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現如今骨質疏松癥是困擾中老年人群的一大健康問題,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口的老齡化,骨質疏松癥的患者也越來越多,而中醫藥在防治骨質疏松癥方面具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那么,中醫對骨質疏松癥是如何認識和治療的呢?今天我們就從中醫對骨的生理基礎
現如今骨質疏松癥是困擾中老年人群的一大健康問題,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口的老齡化,骨質疏松癥的患者也越來越多,而中醫藥在防治骨質疏松癥方面具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那么,中醫對骨質疏松癥是如何認識和治療的呢?今天我們就從中醫對骨的生理基礎、中醫對骨質疏松癥的認識,以及中醫藥對骨質疏松癥的治療等方面來簡單地聊一聊。
中醫學對骨的生理基礎的認識
骨者,髓之府----《素問?脈要精微論》。
中醫認為骨為髓之府,骨髓藏于骨中,骨有貯藏骨髓的作用。而腎藏精、生精化髓,可以化生骨髓,骨髓可以滋養骨骼,骨骼得到骨髓的充養才能堅強有力。骨的生長、發育和骨質的堅脆等都與髓的盈虧有關。骨髓充盈,骨骼得養,則骨骼剛健。反之則會出現骨的生長發育和骨質的異常變化。
同時,中醫也有“肝腎同源”之說,肝藏血,腎藏精,精與血都是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成,精與血兩者之間又可以相互滋生、相互轉化,因此又有“精血同源”。腎藏精可以化生血液,血液藏于肝之中,肝血充足又可以滋養腎精,使得腎精充盈,從而可以使骨髓化生的充分。
又因為精血都是由水谷精微化生而來,水谷精微乃后天脾胃的運化,脾胃運健才能保障水谷精微運化的順暢,而水谷精微又依賴“肺調百脈”以及心氣功能的推動運送,水谷精微化生的血液還要依靠心臟的輸送。如果脾胃、肺、心臟功能發生障礙,那么水谷精微物質化生精血也會受到影響。
綜上所述,骨藏髓,腎主骨,生精、化髓,骨與腎臟的關系最為密切。肝腎同源,肝藏血,腎藏精,精與血都是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成,水谷精微的運化與脾胃、肺、心又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骨的正常生理功能與脾胃、肺、腎、心等臟腑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中醫學對骨質疏松癥的認識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減少,骨組織顯微結構受損繼而引起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險性增高的系統性骨骼疾病。臨床以腰背疼痛,身長縮短、駝背,甚則骨折為主要表現。而中醫學上認為骨質疏松癥屬于“骨痹”、“骨痿”、“骨枯”等范疇。
中醫認為骨質疏松癥的發病機制主要是由于骨骼中骨髓的減少,骨失所養所致。我們在上面了解了骨的生理基礎,骨與腎的關系最為密切,同時又與脾胃、肺、肝、心等臟腑也有著一定的密切聯系。那么,影響心肺脾肝腎等臟腑的生理功能正常的因素都會影響骨的正常生理,這就包括了先天稟賦不足和內外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先天稟賦的不足、飲食失宜、起居失常、勞逸失度、情志不遂、外感濕熱邪氣等因素,從而使得氣血虧虛,或者脾胃虛弱,或者腎精虧虛,或者氣滯血瘀等,從而導致最終骨枯髓減,最終發為骨痹之癥。
中醫對骨質疏松癥的治療
中醫治病講究辨證論治,骨質疏松癥的治療也不能離開辨證論治的治病原則。根據《2020年中醫藥防治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專家共識》將骨質疏松癥分為六個證型,即腎陽虛證、肝腎陰虛證、脾腎陽虛證、腎虛血瘀證、脾胃虛弱證和血瘀氣滯證。
結語:骨質疏松癥中醫的病因與多種因素所導致的腎虛、髓空不能滋養骨骼有關,治療上西醫、中醫都各自具有自身的特色,而中醫在治療上主要根據辨證論治原則分六種證型,推薦13大中成藥。同時,對于骨質疏松癥的預防也很重要,生活中我們不僅要科學合理的膳食,堅持正確的生活方式,還要保持適度的、規律的體育鍛煉,以及還要戒煙戒酒。#健康2021#
王俊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