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哪吒是我國古代神話小說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尤其是他會變幻成“三頭六臂”的模樣,法力大增,六只手各拿不同的武器,與敵方進行英勇的戰斗,這種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但不知道讀者注意到沒有,哪吒在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的形象是“三頭八臂”,而在《西游記》里卻變成了“三頭六臂”。又因《西游記》在民間的暢銷,哪吒“三頭六臂”的形象也就在人們心中固定了下來。
實際上,哪吒的原型就是“三頭八臂”,他本來是佛教毗沙門天王 ( “四大天王”中的多聞天王 )的三太子那咤,那咤太子又名為“三面八臂大力鬼王”,從字面上的意思即可知,那咤就是擁有“三頭八臂”的神通。
那么,“三頭八臂”的那咤為何逐漸變成了“三頭六臂”的哪吒了呢?
東漢年間,佛教東傳,從西域傳入漢族的中原,并逐漸繁衍壯大,在發展的過程中,佛教為適應扎根于以漢族為主體的東方世界,也要逐漸適應漢文化的要求,也就是所謂的佛教漢化。
這樣一來,佛教中的人物與故事也就成了中國古代小說家們取材的源泉,那些古代的說書家、小說家們往往借一點因由,便能妙筆生花,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創幻出許多新穎奇特的人物故事來,在這種情況下,那咤便脫胎換骨地成了哪吒。
在《封神演義》七十六回中,哪吒首次獲得“三頭八臂”的法術:“真人袖內取了一枚棗兒遞與哪吒過酒。哪吒連飲三杯,吃了三枚火棗。真人送哪吒出洞府,看哪吒上了風火輪,真人方進洞去。哪吒提火尖槍,方欲駕土遁前行,只見左邊一聲響,長出一只臂膊來。哪吒大驚曰:“怎的了?”不不曾說得完,右邊也長出一只臂膊來。哪吒諕得目瞪口呆。只聽得左右齊響,長出六只手來,共是八條臂膊;又長出三個頭來。”
據統計,在《封神演義》中,擁有“三頭八臂”神通的哪吒,共有十五次變身為“三頭八臂”,在對戰商紂軍隊時威風凜凜,大放異彩。
在《西游記》中,哪吒總共有三次變身為“三頭六臂”:
第一次是在《西游記》第四回,哪吒迎戰“齊天大圣”孫悟空:“那哪吒奮怒,大喝一聲,叫:‘變!’即變做三頭六臂,惡狠狠,手持著六般兵器,乃是斬妖劍、砍妖刀、縛妖索、降妖杵、繡球兒、火輪兒,丫丫叉叉,撲面來打。”
第二次是在《西游記》第五十一回,哪吒大戰獨角兕大王:“鄧、張二公即踏云光,正欲下手,只見那太子使出法來,將身一變,變作三頭六臂,手持六般兵器,望妖魔砍來。”
第三次是在《西游記》第六十一回,哪吒變身“三頭六臂”生擒牛魔王:“這太子即喝一聲:‘變!’變得三頭六臂,飛身跳在牛王背上,使斬妖劍望頸項上一揮,不覺得把個牛頭斬下。”
因《西游記》的通俗易懂、生動活潑,靠著這些生動的描寫,“三頭六臂”也就成了哪吒的傳統法術,乃至在某些以哪吒相關為神話劇的影片中,“三頭六臂”成了哪吒一個人的專利,其他神話人物都不會這招,也就孫悟空可以變幻出“三頭六臂”來與哪吒爭鋒。
筆者認為,哪吒變身后之所以是“三頭六臂”,而不是“三頭八臂”,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
第一,在印度的佛教中,天神有“三頭八臂”,其中有兩只手是用于胸前合什的,而在漢化后的神袛大概用不著對佛行外國禮的,所以就把“三頭八臂”縮減成了“三頭六臂”了。
第二,在古代中國,人們的習慣是一頭配兩手,正如一張方桌配兩把太師椅,那些小說家們大概也認為“三頭”配“六臂”為宜。
第三,古人為什么偏偏要選擇“三頭六臂”,并且能夠深入人心,而不是“三頭八臂”、“四頭八臂”或“二頭四臂”等造型,這里可能有一個最佳選擇,其中凝聚著古代中華武術家們世代相傳的經驗。
古人創造的“三頭六臂”形象,都是以手持武器進行戰斗的形象出現的,而從實戰的經驗來看,三面背靠背地各持武器控制著120度的角度進行防御戰斗,從而實現在360度圓周內沒有死角。
而假如是“三頭八臂”進行戰斗,那些長短不齊的武器用起來也極大地妨礙了自己的進攻與防守。
《西游記》中的孫悟空變身為“三頭六臂”也是手持三條金箍棒,使自己在360度圓周內無防御死角。
除了《西游記》,哪吒在《西游記雜劇》、《鋒劍春秋》、《猛烈那吒三變化》、《三太子大鬧黑風山》、《狐貍緣全傳》、《三寶太監西洋記》等明清小說戲曲中,也都是“三頭六臂”的形象。
經過這些小說的渲染,擁有“三頭六臂”法術的哪吒也就成為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獨特無雙、神通廣大、家喻戶曉的天庭童神。
馬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