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這首歌曲的抒寫,既展現了當時那個年代劉鄧大軍浩浩蕩蕩挺近大別山的英雄氣概,也寄托了我們對大別山的熱愛。讓我們重新感受到了大別山地區的養育之恩和離開時的那種不舍。這首歌曲由王和泉和雷遠生兩位老師共同創作,堪稱經典。后被眾多知名歌唱家演唱過。本文就其歌曲的創作特征和演唱技巧兩方面相結合的去分析和解讀。
《再見了,大別山》這首歌曲是由王和泉,雷遠生兩位老師分別作詞作曲,在1982年到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的時候創作的。是由我國著名的歌唱家吳雁澤老師進行的第一次演唱。《再見了,大別山》這首著名的民族聲樂作品是《大別山抒懷》六首歌曲的最后一首,它曾經火遍中國的大街小巷,天南地北。
一、《再見了,大別山》的創作背景及特征
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敬愛的徐向前元帥再一次的回到大別山,在路過武漢軍區政治部時曾經說過&34;希望部隊的戰士們可以唱一唱大別山,來學習大別山的紅軍精神,可以創造出一首像《長征組歌》那樣的作品來。”接到了這項宏偉的任務之后,當時正是年輕又文采非凡的作曲家雷遠生老師便于1980年的5月份來到了安徽省六安市。當時安徽省音樂家協會的副主席兼秘書長銀星老師就將雷遠生老師介紹給也同樣很年輕的詞作家王和泉老師,為了可以圓滿完成任務并創作一部優秀的歌頌大別山革命傳統的音樂作品,兩人在一起進行了密切的討論。又于此年十月間,詞作者王和泉老師進入革命老區在將軍縣金寨體驗當地生活,次年五月立夏時節期間詞作者王和泉老師又一次來到金寨縣實地考察,并在烈日下的六月創作出這部歌曲,然后經過了一周多時間的不懈努力,最終完成譜曲。吳雁澤老師當時正好出訪日本,回國后直接去吉林長春電影制片廠為電影《配劍將軍》錄制主題歌,他于當年9月1號返回武漢,9月2號就進棚錄音。據說,這6首歌,吳老師都是一次成型,就是一遍就錄制成功。
1982年年底,武漢軍區在湖北省委小禮堂向徐帥進行了首場匯報演出,演出相當成功并受到了徐帥的肯定和表揚。
《再見了,大別山》,一首歌唱出了大別山人心中的感激之情!
再見了大別山,大別山人心中永恒不變的歌!
(一)音樂體裁形式
這首藝術歌曲是抒情類歌曲體裁形式,藝術歌曲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和傳唱,一來是由于藝術歌曲的體裁特殊,藝術歌曲往往詞曲結合,二是藝術歌曲的歌詞簡潔優美,三是藝術歌曲的曲式結構對稱而且嚴謹,并且旋律變化多樣。在抒情類歌曲體裁形式中,我們的這首歌曲《再見了,大別山》屬于民族歌謠的抒情歌曲代表之一,類似這樣的歌曲在旋律、節奏、歌詞、聲調以及音樂的氣質方面都富有我國民族的歌謠性格。
(二)音樂旋律的抒情性
這首藝術歌曲前奏部分的音樂旋律具有較強的抒情性,民族音樂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它的傳播載體是聲音與旋律,旋律是聲音的藝術,音樂的旋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音樂旋律的感染力和表現力主要通過聽眾的耳膜感知,達到情感和音樂旋律的融會貫通與和諧統一。這首歌曲在開頭旋律部分是歌曲抒情的開始,這種音高,音符組合帶給我們的這種旋律的感情沖擊,讓我們引起心中的共鳴,這種情感的傳達,讓我們被這首藝術歌曲抒情的旋律深深吸引。
二、作品分析及演唱技巧
(一)作曲結構
樂曲的編寫是一首歌的靈魂,飽滿的音符自始而終都充滿了陽光的交響的音場,在樂曲的很多的細節上琵琶都是以一種會說話的形式來呈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首歌的編曲過程極其復雜,每一個細節都要考慮周全,雷遠生老師將開曲的第一句定調為降A,這樣的曲調可以使歌唱老師處在一個完整的、最好的聲區范圍,另外整首歌曲的演唱都是男高音,這樣的聲區范圍可以讓歌唱演員更好的發揮出最為完美的音調環境。《再見了,大別山》這首音樂曲子編配的恢弘壯麗。
這首歌開頭的一小節半的旋律設置得非常出色,讓聽眾一聽便知是這首歌,成為了《再見了,大別山》的標志性旋律。另外這首歌的旋律中還有很多非常美妙、悠揚的音樂手法,如雅樂徵調式升fa的運用,其他的很多跌宕起伏的廣音程進行,例如:小六度上下行、大六度下行、小七度上行還有小三度上行緊密銜接純五度的疊加上行等許多,通過這些非常具有特色的音程序列排列,描述了一位充滿活力激情并令人印象深刻的音樂形象。
(二)歌詞間的情感表達
一首歌的好與不好,不僅有樂曲的旋律,還要有詞句的抒寫,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這首歌的歌詞,首先來看一下第一段詞“再見了大別山,清風牽衣袖,一步一回頭,山山嶺嶺喚我回,一石一草把我留。”歌詞一開始就運用比興寫作手法,將大別山的“山嶺”、“ 石頭”、“ 花草”采用了擬人的手法與情感寄托融入到了一起。這些都是極具象征意義的意象,通過這些我們可以想象在國內的戰爭時期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地區時的艱辛,還有與敵人拼命斗爭的場景,以及大別山的勞苦人民與我們的劉鄧大軍結下的深厚友誼,如今再一次的來到了這里,便又想起了過往的歲月,大別山的一草一木,還有曾經一起并肩作戰的戰友,更忘卻不了為了新中國長眠于此的烈士和鄉親父老。
接著這首歌另外一段“握別眾老友,男女老少皆叮嚀,盼我啊隔年再來游。啊! 再看一眼好鄉親,音容笑貌心中留,心中留。”這幾句話寫的就是當時的大別山人民的真實生活。表現出我們大別山的人民善良、淳樸、友善的思想情懷。表達了戰爭年代我們大別山人民對我們的子弟兵的關懷與厚愛,也表現了大別山人民跟著黨走的堅定信念與決心。
總而言之,歌詞配合演奏時的曲子,更具恢弘磅礴的氣勢,演唱者在演唱這首歌曲時情緒會更加飽滿,聲音會更加高亢嘹亮,這是一首具有催人奮進的積極意義,歌曲從視覺與聽覺的角度上將聽眾帶入了大別山地區,可以深入了解大別山的歷史環境以及善良人民。
聽過《再見了,大別山》首藝術歌曲的人都會被歌曲的情感所打動,這首藝術歌曲植根于大別山地區的勞動生活和歷史文化,歌詞樸實卻不失情感的表達,曲調優美又飽含情感。這首歌曲已經被列入各大藝術類專業院校,師范類院校等高等院校的教材。值得我們后來人反復地去欣賞,去學習,去體會。才能更好的通過科學的訓練,自身的努力理解,感情的帶入。情動于中,最后形于聲。
《再見了大別山》在20世紀80年代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吳雁澤演唱后,紅遍全國,并編入藝術類大專院校教材。成為幾代男高音歌唱家音樂會必唱曲目之一,在KTV系統點擊率很高。20世紀90年代曾獲“中國金唱片獎”。2009年,榮獲建國60周年“湖北十大金曲”。2011年元月,參加中國文聯“百花迎春”晚會再次受到熱捧,同年6月,榮獲建黨90周年“湖北十大紅歌”傳世金曲。
延伸閱讀:
吳雁澤,1940年3月4日出生于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我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黨組書記、國家一級演員,民族聲樂表演藝術家,中國音樂家協會第八屆顧問。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
歷任武漢歌舞劇院歌劇團團長、歌舞劇院副院長、院長、武漢市文化局副局長、武漢市文聯副主席、武漢音樂家協會主席湖北省青聯副主席、湖北省第五、第六屆政協委員、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被武漢市人民政府授予勞動模范稱號。
評為國家一級演員
被授予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1985年被《人民音樂》列為中國當代十大歌唱家之一。
1993年7月被評為“中國十大民族聲樂藝術家之一”。
1995年11月,獲第三屆金唱片獎。
陳陽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