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從地球上的生命誕生開始,就不斷上演著誕生和滅亡的輪回,新舊交替才有了欣欣向榮的地球,無論是誕生還是滅亡,整個過程都是單向的,按照常理來說,動物一旦滅絕就再無可能復活。
但是你知道嗎,世界上真的有一些被判“滅絕”幾十年的動物,后來又奇跡般“復活”,今天,Recur就帶大家見識一下那些“復活”的動物。
總鰭魚類一直被認為是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所有四足類脊椎動物的祖先!這種魚類被古生物學家判定滅絕了1億2千萬年(白堊紀早期)。
然而在1938年,拉蒂邁小姐在漁民那兒發現了一條怪魚,這條聞所未聞的怪魚全身上的魚鱗似鐵甲,尾鰭似短矛,不明所以的她將怪魚畫下來,寄給了教授史密斯,教授意識到這可能和滅絕已久的總鰭魚有關,于是想親眼見見這條魚,然而幾個月過去后,那條怪魚已經變成了魚干。
但教授很確定這可能就是“滅絕”多年的總鰭魚,為了見到活的總鰭魚,教授發布了100英鎊(這相當于今天4萬美元的購買力)的懸賞公告,然而卻杳無音訊,直到1952年,有信息說在馬達加斯加島西北方向的科摩羅群島中的安朱安島附近海域里,漁民又捕到了第二條怪魚,教授欣喜若狂。
南非總理親自派軍機接回了這條魚,經過研究,終于確定了這條怪魚是滅絕于已久的總鰭魚,它是腔棘魚目矛尾魚科的唯一種,是唯一現生的總鰭魚類。為了紀念拉蒂邁小姐發現它的貢獻,所以將它命名為拉蒂邁魚,也叫矛尾魚。
很多時候一個物種的興衰,往往取決于一個人的無心之舉。
云南閉殼龜是典型的陸龜,棲息于云南山區,是中國特有物種,它不僅野外種群數量稀少,連標本都少得可憐,僅在大英博物館和上海自然博物館有6號標本。1996年的《中國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等級中將其評定為功能性滅絕,在2000年前后,國際上宣布該物種為滅絕物種。
但是經過我國著名龜類學者周婷多方了解,發現其實云南花鳥市場一直有賣云南閉殼龜,價格十幾萬至數十萬。
收到消息的野生動物保護有關部門很快行動起來,將這幾只僅有的云南閉殼龜保護起來,這種中國獨有的物種才重新進入大眾視野。
保護野生動物不止要靠專家、學者,更重要的要有熱心群眾的支持。
小齒椰子貓(小齒靈貓)被列為中國二十世紀滅絕的十大動物之一。分布在中國云南地區的靈貓科動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左右,因為棲息地受損,人為捕獵等因素而在野外銷聲匿跡,被認為滅絕。
然而這種本來被認為滅絕的動物,卻在機緣巧合之下,重獲新生。
2011年11月14日,云南馬關縣的鄒先生,看到幾名群眾牽著一只動作迅疾的小動物從家門口路過,吸引了不少人圍觀。鄒先生跟隨上前去看時,牽小動物的中年男子正與圍觀的群眾討價還價,在現場的人也辨不出是什么動物。
鄒先生覺得小動物十分惹人喜愛,心想可能是受保護野生動物,若被別人買走,將會被宰殺。鄒先生在與賣主勸說無果后,便花40元錢將其買下帶回家中。然后及時將情況向森林公安分局作了反映。取得聯系后,鄒先生將小動物帶到縣森林公安分局,交給馬白林區派出所民警手中。經民警辨認,這是一只云南省省級保護陸生野生保護動物小齒靈貓。
小齒靈貓是樹棲動物,以植物的果實和小鼠、兩棲爬行類及昆蟲等各種小動物等為食,因為西雙版納大規模種植橡膠,導致棲息地喪失,曾經人們一度以為這種物種消失,但實際上因為這種動物極少出現在地面,所以難以被攝像頭捕捉到。
像這樣因為監測失誤,而被誤判為“滅絕”的動物可不止小齒靈貓。
銀背鼷鹿是世界上體型最小的鹿,銀背鼷鹿是一種大小像兔子,外觀像鹿的動物。體長42至63厘米,只比野兔略大,肩高約20厘米,體重1.3至2公斤。它們擁有尖長的面部和細長的四肢,雄性嘴里長有發達的獠牙,這是它們決斗時的主要武器。與其他鹿種不同是,鼷鹿的雄性與雌性一樣頭頂都沒有角。
早在1990年,銀背鼷鹿就被確信銀背鼷鹿已經滅絕,但是最近,在“大安南生態區”(一片橫跨越南和老撾的多山森林地區)科學家們通過當地居民和護林員的指導,獲得了銀背鼷鹿的蹤跡,他們在銀背鼷鹿出沒的區域安裝攝像頭,拍下了上千張銀背鼷鹿的照片。
銀背鼷鹿的出現,是代表著當地生態系統正在恢復,還是因為人類的監控水平提升了?我們不得而知。
生物學上判定物種滅絕的標準是:在一個個體的生命周期時間內沒有任何有效目擊即視為絕滅。這個判定方法并不一定標準,就好像消失許久的白鰭豚,在2018年又有過出現,生命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強大許多,有些動物可能并未完全滅絕,它們只是躲到了人類觀測不到的地方。
但有一點我們必須知道,真正滅絕的物種是不可能重現的,保護它們的生存環境,意味著給那些已經滅絕或者將要滅絕的動物一個“起死回生”的機會。
金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