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春分是清明,春草吐青萬物蘇;祭祖掃墓想當年,思念心漫天飛;結伴踏青玩物重,忘憂身健。以下就與大家分享清明來歷傳說故事,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于網絡:guangyuanol.cn
19年后,這個人果然成了國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有功的大臣發獎狀,大臣的名字都快念完了,還沒念到介子推,旁邊的一個大臣就安慰他說∶大王留下你,一定發好了。然而大臣的名字念完了,還沒念完介子推,這個人竟忘了他。
一位大臣在中間說::“大王,你竟忘了介子推,他卻救了你一命!聽到這話,他臉都紅了,他在人群中尋找還是沒有找到介子推,后來才知道介子推因為傷心,收拾東西藏在綿山里。隨后他派御林軍到綿山尋找,找了半天也沒找到介子推。重耳想了個辦法,從北邊、東邊和西邊放火,自己就在南邊等著。
“介子推要避火,一定要從南方出來,”他對自己說。
于是,火光從早晨一直燒到晚上,一直沒有看見介子推出來,重耳急了,便命人將火撲滅,親自進去找,他在一棵大樹上發現了介子推。旁寫著一首詩,意在使人聽懂
與人相處,天不生火。重耳節又稱清明節,又稱寒食節。
在我國,清明節是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奠祖先、掃墓的節日。掃墓俗稱上墳,為祭奠死者。
在清明掃墓中,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占大多數。根據舊日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將酒、果、紙錢等物品帶到墓地,將食物供祭于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培植新土作墳,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將酒吃回家。唐人杜牧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過天晴,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在哪里?牧童遠指著杏花村。描寫清明特殊的氣氛。
按陽歷來看,清明節是在每年四月四日到六月五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綠茂的日子,也是人們春游(古稱踏青)的好時機,因此古人有清明踏青、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時至今日,清明節祭祖、哀悼逝者的習俗仍然十分盛行。
為躲避災禍,申生的弟弟重耳流亡而逃。重耳在被放逐時受盡屈辱。原本跟他一起出奔的臣子,大都陸陸續續各奔一條出路。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忠心耿耿的人
一直跟著他走。他們中的一個叫介子推。重耳一度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救重耳,從自己的腿上切下一塊肉,燒熟后送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到家鄉當君主,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的五霸之一。
在晉文公當政后,對與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記了介子推。有個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冤。
突然,晉文公想起了舊事,心里有愧,便立即派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的官員。但是,差人走了幾趟,介子卻推不上來。晉文公只得親手請然而,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卻發現門關上了。介子推不愿見他,已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山西介休縣東南部)。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山搜尋,沒有找到。所以,有人想了一個辦法說,不如三面放火,
點燃,留下一方,火燒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晉文公乃命人舉火燒山,孰料火已燒了三日三夜,火已熄滅,終未見介子。往山上望去,介子推母子抱著一棵燒焦了的大柳樹已經死去。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大叫一聲,然后埋葬了尸體,發現介子推的脊背上塞了一個柳樹洞,洞里好像有什么東西。取出一看,原來是一片衣襟,上面題著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把血書藏在袖子里。然后,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被埋在了燒焦的柳樹下。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下令將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祠堂,并將放火燒山的日子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各地,每年這天禁煙禁火,只吃寒食。
走路的時候,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樹,到宮中做了雙木屐,天天看著它嘆氣:悲哉!腳下是古人對上級或同輩間相互尊重的稱呼,據說是源于此。
次年,晉文公帶領群臣,以素服遠足為祭,以示哀悼。走到墳前,只見老柳樹死于非命,綠枝千枝,隨風飄舞。看著復活的柳樹,晉文公仿佛看到了介子推。它尊敬地走過去,把枝條一根一根地掐了一下,然后繞了個圈放在頭上。在這之后,晉文公將這一天定為“清明柳”,并將這一天命名為“清明節”。
此后,晉文公常以袖手帶血為鞭策自己執政的警句。他勤政廉政,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最后奉上清明節的由來主題班會PPT模板,需要的請搜索氫元素49pic.com,在他們官網可以直接下載。
李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