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國人文思想最輝煌的年代,戰國時期(約公元前475-221年)。由于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漸成型,當時的社會經歷著劇烈變革,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
這個時代涌現出許許多多的思想家,他們以不同的階級立場,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化發表不同的主張,闡述不同的思想。對各種學術問題,上及天文上及地理以及數學、物理各抒己見。
有保守的如孔子、有平和如楊朱、有激進如韓非等,這樣就產生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雜家、陰陽家等諸子百家。諸子百家們各自宣揚自己的學說,批評別家的學說,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儒家:第一個,也是影響最深遠的要數儒家。而說到儒家就不能說孔子,因為后來人都是奉孔為師,尊孔而行的。但孔子一生卻沒有什么著作。而是有他的弟子整理他平日里的言行記錄成冊才有了后來的《論語》等著作。
在當時,儒家最具代表的應該是孟子、荀子。孟子原名孟軻,代表作有《孟子》。孟子主張“民貴君輕”,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進步的思想。他還提倡君主應該施行仁政,讓農民有自己的土地和勞動時間。荀子原名荀況,他的代表作是《荀子》。
他認為自然界的一切變化都具有規律,并非神靈控制。人不應該被自然桎梏,應該勇于征服自然,讓自然為人服務。不過后來的大儒蘇軾對荀況卻有很多批評。
墨家:與儒家相對的便是墨家,墨家在當時的代表人物就是墨翟,其代表作是《墨子》。墨家的主張與儒家形成鮮明的對比,可以說是水火不相容。墨家主張兼愛、非攻、節用、節葬、舉賢。他們認為,人與人之間不應該分出階級等級,應該是平等互愛的。
同時反對侵略,反對戰爭,不應該進攻別人的國家,但是遇到侵略可以抵抗。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都應該節儉,不可以鋪張浪費,制作器物也應該注重實用,而不是裝飾。
相對于儒家對喪葬的鋪張浪費,墨家反對厚葬久喪,應該薄葬短喪,迅速從悲傷中走出來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之中。
道家:然后是道家,道家文化與儒家文化一樣,對后世的中國影響深遠,可以說中國文化就是道家文化與儒家文化相結合而來。說到道家,就比如要提被奉為道家祖師的“老子”,但老子是否確有其人,以及其所著《道德經》也稱《老子》是否確是其人所著,一直存有爭議。
而當時的代表人物莊周,卻是有切實記載的,他的代表作是《莊子》。莊子其人鄙視富貴權力,痛恨當時的不公平現象。消極厭世,崇尚無為,與老子并稱老莊,有時候說道家思想,也會說成是老莊思想。
法家:最后是法家,法家在當時的代表人物是韓非,代表作是《韓非子》。韓非子也是儒家的批評者,他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人們應該按照現實需要來治理國家,而不是照搬上古時期那些虛不可考的堯舜理念。
這在《韓非子》的第一篇初見秦里就詳細述說了對孔子、對儒家的批評。
中國文化博大而精深,文中所舉的只是一些名頭最廣的,其余優秀人物數不勝數。同是儒家也分不同的派別,如孟荀之爭。道家也有真無為的隱士派有無為非不為的實干派,如楊朱,如東漢的王充等。
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