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年90歲了。
21歲時,這個「90后」想成為一名空軍飛行員,卻在準備報道的前一天,被告知:
因政策變化,所有選拔人員,全部被退回……
22歲時,這個「90后」想成為一名游泳運動員,連續好幾年獲得游泳冠軍,讓他信心滿滿,但最終,他以一名的微弱差距,落選了……
不能上青天開飛機,也不能下海遨游,無可奈何下,他將一生都奉獻給稻田,喂飽了全國人。
1
袁老接受專訪,談到招收學生條件:
“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帶?!?/p>
乍聽起來充滿土味兒的“門規”,是袁老一直踐行的科研姿態,某種程度上也是他成功的關鍵:
——腳踏實地、不辭辛苦。
這條樸素且顛撲不破的品質在袁老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中國遭受了無比嚴重的自然災害:
餓殍遍地,人命如螻蟻般廉價;
搶樹皮,搶毒草,搶泥土……
凡是能用來填肚子的,不管有沒有毒,都往肚里塞;
就算中毒,也能挨個十多天;
不吃,一天都撐不過去。
電影《一九四二》劇照
“餓死人”這段夢魘,“吃不飽”的恐懼感,常??M繞在袁老腦海中。
想我泱泱大國,卻被一粒小小的米困住了。
從此,他心里只有一個念頭:要讓更多的人吃飽飯!
2
水稻就像他的孩子一樣,常常被掛念著:
領獎前他會特意去跟超級稻告別:“你們乖乖的哇,我過段時間就回來啦! ”
晚上做夢也在念叨這些寶貝:“哎呀,今天外面下雨,不知道長得怎么樣了! ”
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田野里看它們:“好久不見呀,我真的太想你們啦!”
它們還常常出現在袁隆平的夢里:
他夢見試驗田里的水稻高得像高粱,稻穗長得像掃帚,谷粒大得像花生米,他和助手就坐在瀑布一樣的稻穗下乘涼……
這個真實存在夢,老人將它稱為:禾下乘涼夢。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夢:覆蓋全球夢。
世界上50%的水稻田都種上了雜交水稻,全球稻米產量再增加1.5億噸,增產的糧食能多養活四五億人。
在他眼里,我們只有18億畝耕地,18億畝能不能保得住還是個問題,這也遠不能喂飽14億人口。
為了這兩個夢,老人投入了他的一生,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他卻喂飽了全世界21%的人。
養活數億人的袁隆平,今年9月就要過90歲大壽。
這么大年紀了,卻依舊很“貪心”:還要繼續鉆研農作物種植,只為自己更大的夢想:
高產!更高產!超高產!
3
在自我堅守的同時,他也將這種性格傳承給子子輩輩。
1963年,33歲袁隆平與小自己8歲的鄧哲結為夫妻。
兩人從戀愛到結婚總共不到一個月。
“閃婚”+“晚婚”,都阻擋不住他成為寵妻狂魔。
給妻子鄧哲寫情詩:
“一個人如同一粒塵土,無論怎樣飛揚,怎樣喧囂,到末了,還是要落到自家的土地上;
一個丈夫如同一片落葉,無論他怎樣張揚,怎樣的由綠變紅、變黃,到末了,還是要落到自己妻子身邊……”
老兩口出門購物,袁老想幫妻子換手表,但是嫌貴沒買成,出門的那一刻,他說:“不要手表了,然后剝了一個山楂片給她吃?!?/p>
結婚沒幾年,大兒子袁安定出生,受父親影響,從小就愛讀書學習,大學考取管理學,畢業后被分配到湖南種子公司。
不甘平庸的他,工作幾年后就主動跳出國企,放棄“鐵飯碗”,選擇自主創業。
雖然創業之路坎坷崎嶇,但傳承了父親品質的袁安定,不灰心、不放棄,憑借他堅韌與努力,如今已是農業領域知名的企業家。
1968年,二兒子袁定江出生。
1991年大學金融專業畢業后,他選擇南下到珠海,先后擔任農民委主辦會計、市局世界銀行貸款項目組業務主辦、市府辦秘書。
和哥哥一樣不滿現狀,他選擇在工作之余繼續攻讀武漢大學EMBA課程。
父親不善經商,對此也沒給他任何指點,但骨子里性格與父親一脈相承,不急不躁,朝著目標步步邁進,成為上市公司副總裁。
都說“背靠大樹好乘涼”,但這份得天獨厚的資源沒用在兩個兒子身上。
袁老不覺惋惜,因為他從不強迫孩子必須“子承父業”,反而特別尊重他們自主選擇權。
1970年小兒子袁定陽出生,受父親影響,從小就展現出對農學的興趣。1990年報考廣西農學院(現為廣西大學)農學專業。
4年后畢業,進入父親的單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擔任助理研究員。
袁老也毫不吝嗇對小兒子的幫助,也毫不避諱對兒子的提攜:
“我的老三還可以,他肯學習(農學),我就給他創造條件。”
除去課本上的專業技能,他表示自己從父親那里感受最深的便是:對待科學研究一絲不茍、勇于探索的寶貴精神。
目前,他已是研究所當中的首席創新專家,和父親一起研究雜交水稻,為喂飽十四億人這個“小目標”而努力。
4
認識袁隆平,是在課本上,是在新聞里:
這位高高在上的科學家,潛心鉆研的水稻專家,審慎言行的教育者。
卻很少有人知道,生活中的袁隆平,極具生活情趣、還是個不服老的“梗王”。
提到保持身材的秘訣——“不要吃太多肥肉!”
不帶博士生的原因——“這麻煩得很,死腦細胞的!”
獲獎感言非?!安恍肌薄?strong>“我得的獎太多了,我不在乎這些。”
看到稻田邊的鴨子,跟它們叫幾聲——嘎嘎嘎,這些來源于大自然的小事都能成為袁老的快樂源泉。
一個擁有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的年輕人,會被稱為“斜杠青年”,那么袁隆平就是妥妥的“斜杠爺爺”,他會拉小提琴,是一個游泳健將、排球老將。
曾獲得市游泳比賽金牌及省比賽的銀牌,還多次搶救溺水者。他說自己:“打球二流貨色,游泳那才是一流的?!?/p>
當然還是個語言天才……長段英文演講順手拈來,常常刷屏全網。
會唱俄文歌曲《喀秋莎》,還曾教了一學期的俄文。
在紀錄片中,袁老的孫女還專門提到過爺爺的語言天賦:
爺爺最關心的科目是什么?
——英語,因為爺爺英語很好!
爺爺還關心什么科目?
——數學,因為爺爺數學好像不好,哈哈哈哈……
(爺爺大學選擇學農,就是因為可以不學數學。)
大米(袁有清)和小米(袁有明)是袁隆平的孫女。
大米小米是袁老親自為姐妹倆取的小名,他畢生的夢:
“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全都融入家人血液之中。
5
袁老工作極忙,對家人和孩子生活上的照顧很少,更沒有多少時間指導孩子的學習。
但他低調為人、吃苦精神、堅韌品格卻一直對孩子們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
這也是孩子們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精神財富。
在孫女眼里,爺爺根本不是那么“高大上”的人物,小時候根本不知道爺爺是干啥的,因為爺爺每天準時觀看天氣預報,便以為爺爺只是個看天氣預報的。
那是因為爺爺身體力行在教育他們:做人高調不得,但搞事業的時候就得全身心投入進去。
所以再有錢,袁老也不隨意揮霍,但科研經費一投就是幾千萬。
孫女們耳濡目染,一直踐行爺爺的教誨。
從來不會炫耀自己的家庭和背景,日常注重堅持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積極樂觀地看待身邊發生地一切。
將所學知識進行輸出分享。
在采訪中,也是衣著樸素,聊起天來更是落落大方,樂于分享,親切可愛的鄰家女孩。
絲毫沒有因為自己的家庭背景而展現出“高高在上”的姿態。
6
袁隆平像極了一個「問天要糧」的俠客??粗脷q月壓彎的腰背,換我們和孩子如今挺拔成長。
袁老有個心愿:把雜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類。
袁老的妻子有個心愿:陪著他,叫聲袁先生,就是一輩子。
袁老的兒子有個夢想:能和父親戰斗在一起,喂飽全國十四億人,造福全世界。
袁老的孫女有個夢想:我們也要成為像爺爺那樣有“堅持”的人。
你們的愿望,也是我們的愿望,祝愿袁老永遠健康!
丁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