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縱觀《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的比賽,我覺得第三場最好看,因為主持人龍洋和嘉賓老師之間關于詩詞的討論漸入佳境,特別是關于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探討,場面特別和諧,情感特別真摯,但是在這一場中,大家又發現了兩個問題,主持人龍洋讀錯了“挑促織”,楊雨老師讀錯了“陳寅恪”,真的是這樣嗎?
先來說第一個發音:
陳寅恪(què)還是陳寅恪(kè)?
楊雨老師在點評元稹的名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時把陳寅恪(què)讀成了陳寅恪(kè),關于這個問題讓我們來仔細探討一下!
先來普及一下,陳寅恪先生是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語言學家、詩人,杰出的國學大師。只要是研究詩詞方面,或者是國學方面的問題,陳寅恪和王國維、葉嘉瑩等人都是我們無法回避的,因為我們看到的很多著作,都出自于他們之手。陳寅恪就曾經寫過《元白詩箋證稿》,關于這首詩的分析,就出自于此書。
陳寅恪先生,字鶴壽,江西九江修水縣人,按照當地方言陳寅恪應讀作chén yín què,因為“恪”在修水方言里讀què,陳寅恪先生的小名就叫“恪兒”,在修水方言中“恪”與“卻”,“雀”同音,翻譯成普通話里的音就念què。
陳寅恪自己曾表示應按照普通話發音,念作kè,他致電牛津大學時的署名TschenYinKoh,就可以作為證明。但是,為了紀念陳寅恪先生,他的親朋好友、學生晚輩、助手以及文史學界的知名人士,都把陳寅恪(kè)故意念成陳寅恪(què)。
看到這里大家是不是恍然大悟了,在我看來,楊雨老師并不是讀錯了,可能是習慣了讀恪Kè,這或許是研究文學的人的一種偏執,明明知道那個字該怎么讀,但就是喜歡這樣讀,如果不是詩詞研究科班出身,讀這樣的字都是很任性的,都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讀。
第二個發音:
挑(tiǎo)促織還是挑(tiāo)促織?
在最后的擂主爭霸賽中,李佰聰和彭天宇的競爭格外激烈,在康老師繪畫環節,出現的圖畫是兩個小孩子夜晚打著燈籠捉蟋蟀的場面,很容易看出來的詩句應該是“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讀tiāo時,比如挑擔、挑選東西、挑三揀四、挑著東西、成挑的東西等等。
讀tiǎo時也有好幾個意思:比如用細長而尖銳的工具的一頭把東西撿起來、用細長的或有尖的東西撥開或撥出來 、挑動一下、還有就是刺繡時的一種方法。
看來,在這個地方應該讀三聲,因為這里是捉蟋蟀的意思,就是用工具把蟋蟀挑起來,彭天宇讀的時候是正確的,讀三聲,龍洋卻讀成了一聲,看來她真的是大意了。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吹毛求疵,可能是因為喜歡這樣讀,或許是因為沒有注意到讀錯了,大家都能理解,我們關注的是詩詞大會帶給我們的長遠影響,關注的是我們對詩詞的熱愛,這樣的細節也無傷大雅,探討的過程中,我們也能明白很多問題,這就足夠了!
何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