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大黃是臨床用以治療多種疾病的常用重要中藥之一。 大黃專入脾胃,味苦性寒,歷代醫藥名著均有記載。在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大黃,味苦寒,生山谷,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稱其可用于“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明·張景岳《景岳全書》中論述:“人參、附子、熟地、大黃,為藥中四維,更推人參、地黃為良相,大黃、附子為良將”。宋·張元素著《珍珠囊》謂其“瀉諸實熱不通,除下焦濕熱,消宿食,瀉心下痞滿”。《藥品化義》曰:“大黃氣味重濁,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斬關奪門之力,故號為將軍”。《本草經集注》曰:“平胃下氣,除痰熱,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根據以上經典著作對大黃的論述,可見大黃為攻積導滯、除痰熱、瀉火涼血、逐瘀通經之要藥。
根據中藥現代藥理和炮制,大黃有2種主要成分,一是大黃瀉素,一是鞣酸。大黃瀉素具有瀉下泄熱功效,臨床上為了攻積導滯,則用生大黃,且煎藥時要“后入”,即稍加熱,使大黃瀉素溶出來即可,要是煎煮時間過長,則大黃瀉素被破壞,鞣酸被煎熬出來,達不到通便瀉下的作用。另外,大黃因炮制方法不同而功效有所變化。生大黃瀉下力較強,適用于清熱瀉實;酒制后重在活血通絡,用于跌打損傷、瘀血等;大黃炭,涼血止血功效較好,應用于血熱火盛之出血病證。 應用大黃治療中風病的適應癥為:當證見肝陽風動,痰火上擾,邪熱內積,熱結腸腑,腑氣不通,在選用湯劑時,可加用大黃粉沖服,以加強清熱瀉實的力量。否則熱積不除,大便秘結不通,邪熱不得下泄,陽明實熱上壅,可使痰火更甚,濁氣上熏,加重病人氣血逆亂,氣機升降失常,導致心神受蒙。
臨證中,我們對腦中風痰熱腑實、瘀血阻滯患者,應用大黃粉瀉下,即能排出積糞很多,大便一通,氣機宣達,痰化、熱清、瘀消,癥狀改善非常明顯,病情轉危為安。現代藥理藥效實驗證明,應用大黃清熱瀉火,瀉下攻積,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腸道排泄毒性產物,通過瀉下逐水也能起到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的作用。這和現代醫學搶救腦中風,應用甘露醇脫水減輕腦水腫、顱內高壓的方法頗為一致。
使用大黃治療中風病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應用時必須嚴格掌握適應癥,即為中風急性期,熱積腸腑之實證。 二、注意按病證輕重和體質不同采用不同劑量。一般我們用3~5克生大黃粉沖服或鼻飼灌服,體壯者用重劑,體弱者可取輕劑。有實驗報道,3克以下已無較大瀉下作用,一次量小于1克反而降低腸蠕動和減少腸液分泌而導致便秘,0.2~0.5克已無瀉下作用,可作為一般健胃劑應用。三、中風病為本虛標實證,因此應用大黃粉必須注意不可瀉下過度,應中病即止。四、當單用大黃粉沖服后,通腑泄熱效不顯,大便仍不能通解,隔6小時后,加用枳實,萊菔子,濃煎后沖服大黃粉,即可見效。
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