨文“勝 1”
也有甲骨文下面畫一條魚,上面畫一個向四周擴散之形,表示魚腥氣四散:
甲骨文“勝 2”
之后的篆文,將氣味擴散之象形寫成“生”,并將上下結構改為左右結構,寫成“鮏”字。
篆書“鮏”
又有字形將“魚”字旁換成代表葷腥的“肉(月)”字旁,就成了“勝”字。還有從月(肉)從星的字形,月表意,星表音。因此,最初“鮏”“勝”“腥”是一個意思,就是表示“腥氣”。 后來“腥”逐漸代表了本義,“勝”則被古人作為“勝”的書法省筆簡化字,失去其原來意思:
之后,隸書、楷書承續了從月從生的字形:
楷書“勝”
簡化字推行后,統一以“勝”作為標準字形。
綜上所述,“勝(勝)”的本義:“能夠用力將船撐離岸邊”,引申為“有能力承擔”“勝任”,又引申為“超過”“占優勢”等含義。
上下同欲者勝
語出《孫子·謀攻篇》:“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白話文:
所以,有五個方面可以預見勝利:能準確判斷仗能打或不能打的,勝;知道根據敵我雙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對策者,勝;全國上下,全軍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協力的,勝;以有充分準備來對付毫無準備的,勝;主將精通軍事、精于權變,君主又不加干預的,勝。
戰 、 勇 、 取 、 義 、 仁 、 智 、 信 、 賢 、 思 、 想 、 史 、 實 、 勤 、 儉 、 敬 ......
本文由潤德軒主人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了解更多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