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傳遞溫度與價值,關注我不走丟,更多精彩內容盡在@讀書文史。
文 | 讀書君
《史記》這部紀傳體史書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很多人都不太喜歡讀,覺得文縐縐的。所以,如果說要讓大家說出其具體的內容,想必有很多人說不出來。
眾所周知,《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什么是“二十四史”呢?“二十四史”也稱“正史”,是我國古代各朝代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也就是各朝代認準的官方“史書”,并不是坊間流傳的各種野史的版本傳說。
“二十四史”,包括《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等24部史書。寫到這里,順帶一提的是,《三國演義》不是正史,《三國志》才屬于正史。
《史記》排在首位,也說明了其地位的重要性。當初司馬遷寫這部《史記》,其實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西漢武帝時期的太史令,一個有著深廣學識的人,對哲學、天文及歷史等皆有獨到的研究。他有個宏圖壯志的心愿就是完成一部著述上及軒轅,下至于漢的歷史。
聽起來,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件瘋狂的事。不過,在當時這其實并不算什么瘋狂想法。
當時,漢朝已經歷經了百年的韜光養晦,休養生息,國家已經相當的繁榮。此外,當時的漢朝非常重視文化建設。比如歷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下令在全國范圍征集圖書的事情就是出現在這個時期,同時還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記載的國家圖書館。
在這樣的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環境背景下,以太史令的身份去著述歷史,顯然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然而,遺憾的是,司馬談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卻還沒等著手開展就染上了重病,生命危在旦夕。
在臨終之時,司馬談緊緊握著兒子的手說:
“老夫有一個愿望,希望能夠寫一部通史,如今是要寫不成了,我希望你能幫我把這個心愿實現……”
作為兒子的司馬遷,看著老父親將要離開人世,流著淚說:
“兒子雖然愚笨,但會詳述先人所整理的歷史舊聞,不敢有任何缺漏。”
兩人的這番對話,既是父子二人生離死別之際的對話,也是各自對彼此信任的默契“回應”。司馬談相信兒子有能力完成這項任務,因為他從小就培養這個兒子,讓他學習各種文化知識。
以至于20歲時的司馬遷,能夠帶著良好的學問基礎,從京城長安出發南下,周游全國多個地方,尋訪了許多歷史人物活動的舊址,考察了各地的風俗人情、收集了不少的傳說。
在這游山玩水游歷各地的過程中,司馬遷不僅開拓了眼界和胸襟,更收獲了大量的知識。這些,都為他后來的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這也以至于司馬遷有足夠的信心,從父親手中接班過來。
元封三年,也就是司馬談死后的第3年,37歲的司馬遷深得漢武帝賞識,繼承了父親的職位做了太史令。
太史令聽起來是個官位,但是卻并非是一般人能夠勝任,沒有點文化知識水準和耐力,一般人也做不了,也不愿意去坐這樣的冷板凳。畢竟,文字是枯燥乏味的,且這和錢財勢力幾乎不沾邊,若非不是感興趣,大概也干不了多久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司馬遷是個有毅力的人,且也沒有忘記父親臨終的囑托,繼位后開始天天琢磨研究著各種史料,國家藏書,準備開始寫《史記》。
然而,不曾想,在他專心搞著述研究之時,一場巨大的災難降臨到了他的身上。
漢武帝時期,漢朝經常和匈奴發生戰爭。眾所周知,匈奴是一個逐水草而居,沒有耕地種田習慣的民族,天性具有比較強的侵略本性。為了生存,匈奴人常常揮師南下,以小規模騷擾為主,大規模戰爭為輔。在古代,基本上各個朝代統治者都深受匈奴的困擾。
天漢二年,漢朝大將李陵被漢武帝命令李陵為帶兵出戰匈奴的李廣利押運軍用物資,血氣方剛的李陵并未按照漢武帝的旨意去做,而是向漢武帝請命,自帶5千名步兵前去收拾匈奴。結果,由于勢單力薄,孤軍深入作戰,最后寡不敵眾,李陵的一批人馬被匈奴給圍困了。
之后,李陵投降于匈奴,消息很快傳回了國,震動了朝廷,漢武帝一怒之下將李陵妻兒老母都關進了監獄,并召集大臣商討如何處置這個貪生怕死的李陵。
在眾人皆譴責李陵,一邊倒的時候,唯有司馬遷說了意見相反的看法,認為李陵此次投降是出于無奈,他日后肯定是還要尋找機會報答漢朝的。
這番話惹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這是在為李陵辯護,并借以達到打擊將軍李廣利的目的。而李廣利正是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就司馬遷的這番話就已經犯下了所謂“誣上”的大罪,為死罪。
按照當時的法律,司馬遷有三種選擇:
聽起來,第二種是最佳的選擇,但是偏偏司馬遷是個窮文人,讓他拿出錢來贖罪,哪里湊得夠?就算是傾家蕩產了,也沒有拿出這么多錢啊。剩下兩項選擇,一個死得痛快,但是就這么死了,哪里對得起父親的臨終囑托?最后,能選的就只有一種了,那就是接受宮刑。
司馬遷畫像
宮刑,也就是閹割,這有多殘酷,不用再細講,大家都早有耳聞。自從受了宮刑之后,司馬遷不僅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損傷,精神也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一度有輕生的念頭。
后來,司馬遷一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父親的遺囑沒有完成,就這么死了,如何對得起老父親的泉下之靈?”
再者,歷史上那些偉人們,如屈原被放逐寫了《離騷》、左丘失明寫了《國語》,這不都是在經歷磨練后才完成不朽著作的嗎?自己再怎么都得留下點什么“痕跡”吧。
于是,司馬遷便化悲憤為動力,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將歷史以及種種對朝廷的牢騷都寫進了《史記》作品中。
《史記》這本書記載的歷史內容,其跨度時間之長,達3000多年,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書的規模之宏大,體系之完備,讓后人所驚嘆折服。
這部書共有52萬多字,共有130篇,共耗費了司馬遷13年的人生!
看到52萬字,可能有些“杠精”要說了,覺得這是件容易之事。然而,我們不要忘記了,這并不是小說,而是歷史,不容杜撰而來的歷史,不是像如今的網絡作者一樣,隨便碼碼拼湊就出來的。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在問,到底該讀些什么書比較好。客觀上說,提高文學底蘊和文化修養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就是多閱讀古書籍,生活中我們常用的許多警世句子和歷史典故,基本都是出自于古書。
比如《史記》這部書,就記載了許多我們經常聽到的各種經典典故,包括什么《霸王別姬》、《烽火戲諸侯》,以及各種常用的警句名言,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治天下終不已私亂公”等。
比如許多人常說的“人盡可夫”這個詞,就是語出《左傳》《史記》。
“人盡可夫”,其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指所有的男人都可以作為丈夫。在如今的人們看來,這是一個妥妥的貶義詞,專指不守婦道的女人。
而其實最早的時候,這個成語的本意并不是如此。
《史記》《鄭世家第十二》中記載寫道:
“厲公四年,祭仲專國政。厲公患之,陰使其胥雍糾欲殺祭仲。糾妻,祭仲女也,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母曰:`父一而已,人盡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殺雍糾,戳之于市。”
這里講述的是一個兄弟相殘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叫鄭莊公,是一個非常奸詐狡猾的人。他一方面設計消除弟弟共叔段的警戒之心,體現自己的善心和仁厚;一方面又不斷增大共叔段的罪惡,最后利用民心將共叔段的軍隊給擊潰了。
此外,這個故事還涉及到了另一個人祭仲,祭仲是鄭國的有名的政治家,鄭莊公在位時,就對其非常賞識。鄭莊公在位時期,祭仲曾替其迎娶鄧國女子鄧曼,生下太子忽。此外,還娶了宋國雍氏的女兒雍姞,生下了公子鄭突。
鄭莊公逝世后,祭仲曾先后扶立鄭莊公的四個兒子為國君,當然,在鄭莊公死后,祭仲實際把持著鄭國的國政,國君廢不廢立都是由祭仲說了算。
之后,祭仲被宋國誘拘,并受到要挾,最后立了鄭厲公當鄭國的君主,這時鄭厲公其實也成了祭仲的一個傀儡。
鄭厲公很快感到了不滿,派人去殺祭仲,而他找的這個幫手就是祭仲的女婿雍糾。
雍糾接到任務后,很是苦惱啊,去殺自己的岳丈,這不是良心泯滅嗎?回到家后,他神情一臉緊張,雍糾的老婆雍姬見狀,不斷地發問,最后雍糾沒忍住,將秘密告訴了自己的妻子。
妻子聽聞震驚不已,不知怎么辦,跑去問了自己的母親:“父親和老公哪個更重要?”
母親回道:父親只有一個,而丈夫,只要你愿意,任何一個男人都能成為你的丈夫!”
這段一問一答的對話,可謂是經典!
和如今很多女性問男人,“我和你媽掉水里了,你先救誰?”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當然,如今我們在鄙夷“人盡可夫”這個詞的時候,也能從這故事里面看到了許多人性的東西。
作為我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史記》的地位和作用有多大不言而喻,這部史書對古代的文人騷客創作皆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魯迅曾高度贊譽這部史書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點評家金圣嘆曾多次贊揚司馬遷:
“隱忍以就功名,為史公一生之心。”
“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淚。”
余秋雨先生更是高度贊譽了司馬遷:
“他以自己殘破的生命,換來了一個民族完整的歷史;他以自己難言的委屈,換來了千萬民眾宏偉的記憶;他以自己莫名的恥辱,換來了華夏文化無比的尊嚴。”
《史記》,一本值得細讀的好書!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套書籍,既包括了《史記》四冊讀本,同時還包括了一本《趣說中國史》,兩套書全5冊《史記+趣說中國史》,價格實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鏈接查看,購買~經典好書,永不過時,值得擁有。
參考:
《閱讀悅成長明理心明風自來》
《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小傳》
對此,你又是怎么看呢,歡迎在評論區一起分享探討~
圖片源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贊是一種美德,喜歡就點個贊、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
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