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薊州作為全市最年輕的一個區,立足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明確打造“三地一城”發展目標,即“非首都功能特色承接地”“京津城市服務保障基地”“國家休閑度假目的地”“宜居的山水文化名城”。
近日,記者跟隨薊州區區長廉桂峰來到薊州區實地走訪,圍繞解決民之需、民之急、民之意、民之愿的實際問題。
預訂了農家院的中午飯,下午兩點也到不了村——這條路,太堵!
薊州區下營鎮是本市最北部的鄉鎮之一,鎮域內有九山頂、梨木臺等景區,也有許多發展規模較好的農家院。每逢節假日,一些山間道路就會出現車輛激增的情況,常白路就是其中之一。記者在現場看到,常白路雖不是“大道”,但卻是車神架景區和九山頂景區的交匯口,附近有多個村莊經營農家院,道路經過了硬化整修,十分平整,但寬度只能勉強允許兩輛車并行。
常白路
附近常州村的村民反映,一到節假日,這條路就會嚴重擁堵,影響正常出行,甚至一些外地游客都會因為擁堵而“打道回府”。“趕上節假日,我早晨5點多就出去買菜了,回來的時候在郭家溝道口那開始堵,一直到車神架道口,4公里,堵得跟個停車場似的。”村民說。
王繼良是一名常州村村民,開農家院20余年了,伴隨著常白路從2米寬的土路發展到如今6米寬的水泥路,他的農家院規模也從十幾人,發展到現在的規模越來越大,接待能力越來越強,配套設施也越來越全,“景區的發展一年比一年好,尤其是這兩年,但是也造成了道路的擁堵,直接影響了我們農家院的收入。有時候客人都訂好房了,午飯我都給做好了,但是客人堵在路上,一著急就不過來了。”王大哥說,也因為此,與客人之間常會發生矛盾。
常州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董云鵬介紹,常白路原先是用于村民出村耕作的連接道路,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這條路成為通往景區和農家院的重要支線。從2018年開始,常白路在旅游高峰期擁堵,尤其是從去年開始,因為疫情市民無法離津,薊州區的各個景點游客倍增,道路擁堵更加嚴重,因此也收到了不少游客的投訴,“經外線下來以后也就200多米是6米寬的路,往里邊就是4米的路面了。景區在旅游旺季的時候,游客都奔著吃飯去,常白路就跟癱瘓了一樣,8名交警都疏導不開,跟‘叉粥’了一樣,亂套了。”
往年假期常白路終點常州村擁堵情況
解決:開辟新路,緩解擁堵,五一假期通行
下營鎮黨委書記劉學政解釋說,常白路之所以擁堵,是因為車輛的進出沒有分離,“通過實地調研,我們發現在常白路的右側,有一條貼著山邊的田間作業路,這條路如果拓寬到6~8米,就可以作為一條進景區、進村的路,這樣車輛進出兩向路分離,就可以有效解決擁堵問題。”
交通局局長陳樹先也表示,將通過兩方面的措施,對常白路擁堵路段進行緩解,“一是借助常白路、青山嶺、常州、白灘周邊的鄉村公路貫通,疏解旅游客源。二是在車神架景區的前面,也就是在現有的常白路南側,再開辟一條長720米的疏通路段,車流秩序分流之后,車輛和游客進出有序,管理有序,實現環形的暢通。”
那么,這條“田間作業路”是否可用呢?區規資局局長蔡國宏介紹,已經核實了該路不占生態紅線,也不占天津市的永久保護生態區,“下一步我們將硬化路面,一起推進,加快這條路的修建。”
找到了解決辦法,就要立即行動,廉桂峰在現場要求,這項工作,下營鎮要主動進位,積極對接規資局、交通局,全力把各項工作往前趕。規資、交通部門要凝聚合力、統籌推進,高標準做好道路前期設計、工程建設,掛圖作戰、倒排工期、加快施工,盡早完成建設任務,“五一之前必須落實,切實為廣大群眾、游客朋友營造便捷順暢的出行環境。”
交警支隊的楊大隊長說,除了讓游客多一條路、多一個選擇外,也會從交通管理上緩解擁堵,“違章停車和交通事故也是擁堵的重要原因,我們將加大違章停車的治理以及交通事故的快處。同時我建議,在觀景的地方,也就是常白路的中段,增加一個觀景的停車場,方便游客想下車看景拍照。第三,要在常州村的村口附近增設一個臨時的停車場,游客到這之后,有時候需要停車聯系農家院、網絡購票等,這就會造成擁堵,停車場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同時,楊大隊長表示,將在旅游旺季增派交通事故的快處人員,對交通事故進行及時處置,減少擁堵的時間。
“我們的村就是沒人來,想提升不知道怎么干”
隨著鄉村旅游如火如荼地開展,如今來到鄉村,游客們不再僅僅是吃一頓農家飯,住一晚農家院,人們更看重的是這里有哪些秀麗的風景和深邃的文化。廉桂峰一行走訪下營鎮時,了解到從津圍北二線進入下營的第一個村,就是劉莊子村,按說這里有著良好的交通優勢和自然環境,農家院也開展得比較早,但旅游業就是發展得不好。
劉莊子村
劉莊子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楊立鳳介紹,劉莊子村有321戶村民,只有11戶運營農家院,一到節假日,看到別的村人滿為患,但是自己村的游客稀稀落落,“旅游旺季我們這兒的入住率才80%,有山有水,但沒啥知名度,我們也不知道咋提升,不知道客源怎么來。”
劉文彪是劉莊子村最早開設農家院的經營戶之一,經過多年建設總算積累了一些回頭客,可隨著人們對鄉村旅游環境需求的整體改變,如今劉大哥也面臨著提升改造農家院的難題,“客流量還是差點,我的農家院還是原來的那種格局,有點被淘汰了,但是如何改造我也拿不準,做成民宿的話我們也沒經驗,不會設計,挺著急的。”
劉文彪的農家院
相似的問題在村里成為普遍現象。其中大部分人都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只有婦女老人守著綠水青山,村民劉玉靜說:“附近也沒有什么景區,我自己在家也沒有收入,開農家院如果能增加點家里的收入肯定是最好的,但是現在確實沒什么人來。”
在現場,楊立鳳代表村民,說出了心聲:“我們劉莊子村有爨嶺廟烈士陵園,抗日英雄劉繼抗就是我們村的人,紅色資源較多。我們就是想利用環境和資源優勢搞紅色旅游,一是爨嶺廟的提升,完善景觀設施、豐富展館物品,讓展現的場景更生動,更有歷史厚重感;二是規劃一條紅色旅游路線,發展紅色旅游,帶動山貨銷售、農家院住宿等旅游消費,增加農民收入。但苦于有想法沒思路,就是想干卻不知怎么干。”
深挖紅色資源優勢,讓劉莊子村火起來
鄉村旅游是典型的民生產業,具有很強的扶貧、富民功能,是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城鄉一體化、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而鄉村文化資源是鄉村旅游的靈魂所在。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就要充分挖掘當地優秀民間文化,讓鄉村文化更好地融入鄉村旅游,進一步提高鄉村旅游的品質。
對于劉莊子村的需求,下營鎮黨委書記劉學政表示,下營鎮將成立工作專班,主動進位,幫助劉莊子村做好紅色旅游的各項工作,同時在爨嶺廟提升和紅色旅游線路建設的資金投入上給予支持。
薊州文旅局局長張文軍介紹,對于劉莊子村紅色資源開發問題,文旅局擬從五方面入手,“一是加強規劃設計。目前,我們正在編制《薊州區紅色旅游發展規劃》,劉莊子村的紅色小路規劃設計,我們將納入整體規劃當中,作為一條重要紅色教育研學路線,進行專項規劃設計,尤其是把爨嶺廟展館展陳和景觀提升作為重點。二是我們將組織相關人員搜集整理相關黨史資料,推動展陳更新。三是對戰備洞紅色資源后續活化利用,使之形成更有吸引力的紅色旅游景點。四是加強線路推介。對于爨嶺廟烈士陵園點位,我們已納入申報國家文旅部‘建黨百年百條精品紅色旅游線路’之中。這條路線我們將通過微信、抖音、新浪等線上平臺推出。五是開展講解員培訓。”
廉桂峰說,薊州是革命老區,紅色資源豐富,有大量革命戰爭遺址,“可以說我們擁有發展紅色旅游的絕佳歷史條件。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我們圍繞‘重溫紅色歷史、傳承奮斗精神’和‘體驗美麗鄉村、助力鄉村振興’兩個主題,已經設計推出4條薊州區精品紅色旅游線路,并上報參加國家文旅部‘建黨百年百條精品紅色旅游線路’遴選活動。”
對于劉莊子村的發展,廉桂峰介紹,薊州區將結合慶祝建黨100周年系列活動,聘請專業團隊深挖紅色資源優勢,謀劃一批精品紅色旅游線路,讓紅色文化遺存活起來,讓紅色旅游火起來。(津云新聞記者 馬揚洋)
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