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滋潤不干,是溫柔的珊瑚色調,有點草莓的感覺。」這是一條口紅推廣,來自國風虛擬偶像翎Ling。你會覺得新奇,還是感覺自己被糊弄了?顯而易見,翎Ling沒有真正試色,呈現效果完全是虛擬的,不能有理有據地得出「滋潤不干」的結論,更別說質地、持久
「滋潤不干,是溫柔的珊瑚色調,有點草莓的感覺。」
這是一條口紅推廣,來自國風虛擬偶像翎 Ling。你會覺得新奇,還是感覺自己被糊弄了?
顯而易見,翎 Ling 沒有真正試色,呈現效果完全是虛擬的,不能有理有據地得出「滋潤不干」的結論,更別說質地、持久力等更專業的測評。在小紅書,比這用心的種草筆記多得多。
▲ 翎 Ling 的口紅推廣.
虛擬偶像早已不是新鮮事物。在 VR、CG、AI、全息投影等技術的發展下,虛擬網紅、虛擬模特、明星的仿真化身、品牌虛擬代言人層出不窮。
只是,在次元壁被打破的同時,虛擬偶像「永不塌房」的美好愿景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實現。
當虛擬偶像成為帶貨工具人
在引起爭議的兩天后,虛擬偶像翎 Ling 對口紅的推廣文案被刪去,照片依舊保留。
除了不走心的文案,翎 Ling 背后的團隊,還有許多不恰當之處。
翎 Ling 的人物設定極具中國特色,愛好京劇、毛筆字和太極,聲音也采集自京劇梅派第三代傳人。但她的第一條推廣卻是 Gucci,沒有展現中國風。
翎 Ling 曾經參加央視綜藝《華彩少年》,表演京劇選段《天女散花》,但僅有這一次,此后再沒有任何中國風的表演,更新最多的是微博、小紅書里「歲月靜好」式的寫真,其間夾雜著和 keep、vogue 雜志等品牌合作的信息,微博關注也多為商務合作對象。
這些都說明她背后的團隊急于變現、操之過急。虛擬偶像當然可以在流量變現、內容變現等方面發揮作用,但如果其行為不符合人設,不能在于用戶的互動、溝通中潛移默化地傳遞品牌理念,很有可能會大大降低其傳播價值,甚至起到負面效果。
相比之下,國外社交媒體上已經有許多商業價值很高的虛擬偶像,例如美國的 Lil Miquela、日本的 imma、歐洲的 noonoouri、黑人模特 shudu。
▲ Lil Miquela .
Lil Miquela 形似真人,估值超過 1.25 億美元,她在社交媒體通過圖片展示自己的日常,同時有規律地發布自己的單曲 MV、拍攝短視頻、與真人明星網紅同框互動,商業化形式豐富多樣。她還會發表自己對流行議題的意見,甚至發文宣布和男友分手。除了不能夠來到現實,她在社交網絡比真人還要真實。
Noonoouri 和 Lil Miquela 不同,她更貼近 3D 動畫人物,主要與高端時尚品牌代言合作,和《Vogue》法國版主編「共享下午茶」,并接受費加羅雜志的第一人稱采訪。她的設計團隊強調,Noonoouri 更像是一種非真人的夢幻化存在,而無需人們代入角色。
▲ Noonoouri 和易烊千璽拍攝雜志 .
這兩者一個更接近真人,一個故意和真人疏遠,但都取得了成功。足以說明,像不像真人,倒不是虛擬偶像的關鍵問題,關鍵在于有沒有故事、有沒有個性。
在這個層面上,基于動漫和小說等 IP 的虛擬二次元偶像,往往有更大的空間,因為故事、個性和粉絲與生俱來。
作為陪伴一代人度過整個青春的網游小說《全職高手》的男主角,葉修的地位絕對是「國民級」的,他的帶貨能力也超過了不少三次元明星,僅 2019 年,葉修就已簽下 9 個知名品牌代言合作,橫跨食品、快消品、金融等多個領域,幾乎每個月都會新增一家以上的新品牌合作。
▲ 葉修代言麥當勞.
而那些以品牌代言為使命的虛擬偶像,都沒有特別顯著的效果。比如肯德基的上校、歐萊雅的 M 姐、屈臣氏的屈晨曦、花西子的虛擬形象「花西子」。他們名為偶像,但只是一個宣傳手段、一個流量入口而已。
因此,虛擬偶像的養成需要「文火慢燉」,切忌批量生產面目模糊、快速變現的工具人。
虛擬偶像會是真人偶像的進階版嗎?
真人偶像常常被認為是一個販賣夢想的職業,實力、努力、性格都可能是人氣來源,能夠讓粉絲將情感投注在他們身上。
不可避免,真人偶像有人為打造的部分,他們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形象,并非完全真實,而是通過篩選,選擇性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虛擬偶像們也是經過精心策劃創造出來的兼具美感、技術和人性的作品。
▲ AKB48.
但至少,虛擬偶像能夠讓粉絲投注的情感不被浪費,他們是穩定、標準化、完美無瑕的,還可以隨時更新和迭代。因此,虛擬偶像也有可能成為真人偶像的進階版。
《只有神知道的世界》的主人公桂木桂馬對游戲偶像的描述同樣適用于這里:
▲ 桂木桂馬.
「永不劣質化的偶像才是我們所追求的。但現實中的偶像無論如何都會變質的…… 游戲偶像的進步簡直是分秒不停,從點陣圖開始,加入了語音,色彩也變多了,最終能夠進行育成了,隨著設備的發展實現了立體化,故事和情節也得到了充實,設定的加入也是現實中望塵莫及的,在這期間現實偶像有什么進化嗎?什么也沒有改變。」
但像國內許多不成熟的虛擬偶像,只是借了「虛擬」的紅利,并不能體現「偶像」二字。
比如愛奇藝綜藝《跨次元新星》里,所有選手都是通過 3D 建模而形成的,節目中所呈現的選手形象和宣傳海報相差甚遠,粉絲便調侃「原來在二次元也有生圖和精修的差別,選手出場就知道是大型照騙現場」。這種「學三年動畫」做出來的效果,不免讓人覺得這節目就是來圈錢的而已。
▲《跨次元新星》原畫和建模的對比.
虛擬偶像的「虛擬」能夠成為優勢的前提是,它能夠呈現出和真人偶像同樣美好的地方,同時免除人之為人難以避開的風險。因為人們的喜歡是基于「人性」的,我們不是喜歡「虛擬」這項技術,而是喜歡「虛擬」能夠將美好之處延續和保存。
嚴格來說,像初音未來、洛天依這樣的虛擬歌姬,本質上是一個聲庫,二次元形象是附屬品,和以真人配音為主的虛擬偶像不同。但是她們的確展現了偶像更應有的面目。
虛擬歌姬們往往由官方提供聲庫、初始形象和基本人設,后續則主要靠 producer(制作者)們不斷補充。喜好、聲線、個性等都可以二次創作,這使得虛擬歌姬們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比如粉絲以洛天依音庫制作的歌曲《千年食譜頌》,賦予了洛天依「吃貨」的屬性。
▲《千年食譜頌》.
正如 B 站@HSINGBOBO 熊提督所說,初音未來是只有在「去中心化」環境下才能誕生的偶像形象。初音未來的成功是無數死宅拿 Vocaloid(一種電子音樂制作語音合成軟件)的調音器和 MMD(一種制作 3D 動畫的程序)軟件一部作品一部作品堆出來的。這就是同人創作的力量,也是傳統偶像所不可想象的。
相較于傳統偶像經濟「偶像-付費-粉絲」這樣一個以消費為核心的結構,虛擬歌姬們多了「內容生產」的部分,粉絲能夠實時地參與虛擬形象的塑造和養成,從中增強對虛擬偶像的情感歸屬和集體認同感,甚至借助平臺和技術創作出自己的音樂作品。
▲ 洛天依家族.
虛擬歌姬的圈子雖然是小眾的,但它的邊界是開放的,在保證 PGC(專業生產內容)內容質量的同時,開放一定的 UGC(用戶原創內容)權限。
這說明虛擬偶像也需要進行更多作品、運營方面的投入,比如技術的完善、線上線下演唱會的策劃、衍生產業鏈的開發,多個行業協同合作,使受眾有傳播和二次創作的欲望,而不僅僅是一場以圈錢為目的的小打小鬧。
當真實與虛擬的界限逐漸模糊,虛擬偶像若要成功,無非是要考慮「虛擬」和「偶像」這兩個詞的兼容。虛擬偶像的背后還是以人為主的團隊,團隊如何理解人性、技術和美感,也就決定了我們能從虛擬偶像身上看到什么,以及他們能夠在文化和商業上走多遠。
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