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路順風“滕王閣”
——《常用熟語由來》
熟語,以特殊語言結構形成的生活中常用的固定短語,是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和格言的總稱。一般具有結構穩定、意義深刻、語言精練、使用廣泛的特點。
比如,“學問”、“一路順風”、“三十大板”“恭喜發財”等等,這些熟悉而且“出鏡率”極高的短語,它們的來歷是怎樣的呢?它們的背后故事又有怎樣的趣味和意義?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本書《常用熟語由來》。這本書的作者有兩位:李鵬和張茗馨。
恭喜發財
“恭喜發財”是人們在拜年時必說的一句吉祥語。它反映了人們向往富裕生活的良好祝愿。
“恭喜”二字表示恭賀、祝愿,“發財”二字源出何典?為什么在過年的時候要“恭喜發財”呢?
“發財”是指獲得大量的錢財。《禮記·大學》中曾有“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之句,可見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戰國時期,“發財”已成為人們口頭流傳的詞語了。
這么說來,“發財”的歷史悠久啊!不論是官賈紳商,凡夫俗子,甚至于文人墨客,哪個不想發財? 所以,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要虔誠地朝拜財神爺趙公元帥,祈求他保佑人們發大財。
還有不少人家在墻壁和門上張貼“招財進寶”“財源茂盛”之類的對聯,亦不過是表達一下發財的愿望而已。
過年,本是年末歲首送舊迎新之日。人們祈求送走窮鬼、迎來財神,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交上發財的好運道,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曾寫過一篇《送窮文》。文中描述人們“三揖窮鬼而告之曰,日吉時良,行利四方。”意思是說:“窮鬼,今天是良辰吉日,請你快點走吧!你走了對四方百姓都有利啊!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這句常用的俗語,原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最早見于《孟子·離婁》,原文為:“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意思是說,即使有離婁的好眼力,公輸子的技巧,如果沒有規矩,也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來……
那么,何謂“規矩”?它與“方圓”有什么必然的聯系?
要想弄清這一問題,還要從“規矩”的最初含義說起。
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著名的學者都談到過“規矩”這個詞,他們所說的“規矩”,指的是兩種(類)制圖工具:規,畫圓用的圓規,矩,畫方形等一類直角圖形所使用的角尺類工具。故而有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具有因果關系的俗語。
稍后一段時間,另一位學者尸佼,寫了一本名為《尺子》的書,其中寫道:“古者,垂為規、矩、準、繩,使天下仿焉。”文中所云之“垂”,傳說是距今4500年左右黃帝或唐堯時代的能工巧匠。從尸佼的著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在45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己經有了測量和作圖的工具,懂得了“圓、方、平、直”等概念。
人們發現,在流傳至今的漢代武梁祠的浮雕像中,有伏羲手執“矩”,女媧手執“規”的造型,而且不止一處發現過這種造型像。
據此可以推斷,“規矩”一詞的產生的歷史,比“發財”還要久遠,這是不是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啊!
一路順風
說起俗語“一路順風”的由來,還與唐代詩人王勃有關呢。
唐朝有個官吏姓王名福疇,原籍太原祁縣。他有三個兒子分別名叫王勖、王勵、王勃,皆因文才出眾,人稱“三株樹”。
王勃由于才華橫溢,年來及冠便被聘為沛王府修撰,但因作《檄英王雞》而遭厄運。后來,到虢州任參軍,又因“恃才傲物、凌辱僚吏”險些丟了小命。其父也以“教子不嚴”被貶到交趾。
唐高宗上元二年(676年),王勃乘船南下去探望父親,途中遇上風浪,只好停泊上岸暫歇。
王勃來到一座古廟前,見廟宇雖舊,但氣勢軒昂,情不自禁而吟:“馬當下山泊獨舟,岸側蘆花簇翠流。忽睹朱門斜半掩,層層瑞氣鎖清幽!”他剛吟罷,忽聞背后傳來一聲“好詩!”只見一白發老翁手持竹杖,笑吟吟望著他。
“你就是王勃吧?”王勃拱手施禮:“賢翁是誰?怎知晚生姓名?”那怪叟曬曰:“吾乃中原水神是也,因久居此地,世人很少知道。今幸逢才子路過并留下佳句,小神這塊邊遠之地,定將與才子的這首《七絕》揚名四海了!”水神接著又說:“明日是重陽佳節,洪都閻都督欲作《滕王閣記》,王才子懷玉抱珠,乃一代俊彥,何不前往獻賦,以博千古之譽?”
王勃舉目長江,嘆曰:“洪都南昌路途甚遙,晚生這木櫓小船,一夜之間何能趕到,真乃鞭長莫及也。”
那水神微微一笑,對王勃說:“才子倘欲赴會,老朽助你一袖清風!”旋即用手一招,云端隱隱現出一葉扁舟,眨眼間降至江面。王勃上船后,只覺得耳畔風聲呼呼,眼底白云滾滾,很快抵達洪都。
打那以后,神州百姓每逢送別親友,常用“一路順風”這句話寄予祝愿。久而久之,便成了人們口頭的一句俗語。
一段傳說,成為人們心中對親情、友情的美好祝愿與期許。
好了瘡疤忘了痛
從前,有三個割蘆柴的年輕人結拜為把兄弟。
這天晚上,老三跟哥兒們說了一段新聞:
他上街買米,忽見大路口圍了一大堆人。他好奇地擠進去一看,原來是貼了張皇榜。上面說,國母得了不治之癥,危在旦夕,只有服白烏魚湯,才能轉危為安,獻白烏魚者,有官的加官三級,無官的封做大官。
第二天一早,三兄弟照例撐船向蘆葦蕩深處。將近中午時分,老三從蘆葦深處跑出來:“哥哥,你們來看哪!”只見他舉著一條活蹦亂跳的魚邊走邊喊:“你們看,這是白烏魚啊。”
三兄弟忙把白烏魚放好,老大高興地說:“哈哈,看樣子我們要發財啊。我們先吃飯,再去獻魚。
老大將篙子插在水里壓住船,爾后,把一只盛有熟黃豆的瓦罐端出來。誰知剛放下,篙子倒下來,正好砸壞了瓦罐,豆和湯灑了一地,他一邊急急地拾黃豆往嘴里放,一邊叫老二老三快拾著吃。誰知老二老三拾的豆還沒放到嘴里,老大就“啊”地大叫一聲。老二忙問:“哥哥咋啦?”老大眼淚都流出來了,喉嚨也失了音:“有根硬草棒卡在喉嚨里了。”
三人一時都慌了手腳,老二忽想出個主意,掐了片青菜葉,包了幾粒黃豆,“快把它整個吞下去”。老大接到手,眼一閉,眉一皺,牙不嚼,整個咽下去,這才保了命。
老大說:“我們把白烏魚獻給皇上,如果誰做了官,決不能忘記仁兄義弟啊。”老二老三連連點頭。
“那誰去獻魚呢?”老大的眼睛在老二老三的臉上掃來掃去。“哥哥,還是你去吧!”老二老三同時說。“還是你們去!”一番謙讓,推來讓去,最終老大去了。
這白烏魚湯果然靈光,國母服下不幾天,病就好了。獻魚的老大也真的做了大官。誰知,老大升官后,只顧吃喝玩樂,早忘了共患難過的弟兄。
有一天,老二對老三說:“唉,老大這家伙,當了官就忘了我們!真不是好東西。明兒我找他去。”
一見面,出乎老二的意料,老大熱情地設宴招待。宴席間,老二已有幾分醉意。他笑著說:“大哥,還記得我們割蘆柴的時候嗎?”話音未落,老大臉就變了色。是啊,宴席上坐著那么多官員,怎能當面揭他的底呀?老大猛擂桌子,號叫起來:“好個大膽的匹夫,原來是個割蘆柴的,我何時有你這么個弟弟?來人,拖下去,三十大板。”
老二挨了三十大板,瘸手跛腳地回到家。老三問:“哥哥,怎么啦?”老二從頭至尾告訴了他,氣得他火冒三丈,憤憤不平地說:“明兒我找他去!”
這天,老三一進官府,老大也忙著設宴招待。席間,老三忽然說:“大哥,還記得吧?”說到這里,老大心里咯噔一下。老三慢悠悠地喝了一口酒,說道:“還記得當年我們三軍殺進蘆花蕩的時候嗎?那天,遇到高(蒿)將軍,打破砂罐城,溜掉湯元帥,卻捉到豆將軍;可在進軍時,又遇到草寇王把守咽喉關。在這萬分危急之際,多虧蔡(菜)將軍破了關,才救出大哥。要不然……不然,哪有大哥富貴榮華的今天啊”,
老大聽了,滿面笑容,得意洋洋地大喊一聲:“來,干杯!”
第二天,老大送了許多金銀財寶給老三。老三不要。一到家,老三就從頭至尾地說了一遍。老二嘆了一口氣說:“唉,老大為什么‘好了瘡疤忘了痛’吶!”
那為何,不管是軍中還是衙堂之上總說“三十大板”?
三十大板
三十大板!這一古代詞語從何而來呢?
我國唐代制定了一部刑律叫《唐律》。根據《唐律》規定,對犯人施刑共有五種:
一、答刑:用鞭、杖或竹板責打犯人,分為10、20、30、40、50共5等。
二、杖刑:是比答刑加重的刑罰,分為60、70、80、90、100共5等。
三、徒刑:分為1年、1.5年、2年、2.5年、3年共5等。一般是審訊終了時判的刑罰,相當于現代的有期徒刑。
四、流刑:即流放,分為2000里、2500百里、3000里共三等。
五、死刑:分為絞死和斬首兩等。
所謂“三十大板”,就是《唐律》答刑中的第三等刑罰。有時,還有罪加一等或刑減一等的情況,也是據此而來的。
學問
“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兩種學習方式。王充說:“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只有好學愛問,你才能有“學問”。
關于“學問”這一俗語的起源,還得從《列女傳》中的一則故事說起。
春秋時期,有一位名叫寧戚的學者,想求見于齊桓公而不得。一次,他趁齊桓公外出之機,擊牛角而歌。
宰相管仲前去詢問究竟,寧戚卻只吟了一句“浩浩乎白水”的詩句。管仲聽后不解其意,一連五天沒有上朝。后來,他請教于地位卑微的妾婧,才解開了這句詩意,從而使齊桓公得到一個得力的輔僚。
這說明,人微未必學淺。有的人,對勝于自己者可以問,自以為不如己者就不屑于問了。“入澤問漁夫,進山問樵子”,就是聰明人的聰明之處。
唐代詩人杜牧說過,“學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意思是說,做學問不能走馬觀花,要追根求源,弄清來龍去脈,求得真知。
那么,“學問”一語,為何“問”應在“學”之下呢?
有位教育學家說過:“愛問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隨口問,即使能夠得到正確答復,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學問二字,‘問’放在‘學’之下。”
清人魏際瑞在《伯子文集》中也說過:“有疑要思,到上下四旁尋路不出,然后可問,受過困惑,聞言則迎刃而解。”
由此,我們在學習中,應是“百思不得其解”而后問。其實,就是要學會思考,方能真才實學。不知讀者朋友有何見解?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此。
金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