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天下網商記者丁潔時至今日,全天下所有寫美食的記者都要和蘇東坡道一聲謝。這個吃貨文豪留下了無數關于美食的詩詞,如今各路碼字匠寫不出便抄他的,權當給自家文章做裝修。蘇大吃貨能吃善詩,豬肉、河豚、荔枝、螃蟹、櫻桃……均是其盤中餐,筆下物。“纖手搓
天下網商記者 丁潔
時至今日,全天下所有寫美食的記者都要和蘇東坡道一聲謝。
這個吃貨文豪留下了無數關于美食的詩詞,如今各路碼字匠寫不出便抄他的,權當給自家文章做裝修。蘇大吃貨能吃善詩,豬肉、河豚、荔枝、螃蟹、櫻桃……均是其盤中餐,筆下物。
“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剪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這一首寫麻花的小詩也是出自他手,那在中國,到底哪里的麻花最好吃?
是巴蜀大地的磁器口陳家麻花,是九河下稍的天津衛大麻花,是海定波寧的寧波鼓樓油贊子,是雞毛換糖的義烏紅糖麻花?
在杭州的西溪濕地深處,有一間開了七年的麻花鋪子,名叫“楊先生的麻花”,創始人楊發偉對麻花的情感源于兒時,麗水的鄉間,哪家有喜事,父親就帶著他去做紅糖麻花。
子承父志,這樣一款小零食,在淘寶年銷售額能突破2000萬。“他們將隱藏在美食地圖中的尾部流量麻花給做活了。”有人這樣評價。
“楊先生的麻花”是不是中國最好吃的,中國麻花協會沒有說,但這家淘寶小店的麻花肯定是中國有互聯網味,最有兄弟情誼的。
麗水慶元西溪村的炸麻花人
浙南閩北有一處獨具韻味的“茶香小村”名叫西溪,村里青山綠水,溪水淙淙。
老楊家世代生活在這里。老楊今年74歲,有五個兒子,大兒子比小兒子大足足14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得益于當地的支柱茶葉,老楊在西溪開了間自己的茶廠,養活一家人。
老楊的母親擅長做麻花,他從小跟在母親邊上“臨摹”,日子久了,自己也生長出一身做麻花的本領,在炒茶之余,老楊計劃發揮余熱,做點麻花生意。
八十年代,每逢過年過節,總有幾位“手藝人”蹲守在西溪村的村頭村尾,比如炸爆米花人、炸麻花人,老楊會帶著幾個兒子一起在村頭炸麻花。西溪村不大,見了面都是鄰居,大家帶著自家的米、面粉在老楊邊上排隊,大家都等待著這一鍋珍貴的零食好過個年。
這種時刻,小孩子最為開心,一起圍聚在爐邊張望,時不時能“撿漏”幾根麻花,吃得滿嘴紅糖香。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快樂真的就那么簡單。
像老楊這樣的手藝人在村里很受歡迎,尤其小孩子,因此,看到老楊,就下意識的覺得美味到了,年近了。
楊發超是老楊的小兒子,他回憶不起來炸一次麻花能賺多少錢,大概幾毛錢,很少,但很快樂。
在楊發超心目中,父親一直是個沉默寡言的人,也許跟家中五個兒子也有關系,男人之間永遠存在著有默契的沉默。
西溪濕地的麻花兄弟
年輕人接二連三地從西溪村離開外出打工,初中畢業后,楊發偉也有了來杭州闖蕩的想法,他在五個兄弟里排行老四,來杭州那年,正好20歲。
孤身一人來杭,父親老楊不贊同也不反對。1999年,他揣著兩條褲衩經幾位老鄉的介紹,盤下了杭州駱家莊農貿市場一間8平米的攤位,賣糕點麻花,吃住全在這里,夏天炎熱,他就拿水管直接在菜場淋浴洗澡。
一年盛夏,老楊來杭州看望兒子,說了句“這根本不是人住的”,馬上在附近給兒子租了房,安上空調。
住宿條件優劣,楊發偉并不在意,他只在乎依靠自己手頭這門小生意能不能在大城市扎根。
在來杭闖蕩的前幾年,楊發偉還與弟弟楊發超一起在下沙做了快餐外賣,當時楊發超剛好考上大學,學的法律,是家里唯一一位學歷超過高中的人。
慢慢攢下一些啟動資金后,2009年,楊發偉來到西溪濕地拿下一間鋪子做土菜館,西溪濕地與老家西溪同名,頗有緣分。
盤下餐館,楊發偉“一夜回到解放前”,加之彼時濕地剛對外開放,游客少,餐館經營很成問題。
為了溫飽,楊發偉讓老婆在濕地的另一個門口擺攤賣柿餅,就這樣咬牙度過艱難的開業初期。
辛酸的過往,楊發偉都咽在肚子里,弟弟楊發超也只是“偶然間”聽哥哥談起過。
同在杭州,從小就是全家希望的楊發超讀到大三,突然間想退學了。退學的原因像極了港劇中的情節,沾染上賭博惡習,欠下上百萬賭債。
關于退學,他受到了父親與哥哥的強烈反對,甚至有好幾年沒跟父親說過一句話,沒回過一趟家。他離開杭州,只身去了深圳想打工還債,也想清楚了自己的錯誤,一個月后,他返回杭州,決定洗心革面,跟著哥哥一起干。
伴隨著周圍土菜館越開越多,小店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2013年上半年的一天夜里,楊發偉和楊發超掄起錘子,把土菜館砸了個稀巴爛。
下一步做什么?兄弟倆開始四處找靈感,在重慶磁器口,楊發超看到一家只賣麻花的門店,雖然面積很小,但每次都要排隊才能買到。這個品牌叫“陳麻花”,在當地很有名。他意識到,即使是門傳統生意,也會有很大的市場,加上這還是自己的老本行。
2013年下半年,“楊先生的麻花”店開張,同年10月1日,淘寶店開業。在今年雙12期間,網店銷售額突破百萬,麻花、芡實糕依舊是店里的爆款。借著西溪濕地的客流,線下店也變成了景區的一家網紅店,游客幾乎人手一包。
一根麻花擰出一段兄弟情
兄弟倆在創業初期,定下一個原則,不讓自己的另一半參與公司業務,盡量少請老鄉加入。
創業這些年來,兄弟倆幾乎沒產生過意見分歧,金錢爭吵。
只有兩次,第一次分歧是要不要自建工廠,第二次則是要不要加大線上投入力度,但毫無例外,楊發超都聽了哥哥,建工廠,線上小投入。
兄弟倆沒因為金錢爭吵過,更多時候哥哥楊發偉更愿意多分點錢給弟弟,幫助他還賭債,度過至暗時刻。
一間兄弟店,自然也沒有那么多規矩。他倆經常站著抽根煙就把事聊完了,哥哥愛抽48元一包的陽光利群,弟弟則愛55元一包的黃利群,這些年,一直如此。
“楊先生的麻花”名氣越來越大后,他們也會習慣性在口袋揣一包100元黃鶴樓,用來談生意。
哥哥主要負責產品,弟弟負責銷售。當然,產品是關鍵。
做麻花,分八個步驟,包括揉面、炸酥、拌糖等。在紅糖熬制中,除了壓榨使用機器代替牛拉木車外,開泡、趕水、過濾、搖瓢這些工序都堅持手工制作,雖耗時久,但保留了紅糖最純正的味道。
區別于義烏紅糖麻花大鍋浸泡,楊發偉選擇采用小鍋攪拌,紅糖不會厚厚的全覆蓋而過于甜膩。
這些年,楊發偉始終堅持做手工麻花,似乎只有來自雙手,才能解開你的鄉愁。因為他們的產能并不大,他還拒絕了百草味的代工需求。
作為淘寶上第一批做傳統糕點的賣家,楊發偉、楊發超也見證著這一小眾品類的崛起。
“傳統手藝人大多基于線下的門店,小小門店一下子就能看到上限,但通過互聯網能讓生意變得更大一些。”楊發超表示,他們的糯米麻花正是通過分析線上年輕化人群研發出來的熱銷產品。
2014年,線上開業一年后,銷售就突破了400萬,楊發偉在工廠投了一筆錢,剩下的結余分給了弟弟,讓他在杭州買房有個家。
如今,“楊先生的麻花”全年銷售額突破5000萬,不久前,新華社還為他們報道過。
在鄉鎮府上班的朋友看到文章后告訴了父親老楊,父親嘴上不夸不贊,其實心里得意得很。兩年前,老楊重新蓋了樓,說是村里最好的。
過年回家,楊發超明顯感覺,寡言的父親話多了,尤其與兄弟倆的溝通更頻繁了。但過了年初二,父親就催著他回杭:“好去工作了,回來那么久干嘛。”
楊發超心里明白,年邁的父親也渴望陪伴,但他更希望看見兒子各個衣食無憂,活得有出息。
李同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