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可能,五一檔上映的《懸崖之上》,是今年諜戰粉絲經歷最大的狂歡。
諜戰,一直是國產劇里最具中國特色的一種類型片,他所描繪的,是在那個風雨莫測的年代,有那么一種人——
他們甘愿隱姓埋名,獻出生命,卻為的不是名,不是利,只為了心中的遠大抱負和天下蒼生。
即使經歷過數十年的歷史變遷,我們仍然為那些無名勇士熱淚盈眶。
但是在國產劇蓬勃發展的現在,諜戰劇卻陷入了荒谷的境地——
2020年熱度最高的諜戰片《局中人》未過豆瓣及格分。
之后到了年末,“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電視劇版《風聲》雖然口碑尚可,但比起先前的經典仍有不小的差距。
今天,我就帶大家去回顧一下近十五年評分最高的10部諜戰劇,看看他們的經典到底在哪里
第十名:《面具》
2018丨豆瓣8.0分
《面具》雖然評分不高,但他卻是諜戰劇最后的輝煌。
2018年播出的《面具》,雖然聚集了祖峰、梅婷、侯勇、句號、丁勇岱等一眾老戲骨實力派演員,但因為宣傳,這部劇的播出幾乎沒有一點水聲,至今知道的人也不算多。
在劇里,祖峰飾演的李春秋表面上是一個文質彬彬、專業技術非常強悍的法醫,但暗地里,卻是一位潛伏了十年的軍統特務。
但因為過了十年的太平日子,并且已經娶妻生子,家庭幸福美滿,李春秋對于特務的身份極為抵觸,甚至萌生了不想繼續潛伏的想法。
《面具》之所以能稱為諜戰劇最后的輝煌,最大的原因便是它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講述特工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個風格迥異的特工形象。
在以往的諜戰劇里,大多主視角都是我黨的特工,為了信仰,為了解放新中國,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他們主動犧牲一切,不顧自身安危。
但《面具》卻不同。
在《面具》里,當他們面對人性和信仰的選擇時,他們的人性勝過了信仰,選擇了家庭和愛情。
就像葉翔(李解飾演)在與李春秋搏斗的時候,他說的那樣:
“你們早干什么去了,為什么現在才來找我,我像狗一樣熬著,我熬不下去了。”
導演通過大量的鏡頭去描繪各個想逃離任務的軍統特工,他們其實自己也不想做這份工作,他們是被逼的,無奈的,不情愿的。
通過他們掙扎著求生的眾生相,用一種不同于以往諜戰劇的敘述方式,淋漓盡致地將人性最深層的膽怯、恐懼挖了出來,并告訴觀眾——
他們,其實也是鮮活的人。
第九名:《隱秘而偉大》
2020丨豆瓣8.2分
《隱秘而偉大》于我而言,是一場意外之喜。
意外,是因為我抱著諜戰劇的心情點開了視頻,沒料到看了一部職場劇。
喜,則是因為這職場劇,還真的挺好看。
導演王偉,執導過的《白夜追兇》至今仍矗立于國產網劇的總統山,主演李易峰、金晨均是演技尚可、具有一定熱度的中生代演員,所以這部劇一播出,便火得通紅。
但好在,劇的質量,對得起熱度。
與以往緊張刺激的諜戰片不同,《隱秘而偉大》的整體節奏詼諧幽默,并且在主角人設上,大膽創新。
在普通的諜戰片里,臥底都是什么樣的人?
那都是些在稍有不慎便身首異處的日子里,還能面不改色的撒著彌天大謊的人,都是些人精中的人精。
但李易峰飾演的顧耀東呢?
說好聽的,正直,說難聽點,傻憨。
所以相比于傳統的諜戰片,《隱秘而偉大》更像一部“特工前傳”——
因為大多數諜戰片的主角,他們在登場之時就是經過千錘百煉過的浴火鳳凰,但《隱秘而偉大》則著重描寫了主角如何從一個懷抱“匡扶正義”理想的小警察,逐漸成長成一個“英雄”的故事。
第八名:《懸崖》
2012丨豆瓣8.4分
《懸崖》在播出時的宣發口號,是被稱為對《潛伏》的超越之作。
雖然我認為《懸崖》水準與《潛伏》還有著一定的差距,但這個口號在我看來并不是只為博取眼球。
《懸崖》在整體劇情上,其實比較老套,我們可以在它身上看到很多前人的影子——
我方為獲取重要情報,派遣周乙(張嘉譯 飾)和顧秋妍(宋佳 飾)假扮夫妻,潛入哈爾濱的警察廳特務科。
但即使劇情套路化,在我看來《懸崖》仍然是一部厚重、值得觀看的諜戰劇。
我認為,《懸崖》最高妙的地方,就在于注重真實的價值觀,因為有了真實,所以情節自然生動,人物刻畫豐滿,環境頗具張力,這些都根植在真實這棵大樹上。
在這之前,我從沒想過一部電視劇的意識形態可以如此超前,編劇借助主角周乙之口說出了他對于那對歷史的看法:
“我是沒有仇恨的,他們(指高彬等敵方勢力)與我們只是世界觀不同罷了。”
這種觀點和《潛伏》可謂一脈相承。
在《潛伏》里,天津站站長雖然貪污腐敗,但卻也有出乎意料的人情味,甚至在反派李涯的死,讓無數觀眾為之揪心。
《懸崖》之中,同是如此,他相比于同類型的諜戰劇,刻意減少了草灰蛇線的緊張劇情,更多的把鏡頭給到了人物內心中的隱秘世界。
第七名:《偽裝者》
2015丨豆瓣8.6分
說《偽裝者》,就必須提一下其制作公司山影。
在《偽裝者》之前,山影已經產出了多部優秀電視劇作品如《生死線》《戰長沙》《北平無戰事》,可以說山影是國產電視劇行業的標桿。
《偽裝者》的成功,一半得益于精巧的劇本,另一半得益于“野心勃勃”的選角。
在劇本方面,本劇改編自張勇同名小說,以上海明氏三姐弟的視角,講述了抗戰時期上海灘暗地里多方勢力殊死較量的故事。
劇中,每個主要角色均有著雙重或以上的身份,一方面,他們是明面上的家人和摯友,另一方面,他們卻是陣營不同的敵人,這種兩難的心理博弈使得整部劇的看點大大增加。
在選角方面,三位主演胡歌、靳東、劉敏濤,實力、熱度兼具,對上到家庭婦女下到學生白領的人群均有著不小的吸引力。
雖然在劇情方面有著一定的瑕疵,但整體而言,仍不失為一部好劇。
第六名:《風箏》
2017丨豆瓣8.8分
在被禁四年之后,“諜戰片教父”柳云龍的《風箏》才終于如愿開播,但令人遺憾的是,最后在熒幕面前呈現給觀眾的,卻已不是最初的《風箏》。
有不少觀眾在補完未剪輯版的《風箏》之后,都一致認為,一刀不剪的《風箏》,是國產諜戰劇的歷史最佳。
這種稱贊在我看來,并不算言過其實。
《風箏》的尺度,是歷來所有諜戰劇里最大的,也正是因為這種破尺度的劇情和臺詞,導致它遲遲不能上映。
劇里沒有臉譜化的角色,全劇沒有一個絕對意義的好人,也沒有一個徹頭徹尾的壞人,你無法真正的愛上一個角色,也根本沒有理由去痛恨一個角色。
就好像歷史只是一面鏡子,每個人都可以看到自己。
他們做的抉擇無關對錯,他們只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陣營里,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
他們,只是信仰不同。
相較于以往諜戰劇里只有對勝利的贊美,《風箏》更注重于戰爭的反思和人性的探討。
所以,《風箏》真正能吸引人的地方,便在于它不只是一部諜戰片。
第五名:《北平無戰事》
2014丨豆瓣8.9分
《北平無戰事》在陣容上,是一部幾乎無失敗可言的電視劇。
編劇劉和平,代表作《大明王朝1566》,國產最高分電視劇,導演孔笙、李雪,當代國產劇的扛把子。
至于演員,什么是老戲骨?
看完這部戲,你便了然于心。
即使是中生代影帝劉燁擔任主演,但在陳寶國等一眾老戲骨面前,仍然顯得力不從心,甚至被許多觀眾詬病絲毫沒有靈氣可言。
《北平無戰事》雖然長達53集,但它所描繪的時間卻非常短——
本劇主要描寫1948年到1949年的短短幾個月之間,國民黨政府政經體制混亂,即將全面潰敗,故事分為兩條線,一條是明面上的反腐,一條是暗地里的諜戰。
在劇情方面,《北平無戰事》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了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讓觀眾從電視劇里了解到了那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第四名:《暗算》
2006丨豆瓣9.0分
如果你問2005年之后的諜戰熱潮到底因誰而起。
答案便是《暗算》。
《暗算》這部劇對于國產諜戰劇的意義,早已超出是否好看的范疇,在此之前,諜戰劇更多的被叫做“反特劇”,主要描寫建國初期公安部門的反諜報工作,至于真正的諜報手段,涉及較少。
也許在今天看來,諜戰片里的電訊密碼、摩爾斯電碼、破譯密碼這些具體技術,以及我黨地下工作者的工作狀態是所有諜戰劇早已玩爛的東西,但是在《暗算》之前,這些情節從未正大光明地登上熒幕。
即使《暗算》對于諜戰技術的描寫有些淺顯,但在2005年的時候,那絕對是石破驚天,從0到1的突破,而柳云龍也憑借這部劇奠定了自己“諜戰劇之父”的美譽。
除了突破的情節之外,《暗算》的敘事結構即使放到今天,也足夠新奇和大膽。
全劇以單元劇的形式,分為看風、聽風、捕風三個故事來表現三個不同時期的諜戰工作,它們彼此相互獨立,卻又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關系。
《暗算》對于我來說,印象最深的一幕,便是全局的結尾,當莊嚴雄壯的國際歌奏響時,年輕的父親與年邁的兒子超越時空彼此相望。這一幕無論看多少次都讓人熱淚盈眶,無法自已。
第三名:《紅色》
2014丨豆瓣9.1分
《紅色》這部劇,可能跟大眾常識里的抗日、諜戰劇差距甚遠,在以往的諜戰片里,主角大多身懷理想,心有信念,但是《紅色》里的主角,卻是一個“隨處可見”的尋常百姓——
男主徐天生性膽小怕事,還暈血,本分工作就是一名菜市場的會計,這輩子最大的夢想就是回家煮飯,安生和老婆、母親過好日子。
《紅色》用這種不落俗套的人設標簽跳出了固有的諜戰電視劇主角框架,讓許多早已厭倦套路的觀眾耳目一新——
原來諜戰劇,還能這么拍。
除此之外,我極為喜歡《紅色》編劇對于女性角色的塑造和處理。
在大多數諜戰片里,女性角色多是屬于附帶品,工具人,它們或被物化,或被奴役,例如《懸崖之上》里的兩位女主角,其本質上擔任的任務就是劇情的助推器。
但是《紅色》里的女性角色卻是鮮活躍于紙上,女性角色不再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在劇情里,導演更是借著老捕頭的口來了一句:
“我跑了幾十年的江湖,絕對不會瞧不起女人。”
第二名:《黎明之前》
2010丨豆瓣9.2分
2010年播出的《黎明之前》,是已經退出娛樂圈的吳秀波成名之作,也是唯一一部可以和《潛伏》比肩的諜戰劇。
《黎明之前》的成功離不開兩點。
第一點,是情節設置巧妙,相比于傳統的線性敘述的國產諜戰劇,《黎明之前》吸取了國外劇集的優點,在每一集的末尾幾乎都會加上一個“引子“。
這個“引子”可能是劇情的反轉,也可能是那種極為揪心的劇情高潮,即使故事開始就告訴觀眾誰是臥底,但是通過這種環環相扣劇情設置,卻引人入勝、欲罷不能,結局更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第二點,便是全員智商在線,沒有主角光環。
一部好看的諜戰劇,主角一定是聰明的,但反派,也必然不能愚昧。
無論是國民黨第八局的幾個處長,還是潛伏在上海,共產黨聞名已久的水手組織成員,他們都是有著高智商、高戰斗力的角色,也只有旗鼓相當的對手,才能演繹出精彩絕倫的劇情。
第一名:《潛伏》
2009丨豆瓣9.4分
可能國產諜戰劇,再也拍不出比《潛伏》更優秀的作品了。
《潛伏》當年的火,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一部諜戰劇,讓黑社會專業戶的孫紅雷躋身到了國內一線男演員之列,更是讓觀眾對姚晨摘下了《武林外傳》里郭芙蓉的標簽。
之后在白玉蘭獎的評選中,它以“吊打”的姿態壓倒性的打敗了另一部神仙作品《我的團長我的團》。
《潛伏》的成功,源于多方面的原因。
也許有許多人知道,《潛伏》是根據作家龍一的萬字同名短篇小說改編而成的,但他們可能不知道——
《潛伏》的編劇硬生生的把1萬字的小說擴充成40萬字的劇本,其中精雕細琢的細節自不必說,縱觀全篇,整個故事的敘事和反轉跌宕起伏,而且幾乎沒有任何硬傷與破綻,這對于當時的國產諜戰劇來說,屬實罕見。
但是一個好劇本,只是一部好劇的敲門磚。
真正讓《潛伏》登上金鑾殿的,是導演的節奏把控和孫紅雷、姚晨、祖峰、左藍等每位演員的精湛演繹。
《潛伏》的成功,不只是塑造了余則成和翠平兩個主角,它更是塑造了一個個如李涯、吳站長等有血有肉的角色,他們不是非黑即白的臉譜,他們各自擁有著自己的信仰、價值。
近年來,隨著職場劇、生活劇的崛起,懸疑推理劇在年輕群體的火爆,諜戰劇逐漸式微。
一方面,諜戰劇相比于現代劇,它的服道化要求更加耗費資金,細節方便更是錙銖必究,稍有一點差池,可能就會引來觀眾的不滿。
另一方面,隨著觀眾審美的提升,他們對于智斗的諜戰劇邏輯、劇情要求都越來越高,這就導致諜戰編劇必須耗費比其他劇種更多的精力。
似乎,諜戰劇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老路走的人太多,新路無法開墾。
但我想,不管諜戰劇是否會就此沒落,我們都不會忘記曾經那段坎坷的歷史。
李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