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相較其他亞洲貨幣,新臺幣表現超抗跌。臺北外匯市場發展基金會公布最新統計,新臺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連兩月上漲,3月升抵118.25,創2005年4月有紀錄以來的新高,較2月上漲1.28,這代表新臺幣相對主要貿易對手國貨幣更為強勢。
進一步觀察納入各國物價變化的新臺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3月上漲至95.95,連三漲并創2019年1月以來、兩年三個月新高,該指數上漲,對出口競爭力不利。
回顧今年3月,受到美債殖利率轉強影響,熱錢轉投美元資產懷抱,匯市風向丕變,新臺幣匯率單月貶值2.25角,單月貶幅達0.79%;累計今年第1季,新臺幣匯率僅微幅貶值0.08%。
銀行統計顯示,今年第1季國際美元一枝獨秀、累計上漲3.66%,非美貨幣走勢全盤皆墨。其中,新臺幣為最抗跌的亞幣,今年首季僅貶值0.08%,人民幣貶值0.3%。相較于新臺幣與人民幣走勢持堅,日圓與臺灣主要貿易對手國韓元走勢疲軟,其中日圓累計貶值6.89%,淪為最弱亞幣,韓元貶值4.02%,星元也貶值1.84%。
雖然新臺幣匯率3月由升翻貶,但相較其他亞幣,新臺幣貶幅最輕微,因此,新臺幣名目與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不跌反漲。
金管會統計,外資3月凈匯出約3.29億美元,其中一般外資凈匯出約3.31億美元、陸資凈匯入約0.02億美元,是新臺幣匯率翻貶的主因。
所謂名目有效匯率,是將新臺幣對一籃子各種外國貨幣的名目匯率予以綜合加權,用以衡量新臺幣與其他外國貨幣的相對價值,名目有效匯率上升,表示新臺幣對主要貿易對手國貨幣升值;反之則表示貶值。
銀行外匯政策主要觀察指標為實質有效匯率指數,與名目有效匯率指數相較,實質匯率指數進一步納入各國物價變動因素,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上升,代表出口競爭力下跌。
張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