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有一出精彩的大戲,人稱諸葛亮舌戰群儒。諸葛亮出使東吳,欲聯盟孫權抵抗曹操,遭到了東吳投降派的責難。諸葛亮鎮定自若,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論辯進退有致,東吳諸儒被駁得啞口無言,其中過程真是個酣暢淋漓,令人拍案叫絕。
圖:諸葛亮舌戰群儒
殊不知,在我們黨的歷史中,也有這么一位人物,以一敵百,舌戰國軍將領,駁斥國軍頑固派的種種誣蔑,為我們贏得了廣泛同情和寶貴發展時間。此人便是葉劍英元帥。
事情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
1939年12月,國軍閻錫山部在山西突然進攻我黨領導的抗日決死隊,破壞抗日民主政權,并攻占了陜甘寧邊區所屬的寧縣、鎮遠等縣城。1939年冬至1940年初,蔣氏政府悍然下令39集團軍石友三部,進攻河北南部等地區我駐軍,并命令“摩擦專家”朱懷冰率領97軍,進攻太行區八路軍總部。
形勢嚴峻,我軍毫不退縮,對來犯之敵給與了迎頭痛擊:在山西粉碎了閻錫山部隊的進攻,把何紹南部趕出了綏德警備區,消滅了“摩擦專家”朱懷冰部三個師。如此,蔣氏政府精心策的第一次反動高潮,被干脆利落地粉碎了。
但蔣氏政府沒那么容易死心,依然在尋找時機,圖謀對我軍再度下手。
1940年2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邀請18集團軍參謀長葉劍英和新四軍參謀長張云逸參加全國軍以上參謀長會議,討論1939年底至1940年初冬季攻勢的作戰問題。
其實,此次會議的真實意圖,是借機抨擊18集團軍,甚至在會前,蔣氏逐個召見各軍參謀長,面授攻擊要點。“罪狀”都早已列好了,如“游而不擊”“襲擊友軍、包庇叛軍”“制造摩擦”等等。
這明擺著是鴻門宴!
圖:葉劍英在某會議上講話
葉劍英了解情況后,十分憤慨,揮動拳頭,說出了八個字:“針鋒相對,堅決反擊!”正在此時,延安方面傳來了指示:完全同意葉劍英赴會,做好準備,將計就計,揭露國民政府的陰謀,對其誣陷之詞予以堅決反擊!
為做好萬全準備,葉劍英組織軍事組人員日夜加班收集證據、整理資料,開會分析形勢、研究對策,并由葉劍英秘書雷英夫執筆撰寫發言材料。
1940年3月初,會議在重慶召開,新四軍參謀長張云逸因事不能參加,葉劍英只身一人單刀赴會。進入會場后,葉劍英掃視一周,室內一百多位將軍濟濟一堂,形勢很明朗,是一百比一。天生為大場面而生的人物的葉劍英,鎮定自若,不動聲色,安然落座。
蔣介石穿一身戎裝,慢步走入會場,目光掃過臺下,在主席臺站定后,說道:“坐吧。”而后他也落座。
圖:在會議中的蔣介石
會議由參謀次長劉斐主持,他特意宣布,由于參會人員眾多,每人發言要控制在30分鐘以內。
言外之意就是國軍的言論將充斥會場,而代表我黨的葉劍英,發言時間只能有30分鐘!
而后,蔣介石開始了訓話,他目光冷峻,以嚴厲的口吻說道:“今年的冬季攻勢,打得很差。很多人向我反饋,仗之所以打不好,主要因為18集團軍游而不擊、襲擊友軍、破壞抗戰等不法行為造成的!當然,情況是否屬實,我們還是要調查的,但如果查實,軍紀不容!”
話音剛落,蔣氏陰冷的目光便盯向葉劍英的座位。簡短的訓話如同沖鋒號,會場頓時聒噪起來,天水行營的盛文第一個跳起來發言。
他說:“我們第二戰區之所以沒有完成任務,那是因為新軍叛變,而18集團軍不但不幫助平叛不說,還公開掩護他們,襲擊我軍,致使我軍十分被動。鹿鐘麟、石友三、朱懷冰等部,也都受到18集團軍的襲擊。我完全擁護蔣委員長徹底追查責任,嚴整軍令軍紀的決策。”
盛文落座后,第二戰區參謀長楚溪春、冀察戰區參謀長黃百韜、第34集團軍參謀長羅澤等人也紛紛拍案而起,他們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所有講話內容的中心只有一個,那便是歷數18集團軍的“罪狀”,強烈要求嚴肅整治18集團軍。
圖:葉劍英軍裝照
葉劍英最大的特點就是每逢大事有靜氣,面對強手,他表現出驚人的冷靜和定力。一天的會議,他沒有急于申辯,一言未發。
散會以后,葉劍英便立即召集軍事組開緊急會議,針對會議上記錄的內容,研究應對之策,調整補充材料。
次日,會議輪到葉劍英發言時,會場異常安靜。與會者緊緊地盯著葉劍英,看他如何過此一關。
葉劍英是儒雅之將,文人的儒雅和武將的聲威兼而有之,慷慨而不失禮儀地說道:“委員長,我今天主要講兩個問題:一是作戰問題,二是摩擦問題。
“首先是作戰問題。我們都知道,華北戰場是整個抗日戰場的重心。日本投入重兵,18集團軍堅持在華北戰場,不斗爭是一天也待不住的!怎么可能游而不擊呢?”
蔣介石垂下眼簾做靜聽狀,心里似乎有觸動。
“在十分困難的局面下,18集團軍堅決按照我黨和蔣委員長的抗戰命令奮勇抗戰,花費巨大代價獲得了巨大成績,較大的戰斗總計就有二千六百八十九次,殲敵八萬余人……”
葉劍英娓娓道來,一下總結出幾十個數字。
謊言最害怕細節。面對這些詳實的數字,蔣委員長否定也不是,不否定也不是,十分窘迫。
“在國軍政治部印發的《敵偽廣播》中,有日本共同社播發的一篇廣播稿,稱阿部中將在和我18集團軍‘三天慘烈的血戰中,做了悲壯無比的犧牲’,日本‘全軍將士,莫不切齒痛恨,立誓報仇,以饗阿部中將之英靈。’……”
借日本人之口后,葉劍英又借蔣氏之口說道:“因18集團軍戰功卓著輝煌,亦多次受到國民政府的嘉獎……”
說罷,便取出一份份嘉獎電大聲地宣讀,而后說道:“很多人打報告,說18集團軍游而不擊,委員長頒發的通令嘉獎你們是沒看到?還是別有用心?!”
此時,劉斐按響電鈴,打官腔宣布:“30分鐘已到!”
葉劍英緊盯蔣介石:“委座,按您的要求,要徹查這個問題,但我還沒講完,怎么辦?”
蔣介石思慮一下,望著劉斐:“這樣子吧,繼續講吧!”
“我要講的第二個內容,是摩擦問題。”葉劍英先表明摩擦事件是嚴重問題,而后分析摩擦原因。在講述國軍張蔭梧勾結日偽軍進攻18集團軍時,蔣介石突然說道:“有這回事?”
“有!”葉劍英馬上把繳獲的證據,包括來往電文和信件的照片,一件一件宣讀,然后呈遞蔣介石過目。
蔣介石低頭審視,讀畢,失望之情表露無疑。
如此一來,全場嘩然,一些有民族血氣的將軍便拍案而起,大罵張蔭梧與漢奸無異。
葉劍英講了整整一個半鐘頭,發言完畢后,有些正直的將軍們率先起立表示敬意,在這種情緒的帶動下,大多數人也起立致敬。
蔣介石心中十分懊惱,自己設的局,竟被葉劍英輕易破了,還在自己的地盤當了主角,不由地瞪了何應欽一眼,便拂袖而去。何應欽急中生智,馬上又瞪了一眼劉斐。
心領神會的劉斐立刻宣布了“散會”。
此次會議的勝利為我黨贏得了半年多的寶貴發展時間,從而為接下來的艱苦斗爭,奠定了實力的基礎。
葉劍英那凱旋歸來后,其“英雄事跡”便廣泛傳播開來。董必武高興地說:“葉參座,打了個大勝仗,這叫做葉劍公舌戰群儒。”
隨后,葉劍英寫了一個報告連同講話稿一并呈報中央。毛澤東主席讀后非常贊賞,并把發言稿分發給其他領導同志閱覽。
圖:毛澤東在會議上講話
七大時,毛澤東提議將葉劍英選入中央委員會。毛澤東強調說:“葉劍英在歷史上有兩大功勞:在草地上反對張國燾搞分裂,挽救了我,挽救了我們黨。抗戰時期,‘葉劍公舌戰群儒’,獲得了絕大多數人的同情,為我軍贏得了時間,這是個大勝仗。他這篇發言,建議參加七大的各戰區負責人都看看。我說此人大事不糊涂。”有了毛澤東主席的支持,葉劍英自然就進了中央委員會。
“在重大的歷史轉折關頭,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猶豫地做出正確的決斷”,這是歷史對他的最后斷語。
圖:葉劍英元帥
每臨大事有靜氣,在歷史的大關節處明斷是非,能夠在大關節處看清要害,在關鍵時刻發揮重要作用,是葉帥最顯著的特點。
為什么他能有這樣的能力呢?
且不說他少年時刻苦學習,飽讀詩書,好學深思,養成了極高的修養。僅從這次會議,我們就能感悟出很多做事的方法。
一是不打無準備之仗。毛澤東在《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寫道:“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每戰都應力求有準備,力求在敵我條件對比上有勝利的把握。”此所謂有備無患也。葉帥在赴會前,日夜操勞,充分準備,用充足的證據和詳實的數據,來支撐自己的論點。這樣的“單刀赴會”,就不會魯莽,自然從容淡定。
二是遇事不慌,掌握情況隨機應變。兵法云:“以靜制動。”對待任何事情,只要能沉著冷靜,總能想出制勝的辦法來。在會議上,面對各種責難,葉帥并不急于反駁,而是詳細記錄,充分掌握,回去緊急召開會議,研究應對之策,并對資料加以總結和補充。
三是做事有重點,分清輕重緩急。如同毛澤東說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先求自勝,而后勝人。在會議上,國軍將領說了很多問題,如果一一反駁,必然會陷入被動,葉帥從中選擇了兩個最核心的題目,并且用堅實的佐證把兩個題目穩固住,給與會的人員以強烈震撼,以此反客為主,敵人的飽和攻擊就被這樣被輕易地擊潰了。
四是善于總結,分享經驗。做事如同一個項目,總結是最后的閉環。總結的好,做的事才能體現出應有的價值。正如毛澤東在1965年與程思遠談話時所言,“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會后,葉帥立刻主持寫了一個情況報告,連同講話稿一并呈報給中央,上面不僅能及時詳細地了解了情況,又能將總結的經驗傳授給其他部隊,將會議成果被最大化地發揮了。
一次會議,事前的準備、事中的應變、事后的總結樣樣妥當,把其能力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樣的人才誰不愛?
葉帥的為事的藝術,的確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對吧?歡迎評論。
張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