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還記得童年時期那些罵人的歌謠嗎?
xxx的頭像皮球,一腳踢進百貨大樓,百貨大樓賣皮球,賣的就是xxx的頭。
xxx的家嘩啦啦,洗屁股的水炒冬瓜,擦屁股的紙擦嘴巴,氣得她媽要搬家。
2008,火山爆發,xxx一家,變成烤鴨。
……
雖然罵人是不對的,雖然小孩子罵人更加不對,雖然罵人罵得好不算是本事,雖然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一提起這些熟悉的句子,腦海里立即就會浮現出當年迎著小風站在街頭,用這些歌謠嘲笑同學的畫面。
其實,罵人歌謠古來有之,《詩經》之中就有《相鼠》、《伐檀》等經典名篇,古文典籍里亦有“非人哉”、“獸也”、“豎子”、“登徒子”、“腌奴才”之類的稱呼,但由于經過了文人的修飾,很多話聽起來沒有那么過分,比較狠的一句是汝母婢也”,意思是:你媽是小三。
然而,到了近代,隨著社會生活的改變,隨著白話文言文的逐漸普及,這種市井文化變得愈加豐富而深刻,下面我們就來感受下晚清老百姓那些犀利搞笑的罵人歌謠吧。
古代總是清官少,所以官與民總會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可誰知一入宦海深似海,讀書人寒窗十年擠進官場里去,有時候也是身不由己。但老百姓不吃這一套,你不給咱兒辦事,就是不行。于是一首嘲諷知府的歌謠就此誕生:
見州縣則吐氣,見藩臬則低眉,見督撫大人茶話須臾,只解得說幾個是是是;
有差役為爪牙,有書吏為羽翼,有地方紳董袖金贈賄,不覺的笑一聲呵呵呵。
知府相當于現在的市長,這首歌謠則將一些不盡職的知府的兩面三刀、阿諛奉承表現得淋漓盡致,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對下是驕縱跋扈,對上是點頭哈腰,“是是是”、“呵呵呵”簡直太形象了!畫面感有了。
主人之刀利且鋒,主母之手輕且松,一片切來如紙同,輕輕裝來無二重。
忽然窗下起微風,飄飄吹入九霄中,急忙使人覓其蹤,已過巫山十二峰。
這個故事更加有趣,是說一個富貴人家為兒子請了一個教書先生,卻摳門得不行,給人家吃不飽喝不足的,而且一日三餐都是一個樣:把肉切成極其薄的薄片。于是先生作打油詩嘲諷:一片肉比紙還薄,小風一吹就飄到天上去,趕忙出門去找,誰知肉片已經飄過巫山十二座山峰咯!
隔窗望見兒抱兒,想起當年我抱兒。
我抱兒來兒餓我,日后他兒餓我兒。
古代傳統文化最為看重一個孝字,可就是有不孝之人時時作祟,這位老者隔著窗戶看見兒子抱著孫子,想起當年他抱兒子的情形。自己養育大的兒子卻不給自己養老,將來這個小孫子或許也會這樣做啊!這首歌謠最好玩的地方就在于“兒”字之多,朗朗上口,諷刺效果拉滿。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宣化葡萄甜又香。
信什么圣母娘,進什么天主堂,外國人,胡來闖,鷂子充雞沒有好心腸。
清朝晚期,帝國主義擴張橫行,許多洋人假借以傳教為名,背地里卻在偷偷進行侵略活動,這首歌謠便是老百姓揭露其豺狼本性的見證。這首歌謠不僅詼諧有趣,內涵也非常深刻:既然我們有蘇杭這等宛如天堂的地方,還信什么你上天堂的話?鷂子本是猛禽,你冒充雞混進我們的圈子,就相當于黃鼠狼給雞拜年,必定沒安什么好心。
當時有些人為了利益故意勾結帝國主義,為他們魚肉百姓提供便利,于是老百姓稱呼這些人為“二毛子”,并給他們編了一首歌謠:
二毛爺,二毛爺,只認洋人不認爹。通風報信還不算,侍候洋人團團轉。
最后來讀一首老百姓為太平天國編的一首歌謠,以女子盼望情人回歸的口氣,來期盼太平軍的到來。令人稱奇的是,歌謠中一口一個“哥哥”地叫著,儼然有了一種現代男女之間的親密感覺,想不到那時候就有“哥哥”了!
豌豆花開花蕊紅,太平軍哥哥一去影無蹤。我黃昏守到日頭上,我三春守到臘月中,只見雁兒往南飛,不見哥哥回家中。
豌豆花開花蕊紅,太平軍哥哥一去影無蹤。我做新衣留他穿,我砌新屋等他用,只見雁兒往南飛,不見哥哥回家中。
豌豆花開花蕊紅,太平軍哥哥一去影無蹤。娘娘哭得頭發白,妹妹哭得眼睛紅,只見雁兒往南飛,不見哥哥回家中。
馬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