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935年,毛主席指揮紅軍翻越了長征中最后一座高山。之后,主席寫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現代詩《長征謠》。被人改編成歌曲,在軍中廣為流傳。
解放后,這一首歌謠又被改為了《清平樂·六盤山》正式發表。詞中有一句名句,叫“不到長城非好漢”。如今,幾乎每一位中國人,都聽說過。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每年都有大量中外游客去登山海關長城,拍照留念,人人嘴里都會念叨“不到長城非好漢”。
可是說完后,又馬上自我調侃道:為什么登上了長城,還是沒覺得自己是好漢呢?其實這是因為,大家根本沒有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毛主席的《清平樂·六盤山》,延續了一貫的藝術創作特色,詞中引入了民俗諺語。“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詞,就是對民間諺語的巧妙化用。
另外,這首詞中除了有佳句,背后還有不少的故事,以及一個涉及300紅軍生死,“望斷南飛雁”的謎團。
《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白話翻譯:
巍峨的山巒,天空高闊,云淡風輕。回望來時路,大雁的影子,消失在南方。古語有云: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一算,紅軍長征已經走了二萬里,勝利就在眼前。
站在六盤山最高的山峰上,西風卷起了革命的紅旗。如今,我們手上握著捆龍的長繩,什么時候能縛住那一條邪惡的蒼龍。
這首詞第一句“天高云淡”,是指紅軍當時已經爬上了六盤山的山頂。六盤山在甘肅固原,這個山主峰海拔2928米。它的山腰上有很多曲折的彎。從山下到山上,一共有34個盤旋。
它為什么叫六盤山,而不叫三十四盤山呢?這是因為,古代的時候,有人上山怕迷路,往往跟著鹿的足跡行走,于是稱它為“鹿盤山”,后來取諧音改名為“六盤山”。
翻過了這座山,部隊就在毛主席帶領下去了吳起鎮,進行“瓦窯堡會師”了。
在這之前,毛主席剛剛指揮紅軍,跟國民黨進行了一些小規模的交火,并取得了勝利。因此他當時的心情也和六盤山上的自然風景,合二為一了。
這第二句,“望斷南飛雁”,表達的是對留守后方的人們的掛念。
“不到長城非好漢”中的長城,就是我們熟知的長城。長城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一個軍事防御工程,它是為了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南侵而修建的。
唐代王昌齡有詩云:“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古往今來,我們有很多保家衛國的戰士,都是在長城邊上犧牲的,長城象征著華夏民族打不折的精神脊梁。
“好漢”這個詞出自《詢芻錄》,說的是漢武帝當年征討匈奴,打了二十年硬仗。衛青、霍去病等名將,更是取得了赫赫戰功。
北方的匈奴人對漢兵既畏懼又欽佩,稱漢軍為“好漢”,后來就變成了對男性的一種美稱。
所以不到長城非好漢,在俗語中的本義是:不敢為了保家衛國沖上前線的男兒,絕不是漢族的好男兒!那么,毛主席把它用到這首詞里,是什么意思呢?
一度有人認為,這里的“長城”是指抗日戰爭的第一線。但是毛主席后來做了注釋說,這首詞主要是針對蔣家王朝來寫,那個時候還沒有到抗戰時期。
所以又有人把這里的“長城”理解為長城在陜西的中段,沒有走到這里,就不算好漢。
事實上,這些都不對。毛主席真正想說的是:不敢為了拯救中華民族,舍生忘死,沖鋒在前的男兒,就絕不是好漢。
紅軍之所以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為的就是拯救中國。所以這個長城,不是指真正意義上的長城,而是精神上的長城。與此同時,這個“長城”,也可以是指六盤山這一片地方。
六盤山在古代正處于漢民族、北方游牧民族和中亞各個民族的交通要道上。它三方通達,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
小時候看《說岳全傳》,書上經常提到,岳家軍與金兵大戰六盤山。后來看史書,宋朝人說它是中國的“襟帶之地”。同時,它也是南宋與蒙古作戰的前線。
成吉思汗在1127年7月攻打西夏時,正是死于六盤山的行宮中。可見,六盤山在古代,也曾經是像“長城”一樣的邊防前線。所以紅軍到了六盤山,也算是到了拱衛華夏民族的前線了。
詞的上半闋,基本上算是對紅軍長征作了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到了詞的下半闋里,毛主席開始展望未來。先寫紅旗在六盤山的高峰上,迎風招展的樣子,然后引出“今日長纓在手”。
這是說,我們長征勝利了,現在輪到我們調過頭來打國民黨了。以前是他們追著我們跑,今天我們也要追著他們打。什么時候,可以用我們手中的武器捉住這條老蒼龍?
很多人在這里把“蒼龍”解釋成“太歲兇星”。詞的前面提到了“長纓”在手,長纓就是長帶子、長繩子,這里應當理解成“捆龍繩”。
用一條帶子或者繩子,縛住一顆天上的“兇星”,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這里,應當把“蒼龍”理解成一條惡龍。
蒼龍本來指的是青龍,龍在我們的民族文化里面,本來是一尊神,但是它從來都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適當的條件下,人們可以打倒它,推翻它,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特別的地方。
西方人相信上帝,所以他們從不推翻上帝,但是我們中國人不一樣。你神仙當得好,我們就擁護你;當得不好,我們不但要推翻你,還要把你送上“剮龍臺”。
因此,在這里依舊把“蒼龍”理解成一種動物,更能體現作者本身的革命意識。
一般認為,毛主席這首詞,最初是以歌謠的形式,在軍隊中間出現的。有人說它原先是一首現代詩,叫《長征謠》。后來經過毛主席本人8次修改,才變成了如今我們看到的樣子。
不過,也有學者持著相反的看法。因為《長征謠》如果去掉一些重復用詞的話,剩下來的就是《清平樂·六盤山》的原句。
比如“不到長城非好漢”,“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一句都不少,只有個別字詞的改動。
下面讓我們來看1942年8月1號,發表在中共淮海區委機關報上的《長征謠》原文:
天高云淡,望斷南歸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
六盤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風。
今日得著長纓,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
相信大家很容易看得出來,這首歌謠,是在詞作的基礎上改編的。只是有人為了讓它在軍中傳播,給原作加進了襯詞和重復句式。
毛主席一向對于發表作品,表現得十分謹慎。他的作品還在不斷修訂中,沒想到這邊已經配樂唱上了。《清平樂·六盤山》的正式版,直到1949年以后才在報紙上登出來。
另外,不知是否因為這首詩中,有一句“望斷南飛雁”引人遐想。于是引出了一則六盤山下耿家鎮,300紅軍一夜亡的奇案。這則故事,曾經在很多正規媒體上發表過。
內容是說1935年10月15號,毛主席帶著部隊來到了耿家灣鎮。紅軍在這個地方過了一夜,第二天起來的時候,發現鎮外有三百多名紅軍,突然意外死亡。
當時以為是敵人下毒,但是調查了很久,都沒有找到真兇。到了解放后,有專家去調查,才發現是當地的水質有問題。
因為當地產石油,所以地下的鉀離子的含量,是正常含量的6倍左右。所以當地下水溢出地表的時候,經過地面的構造層,產生了有毒物質。
不過在1997年的時候,有一個人,跑到了出事地點去調查。他自稱翻閱了當時縣檔案館的存檔,發現并沒有記錄這一次死亡事件,所以這件事從此成了一個懸案。
《清平樂·六盤山》創作的時間和《沁園春·雪》差不多是同一時期。這首詞用典自然,語言通俗,幾乎看不出雕琢痕跡。
其中“不到長城非好漢”一句,學者田秉鍔認為是出自“俗語”。“好漢”的來歷,已經在前文中提到了。至于田秉鍔認為是出自俗語,現在查不到。
以“蒼龍”喻蔣家王朝,用“長纓”縛之。表現出了長征勝利后,紅軍改天換日的勇氣,也是全詞中的一大亮點。
后來,“長纓在手”一句也非常有名。印象當中,二十年前還有人拿它當名字,拍了一部電視劇。劇情沒有印象了,歌詞也寫得不好。唯有“長纓在手”一句特別響亮,很好聽。
張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