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百年考古史,讓我們發現了很多以前并不了解的事實,歷史以來有些固有結論也得到了推翻和驗證,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國之重寶“四羊方尊”出土的那些事。
在人們傳統的認識中,中國現有的文明起源于中原地區,那時候的南方是一片蠻荒之地,說是原始社會估計也沒幾個人會反對。但這樣的認識其實是基于對南中國文明沒有太多了解的基礎上得出來的,不說最近這個大火特火的三星堆青銅文明,遠在將近百年之前,有一件頂級國寶的出土就顯示了,哪怕是上古時代,中國其實也是一個百花齊放、遍地繁榮的文化興盛之地,這件國寶就是被譽為“十大傳世國寶”之一的“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的出土著實還有些傳奇經歷,故事得從80多年前湖南一個偏僻小山村說起。
一、那不經意間的一鋤頭
1938年,正值日寇侵華,國家和人民都在水深火熱之中。但凡事均有例外,如果那時候你恰好住在一個偏僻小山村,也許日子也沒那么糟心,還能稍微安閑一點。比如說當年湖南省寧鄉市黃材鎮月山鋪就是這樣一個小山村,相當閉塞,與世外隔絕,住在這里的人就沒有受到太多戰爭陰影的侵擾。
話說當年,月山鋪有戶人家姓姜,姜家有三兄弟,老大叫姜景舒(記住這個名字,就是他讓沉睡了三千年的國之重寶重現人間)。姜家是貧苦農家,住在這樣的山村只能靠山吃山,所以他們經常會開荒種地,種點雜糧什么的補充糧食不足(我是八十年代的人,我小時候其實都經常用紅薯補充糧食不足,感謝我們偉大的祖國?。?。
寧鄉市黃材鎮入口,馬路前方就是四羊方尊的家鄉。(本文由搜索作者泊東原創)
這一年4月的一天上午,姜景舒帶著兩個弟弟來到當地一個叫轉耳侖的山上開荒,準備多種點紅薯,畢竟那時候沒有袁隆平爺爺,糧食還不足以飽腹。他們也沒有刻意定在哪個地方開墾,就扛著三把鋤頭到處查看地形,看哪里合適。找著找著,姜景舒將鋤頭一點,找了塊稍微平點的地方就開始了。弟弟們唯哥哥馬首是瞻,哥哥說在哪里挖,他們就在哪里挖。
可讓世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幾鋤頭下去,差不多顛覆了人們對中國上古時期青銅文明的認知。
三個人“吭哧、吭哧”地挖著,心里想早點把這活干完,早點種上紅薯,也能早點讓家里人填飽肚子。挖著挖著,姜景舒突然停了下來,一動不動地盯著鋤頭下面,兩個弟弟見狀,趕緊跑了過來查看。
從明末傳入中國后,紅薯為中國人口的增長提供了莫大的糧食支撐。(本文由搜索作者泊東原創)
原來,姜景舒感覺到自己的鋤頭碰到了金屬物,輕輕地動一動鋤頭,他們還能聽到金屬剮蹭的聲音。起初他們還以為是鐵器,這挖出來多少也能換點錢補貼家用。于是,三兄弟放下開墾的事情,聚在一起開始往下挖鐵器了。
等把東西挖出來,三個人都驚呆了。這哪里是什么鐵器,分明是一個精美而巨大的器皿,身上覆蓋著一層青綠色的東西,尤其是這件器皿的四個角上還掛著四只栩栩如生的羊頭雕像。在震驚了好一會兒后,三人才小心翼翼地將這件器皿給合力抬了出來。
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又逢日軍侵華,世事紛擾,根本就沒有什么文物管理的觀念和體系,也就是說,不管什么文物,只要誰挖到,誰就有機會處置。姜景舒三兄弟挖到這件東西,自然就抬回了自己家里,就算他們沒什么文化,也知道這是一件寶物。
不要小看這一鋤頭,有時候背后隱藏的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大歷史。(本文由搜索作者泊東原創)
這件寶物就是后來名震天下的“四羊方尊”。青銅文明的認知史,從這三個小人物的鋤頭下開始改變。
二、“四羊方尊”的初次面世
所謂“紅顏薄命”,其實亂世之中的文物也是一樣。
小山村是藏不住秘密的,更何況姜家三兄弟也沒打算隱藏這件寶物(畢竟要補貼家用)。很快,姜家三兄弟家里挖到寶貝的消息就傳得沸沸揚揚、四鄰皆知。接著,這個消息就傳到了閉塞的山村之外,最終傳到了一些文物販子耳朵里。
民國時期戰亂紛紛,有不少人發國難財,其中販賣文物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本文由搜索作者泊東原創)
文物販子聽到這個消息,估摸著也知道這其實就是一件青銅器。最終,黃材鎮萬利山貨號的老板來到了姜家,他發現這是一件巨大的青銅器,“整個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幾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肩、腹部與足部作為一體被巧妙地設計成四只卷角羊。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于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于尊腹部及圈足上。整器花紋精麗,線條光潔剛勁。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于圈足上,承擔著尊體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飾夔紋”(摘自百度百科)。老板震驚之余,向姜景舒提出了一個他無法拒絕的價格——用四百塊大洋(大約等于4萬元人民幣)購買該青銅器皿。
你要知道這是一個多么窮的農家,不要說四百大洋,就算四塊大洋估計這一家人也很少見到過。所以,這對姜家來說就是一個天價數字了,他們沒有理由拒絕,麻利地就同意了這一樁買賣。當然,四百大洋他們家也沒有全部得到,國民黨政府的上上下下和一些地痞流氓也盤剝了一番,不過還算有一點良心,給姜家留了200多塊大洋,算是很“仁義”了,亂世之中大抵如此。
再到后來,“四羊方尊”被文物販子一再轉手,價格就變戲法似的往上翻倍數了,最后,洋人打算用20萬塊大洋的價格把它收走。不過,這之后的事情姜景舒可能就不清楚了。
英國“大英博物館”的藏品中有不少是中國文物,國外流失文物幾何?有人算過嗎?(本文由搜索作者泊東原創)
小人物和大歷史,有時候就是這么光怪陸離。
三、國之重寶的滄桑歷史
由于炒“四羊方尊”的動靜實在太大了,當時的湖南省政府也得知了這一消息。
要說這湖南省當時的政府部門還是有一些有識之士的,他們意識到了這件文物的重要性,及時出手,從地下交易的文物販子手里沒收了四羊方尊,由湖南省政府直接保管,才艱難地把這個國之重寶留在了祖國。不過,也僅止于此,國民黨政府將這件文物“充公”之后并沒有重視它,而后來的國寶“四羊方尊”那時候的日常生活一度也相當落魄。
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四羊方尊曾經的暫住地在這里。(本文由搜索作者泊東原創)
開始的時候人們就把“四羊方尊”隨意放在湖南省政府的倉庫里面,他們只是把這當做一個特大號的文物,卻不知道它的重要性。據傳,大概是因為精美,“四羊方尊”最終還是被發現了,有人就把它抬出來,放在時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的案頭當筆筒用了3個多月。后來應該是張主席自己也覺得不合適,就讓人將這個“大筆筒”保管在湖南省銀行的倉庫里。
1938年11月,長沙遭遇了歷史上最慘痛的一次災難,三千年的長沙古城毀于一場莫名其妙的大火,史稱“文夕大火”,而我們的國之重寶“四羊方尊”也在這場大火中憑空消失、杳無音信了,人們一度以為它已經被焚毀在烈火之中了。
這樁懸案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才最終破解。
“文夕大火”,讓三千年長沙城毀于一旦的一場巨大災難。(本文由搜索作者泊東原創)
1952年,周恩來總理指示新成立不久的文化部全力搜尋“四羊方尊”。文化部工作人員在長沙經過多方努力,才了解到“文夕大火”后“四羊方尊”的滄桑歷史。原來,四羊方尊并沒有被大火焚毀,而是被當時的湖南文物保管人員提前向西部轉移了。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在路途中,轉移車輛遭到日機轟炸,“四羊方尊”被炸成了20多塊文物殘片。好在還是有有心人,他們并沒有將碎片丟棄,而是把它們全部收集起來放回到了湖南省銀行的倉庫里面。
人們很快就在當時的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前身就是國民黨政府的湖南省銀行)的倉庫里找到了“四羊方尊”的全部殘片。
歷史,終究還是給了這件“國之重寶”一線生機。
你能想象嗎?如此精美的大型青銅文物,曾經只是一堆殘片。(本文由搜索作者泊東原創)
四、頂級國寶的重歸之路
可是,就算找到了又能怎么樣呢?這只是一堆文物殘片,雖有價值但意義不大啊。
就這樣沉寂了兩年。1954年,基于組織推薦和毛遂自薦,一個名叫張欣如的文物修復專家出現在了世人面前。說來也是歷史的驚人巧合,似乎有些事情是冥冥之中老天注定一樣。
就在“四羊方尊”出土的1938年,河南省封丘縣前馬臺村一個名叫張欣如的青年來到了省會開封(當時沒鄭州什么事,不過現在就不一樣了),經人介紹進入著名的&34;群古齋古玩店&34;當學徒,他的師傅是當時開封城有名的文物修復專家張振茂、王長青。這是不是好像在等著一個重大任務的到來?!
古都開封曾經也是河南省會,如今沒落了,有點可惜,東京汴梁啊。(本文由搜索作者泊東原創)
張欣如很早就參加了革命工作,曾被日軍毒打而絲毫沒有改變信仰。建國后,張欣如先后在河南省博物館、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物科工作。1952年,也就是在“四羊方尊”碎片被找到的當年(是不是很巧合?),張欣如被派往長沙參加考古工作,隨后被留在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文物隊。
1954年5月,修復四羊方尊的歷史任務落到了張欣如身上。
清洗碎片、烙鐵焊接、細節處理、拋光打磨……,張欣如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每天都將都把30多公斤的方尊掛在身上,連吃飯睡覺都在時刻警醒著,不敢有絲毫大意。到8月份,四羊方尊在張欣如的手里恢復了3000年的歷史神韻,而且幾乎看不出任何破綻。
文物修復專家張欣如正在修復四羊方尊。(本文由搜索作者泊東原創)
可是,張欣如還有個疑惑,因為方尊的口緣部分始終還少了一小塊,他以為是當時撿碎片的人落下了。后來才知道,原來當年姜景舒在賣出四羊方尊時,特意在口緣部分敲了一小塊下來作紀念。1976年,湖南省博物館原館長高至喜機緣巧合地了解到事情原委。后來經過多次溝通,高至喜才從姜景舒兄弟手里重獲這一殘片。
至此,歷經幾十年風雨滄桑的“四羊方尊”才算真正圓滿且完美地面對世人。
修繕后的四羊方尊先被存放在湖南省博物館(這個館了不起,現在是馬王堆漢墓陳列館,當年還收藏過四羊方尊,再后來還差點收藏震驚中外的“黑石號”文物。該館可以免費參觀的哦,絕對讓你不虛此行),1959年國慶10周年時,四羊方尊被調往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之后這里就成了四羊方尊的后口所在地。
中國國家博物館現在是四羊方尊的新家,也是老家了。(本文由搜索作者泊東原創)
五、百花齊放的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大家的意識里,尤其是上古時期的商周時代,中華文明的原點就是中原地區,而廣大的南方則是文明未開化之地,所謂“東狄西戎南蠻北夷”是也。
然而,四羊方尊的出土隆重地昭示了:中華文明的百花齊放,不單是百家爭鳴的中原文明,也有著遍地開花的基本屬性。不管是東西南北,還是沿海內陸,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在這片土地上播種著幾乎相同屬性的一些文明的種子,奠定了這個國家后世文化大一統的局面,這也是我們國家至今能保持龐大的統一的中央集權性質國家的基礎和根本。
而我們的國家民族之所以能在歷史上,尤其是近現代以來遭遇這種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依然能保持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穩定住中華文明的基調不變,就是源于幾千年來我們文明的延續性、統一性和獨立性。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的一大因素。(本文由搜索作者泊東原創)
值得反駁的一個觀點是,有些人借用西方的諷刺,說我們這個民族喜歡考古,而他們喜歡創新,意在證明我們的迂腐和落后和他們的先進和創新。我想說的是,我們有明確的五千年的文明可考,而你們呢?有文明可供考古嗎?就算是你們那些博物館里的東西,有不少也是從我們這里搶過去的吧。
而今,湖南省寧鄉市在出土四羊方尊的黃材鎮建起了炭河里青銅文明博物館和炭河古城,迎接海內外熱情的游客,這里不單有“四羊方尊”,還有許許多多品質不一、形態各異的青銅器物,人們還在此地找到了傳說中的“大禾方國”的蛛絲馬跡,一個上古時期的歷史傳奇正在緩緩拉開序幕,期待著所有人的見證。
作為一個長沙人,我歡迎您的到來!
湖南寧鄉,炭河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展廳一隅。(本文由搜索作者泊東原創)
何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