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讓自己筆下的景物鮮活可感,生動傳神
陜西省漢中市洋縣槐樹關中學 張寶慶
寫文章常常離不開景物描寫,不僅是寫景的文章,就是在寫人、敘事的文章中景物描寫也仍然是記人敘事的一種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而在寫景過程中準確用詞用語直接決定著描寫效果的優劣與文章的成敗。
【技法導航】
一、要反復推敲,仔細斟酌,力求選用最恰當、最切貼的詞語抓住特點,把特定景物描寫得形象具體,栩栩可感,只有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才會達到鮮明生動,打動人心的效果。
如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第二自然段中對“百草園”的精彩描寫,通過對景物的形狀、顏色、聲音、滋味等各方面的恰當點染,充分表現出百草園的優美與趣味。形狀:光滑(石井欄)、高大(皂莢樹)、肥胖(黃蜂)、臃腫(何首烏根)、小球(覆盆子) ;聲音:長吟(鳴蟬)、彈琴(蟋蟀);顏色:碧綠(菜畦)、紫紅(桑葚)、菜花和蜂的“黃”;滋味:又酸又甜(覆盆子)。其中幾個形容詞如:“碧綠”、“光滑”、“高大”、“紫紅”等;動詞如“長吟”、“伏”、“直竄”、“低唱”、“彈琴”等用詞都十分準確、精練而生動。
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就曾提出過“一詞”說,就是要求用最準確而不是近似的字眼來敘述或描寫所見到的東西。他曾對學生莫泊桑說:“你所談到的任何事物,都只有一個名詞來稱呼,只有一個動詞來標志它的行動,只有一個形容詞來形容它。因此,就應該去找尋迄今還沒有找到的這個名詞,這個動詞,這個形容詞,而絕不應該滿足于近似的,絕不應利用蒙混,甚至高明的蒙混手法……”
二、力求選用最恰當、最切貼的詞語把特定景物描寫得不僅形象逼真,而且生動傳神,鮮活別致,盡顯神韻。運用聯想和想象,借助擬人、比喻、對比、襯托、夸張等修辭手法,往往有利于增強藝術效果。
如老舍《濟南的冬天》第二自然段中 “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一句用一“曬”、一“睡”、一“醒”,一連串相關的擬人手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一句運用了比喻、擬人手法,用“小搖籃”比喻小山圍城的地理環境,生動形象地寫出濟南的可愛。用擬人手法寫出了城外這一圈小山的特別可愛。最后還寫了人們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著落,有了依靠;人們的幻想,不僅描繪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動,同時反襯了濟南冬天的“暖和安適”。
又如《濟南的冬天》第4自然段“古老的濟南,城里那么狹窄,城外又那么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用城內的“狹窄”映襯城外的“寬敞”,用兩個“臥”字,傳神、形象地照應了上文“暖和安適地睡著”,用“唐代名手畫的小水墨畫”比喻城外的遠山。三筆兩筆就勾畫了濟南冬天城外遠山的特點。
三、在文章的寫景過程中力求選用最恰當、最切貼的詞語融情入景,借景抒情,把自己的主觀情感和內心感受融入其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描繪了一幅綠草如茵的春草圖,同時還寫了人們在草地上的活動與感受,從側面揭示出春草勃發給人們的喜悅與歡樂,對春草的喜愛之情都洋溢其中。
四、在寫景過程中用詞用語還應注意力求做到語言的形式優美,包括整齊之美、參差之美、聲韻之美等。
如朱自清《春》第四自然段“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整段文句都能使人讀之順口流暢,聽之悅耳怡心,產生美的感受。
總之,我們一定要明白語言是人類用以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而詞語就像是語言大廈的建筑材料,準確用詞用語是順利實現表達、交流的首要保證,是寫好文章的基礎。在寫景過程中準確用詞用語直接關系著描寫效果的優劣與文章的成敗,我們一定要認真推敲,仔細斟酌,反復錘煉,高度重視,才能使自己筆下的景物鮮活可感,生動傳神,才能使景物描寫更好地服務于刻畫人物、表現主題的根本目的。
【范文】
感受秋天
陜西省洋縣槐樹關中學 楊子慶 指導教師 張寶慶
草木那一向碧綠的艷裝一天天地褪淡了顏色,漸漸地變成淺綠,變得泛黃。小草似在走向自己的暮年,青綠已難掩點點的萎黃。樹葉打著旋落下,像是帶著種思念與深情匆匆地尋親歸根。不覺中迎來了一個新的季節,秋天來了。
陣陣清風卷走了夏日的余溫,山間的清泉唱著歡快的曲子流淌。北雁南徙,引人生發莫名的思念與留戀。樹葉在風中搖曳著,而果實卻露出了紅玉般的臉龐,惹人陡生愛意。偶爾輕風吹過,便夾雜著一股豆香,狠狠地鉆向你的鼻孔。收獲的水稻堆成了一座座小山,山村中家戶的屋里飄出炒栗子的幽香。田間地頭,到處都能看見農民伯伯忙碌的身影。九月,這個金秋時節正大步向我們走來。
天高氣爽,皓月當空,天上月圓,人間團圓。面對如畫圓月,憧憬美好未來。親人朋友歡聚在一起,就著甜美的月餅,把酒臨月,直覺不盡的溫馨。不時還嗅到濃烈的桂香在四散傳播,它更渲染了氣氛。此刻連那離家的游子也不再孤單,因為有明月同相伴而“天涯共此時”,也能夠寄情于這美好的月光夜景。
漫山遍野的野菊花開得如火如荼,花枝招展。站在山巔向下望去,那一片片密云般的菊花給大地披上了一副黃金的鎧甲。秋之美帶給人無限的遐想與思索。這就是美麗的秋天。
它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它總是悄然而至,又總是在你的陶醉中悄然而去。如果沒有花鳥草蟲競喧的春天,就不會有癡情熱烈的夏天,更不會有嚴酷得引發深思的冬天。然而,秋天這個美麗的精靈,它卻是美得別有特點,連豐收、團圓這些美好的景象也都擁在它的身邊。它裝扮出了一個誘人的金色的世界,它呼喚出了一個蘊含著成熟的季節。
秋天如同一杯醇香的茶,其味縈繞心頭,彌漫身邊,久久都無法散去。秋天,來了,去了,都讓人無法忘懷。
教師點評:用心去感受秋天,它竟是這樣美麗。它的形象、個性是那樣別具特點,樸樸實實,惹人喜愛。文章寫出了自己眼中秋天的景象,也寫出了自己所感受到的秋天的性格,秋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更有了足夠的理由去熱愛美麗的秋天。
(選自2010年10月26日《漢中日報》)
【可圈可點】
作者筆下的秋天,形象具體可感,性格樸實含蓄,別具特點,美麗可愛。本文之所以較為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運用恰當、切貼的詞語進行了較為成功的景物描寫。能夠做到動詞、形容詞使用準確,比喻、擬人等手法運用恰當。寫景過程中能夠把自己的主觀情感和內心感受融入其中,寄情于景,借景抒情。同時也注意了語言的形式優美,讀之給人一種清新流暢,抑揚頓挫,和諧悅耳的感受。
【更上層樓】
文章寫出了秋天的神韻與性格,但似乎感到本文就像一幅畫作寫意突出,寫實不足,秋天的外在形象仍感不夠豐滿。如文中寫秋天的豐收景象部分能否進一步擴展開來寫得更具體些?對秋天典型景物的選定可否增加種類,描寫可否再具體些呢?
馬悅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