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公元859年(大中十三年),時年26歲的羅隱再次參加科舉考試,這一次同樣和前幾次一樣名落孫山,所以對他打擊很大。在返回故鄉的途中,看到了社會底層的農民在地里勞作,可是依舊食不果腹,反而是不用勞動的人,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于是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蜂》。相信很多人對于這首詩,一定不會陌生,通篇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讀來朗朗上口,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蜂》如果僅從字面上來看的話,那就是寫了一群極不起眼的小蜜蜂,好像并沒有什么獨特之處,其實讀這樣的作品,我們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還有詩人的生平經歷,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讀懂這首詩,從而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看似尋常,其實每一句都是另有深意,所要表達的是一種無奈,還體現了詩人悲天憫人的情懷。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蜜蜂非常的普通,山間到處都有它們的身影,每天采花釀蜜,猶如一位老農一樣,終日里在地里忙碌,為的就是讓生活可以更好一些。雖然蜜蜂很勤勞,可是釀出來的蜜大部分,還是供人類食用的。羅隱也是從這個角度去描寫蜜蜂,所以每一句都很講究,并且還表達出了詩人對于人生的看法。
字面上的意思,其實是很好理解,蜜蜂每天都忙著采花粉,出現在大山的深處,無論哪個地方是平,還是陡峭的山峰,都會出現蜜蜂的身影,那些景色優美的地方,全部都被蜜蜂給占據了。可是蜜蜂很悲催,采來了許多的花粉,釀成了甜蜜的蜂蜜,付出了許多的辛苦,但是最終那些蜂蜜,大部分還是被人類所食用,只留下一丁點夠自己度日。
羅隱也是結合自己在生活中所遭遇的挫折,以及看到地里勞作的農民,寫出了內心最真實的感受。農民在地里每天勞作,用盡了力氣,可是生活并不如意;蜜蜂也是一樣,它們比人類更勤勞,去到大山深處采來花粉,然后再釀成蜂蜜,同樣吃得很少,被人類所享用。這兩者之間看似不相關,卻又有是極其相似,詩人盡管沒有明確寫出來,但那意思是一樣。
羅隱生活的時代是晚唐,社會矛盾尖銳,像他那么博學的人,卻是接連受挫,根據《唐詩紀事》和《唐才子傳》記載,他一生參加了十次科舉考試,可是每一次都名落孫山,并不是說他沒有本事,學問不夠,其實是沒有機會。古代的科舉考試,看中的是關系,在前期一定要為自己造勢,去拉攏主考官,這些除了要有人脈之外,還有就是需要金錢,可是羅隱很窮,自然無法做到,才使得每次考試都名落孫山。
一個人想要成功,僅僅倚靠努力是不夠的,還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這也就是為什么,古代很多的文人,非常的有才華,可是每次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的原因。當然詩人并不僅僅只是描寫個人的悲傷,更多的是體現出了悲天憫人的情懷,關注社會底層的農民,那些人雖然目不識丁,但是能吃苦,身上有著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
我個人非常喜歡羅隱這首《蜂》,無論是寫作手法,還是作品中所傳遞出來的正能量,那都是讓人非常的感動。一個原本不如意的文人,卻是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這也正是古代知識分子身上,最為高尚的品格,始終是關注社會的底層,給予了那些人足夠的關懷。
張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