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當十銅元挑版撿漏手冊(廣東篇上)原創(chuàng)泉全俊林泉今天風巻立つ音樂:増?zhí)锟±?蟲師続章二特典CD明日,立冬。天水清相入,秋冬氣始交。愿即將到來的冬日,順心順意。當十銅元挑版撿漏手冊,陸續(xù)推新,喜得泉友們極大關注樂趣。既解析版別,便于撿漏,亦多敘
當十銅元挑版撿漏手冊(廣東篇上)
原創(chuàng) 泉全 俊林泉 今天
風巻立つ音樂:増?zhí)锟±?- 蟲師 続章 二 特典CD
明日,立冬。
天水清相入,秋冬氣始交。
愿即將到來的冬日,順心順意。
當十銅元挑版撿漏手冊,陸續(xù)推新,
喜得泉友們極大關注樂趣。
既解析版別,便于撿漏,
亦多敘些銅元背后的歷史背景、人文往事,
雅俗共賞,甘美無比!
最早獲取廣東銅元,亦是2006年那一批。整體感覺在清末銅元里,其存世量在湖北、江南、浙江之后,在北洋直隸、清江、河南之前,大體與江蘇、福建相當。
廣東當十銅元尤其是龍版,大都壓力明顯,錢文端正工整,紋飾深淺適中,若所遇巧克力包漿,更顯清秀俊逸讓人賞心悅目,極具觀賞收藏價值。作為中國現(xiàn)代機制金屬輔幣的鼻祖,其在中國金融及貨幣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雖版式版別不多,但對后續(xù)各省所鑄銅元的樣式、版別、規(guī)格、形制有深遠意義和影響。
(廣東省造 光緒元寶 每百枚換一圓)
究其版式沿革,大致經(jīng)歷清末、民國兩個時期,有光緒元寶、大清銅幣、壹仙銅幣、五羊銅幣等四類版式。
第一類:1900至1905年鑄造發(fā)行的“光緒元寶”。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廣東錢局與廣東善后局聯(lián)名呈請巡撫德壽和兩廣總督李鴻章,請求允造銅元,以抵制外洋銅元,救濟財政,李鴻章很快就批準了這個請求。按1906年考查銅幣大臣陳璧敘述:“在省城大東門外黃華塘地方建造廠屋,……計廠房三十八間,辦公及員司役住房庫房等七十二間,熔銀熔銅烘片烘餅等爐一百七十三口,烘模爐一座,水池一口,水柜一具,大小煙筒二十八座,引擎六副,大小鍋爐十座,輾片機二十四架,舂餅機十四架,光邊機十二架,印花機六十六架,電燈機二架,各項零星機件皆備,每日可鑄小銀圓二十萬枚,當十銅幣一百萬枚。”因廣東毗鄰港澳,商民向來習用香港銅仙,廣東初發(fā)行的銅元仿造香港一仙幣值的銅幣,正面下緣書寫“每百枚換一圓”,背面是“飛龍”圖案,并在下緣書寫“ONE CENT”(一分)。但這種銅元是以銀圓為換算,當時百姓生活、民生用品等皆以“文”為計價單位,因此造成日常使用非常不便。鑒于“ONE CENT”銅元推行不順,又于光緒三十年(1904年)改文鑄造“每元當制錢十文”,推行“TEN CASH”(十文)銅元,基本去掉了香港銅元的影響痕跡,而且又以另一種方式延續(xù)了制錢制度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極大促進了廣東銅元的銷售與流通。
第二類:1906至1909年鑄造發(fā)行的中心“粵”字大清銅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以各省銅圓鑄數(shù)大濫,有礙圜法,歸并各省銅幣局,將局改名為度支部造幣粵廠,歸部管轄,改督辦為總辦,復由部派會辦一員,監(jiān)督廠務。光緒三十三年,度支部又以各省銅圓鑄數(shù)日多,民間減折行用,銀價愈貴,以銅元計算之物價愈昂,奏請分飭各省暫行停鑄數(shù)月,遂于四月十八日停鑄銅元,至八月一日復行鼓鑄。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度支部飭停鑄銅圓。宣統(tǒng)二年,粵廠改名為度支部廣州造幣廠,復行鑄造銅圓。這一階段鑄造的銅元分別以干支紀年,有丙午、丁未、戊申、己酉中心“粵”大清銅幣等四種。其中“丙午”和“丁未”紀年都為光緒年造。“戊申”和“己酉”紀年又分“光緒年造”和“宣統(tǒng)年造”兩種。民國改元,所有前清龍紋銅圓舊模,一律銷毀,清末廣東銅元到此結束。據(jù)《廣東造幣分廠第一次報告書》報告,清末共計鑄造當十銅圓12億2763萬枚。當十銅圓起初鑄造精良,法定重量為庫平二錢,成色銅九五、鉛四、錫一,后重量與成色亦有下降。據(jù)上海化學研究所1923年1月分析:清末廣東所鑄當十銅圓的重量與成分,最重者為8.024克,最輕者為6.996克;20枚之平均重量為7.425克;最重銅圓含銅比例為95.7%;最重與最輕重量差為14.8%;最重與最輕成分差為21.1%。銅圓成色既減低,鑄造利益自然增加,造幣廠唯利是圖,由增鑄變?yōu)闉E鑄,致使劣質銅圓充斥市面,結果價格暴跌,物價飛漲,貽害商民。
(廣東省造 光緒元寶 低寶錯配 ONE CENT)
第三類:1912年至1918年鑄造發(fā)行的廣東“壹仙”銅元。辛亥革命后,民國軍政府接收了前清的造幣廠,更名為廣東造幣廠,開鑄帶有民國紀年的各式銀、鎳、銅幣。其中銅幣上列中華民國年號,下列廣東省造字樣,中間鐫刻 “壹仙銅幣”,于民國元年1月行用。次年爆發(fā)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廣東都督陳炯明7月初上任即宣布獨立,但因不受軍民支持8月初被迫逃往香港。新都督龍濟光8月11日率兵入廣州,混戰(zhàn)中粵廠遭亂兵搶奪損失銀毫、銀條等40萬兩,資本被劫掠一空后短暫停工,故未生產(chǎn)標示此年份的銅元。民國三年(1914年)二月,北洋政府公布國幣條例并裁撤各地造幣廠,廣東造幣廠得以保留,繼續(xù)鑄造民國五年(1916年),廣東造幣廠除自鑄銅元外還為廣西搭鑄銅元。民國七年(1918年),龔政出任廠長,他認為該廠停鑄銀元已久,專鑄壹仙銅幣虧損甚巨,遂決定將一仙銅幣停鑄。至此,壹仙銅元共有民國“元年、三年、四年、五年、七年”等五個版類。
第四類:1936年鑄行的廣東五羊銅幣。1935年11月,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政策,次年由中央造幣廠發(fā)行有古幣圖案的銅、鎳輔幣,流通全國。廣東主政者陳濟棠標新立異,擅自鑄行一種新式“壹仙”銅幣,正面穿上分列“中華民國廿五年”“廣東省造”兩行文字,書法纖細雋美;穿下為五只羊圖凝視山巒,形態(tài)生動,坐臥起立,無一雷同,雕刻工細,惟妙惟肖。外以花藤圍繞,圍繞中央圓孔。另廣州又稱“穗”城,所以銅幣背面右側刻“壹仙”兩字,左側有稻穗一束。設計者采用五只羊圖與稻穗作圖案,間接代表廣東政權,具有濃郁的地域風格,獨具匠心。因當時正值政府推行幣制統(tǒng)一政策,朝野有識之士針對五羊幣發(fā)出“誰是牧羊之人”的質詢。當局為息事寧人,佯稱五羊幣背孔周圍用了五個篆書“羊”字連結成回紋的形狀,有“羊落虎口”不吉之嫌,不久即列令回收熔毀。
此文持續(xù),敬請期待!
圖片:泉全
版權:俊林泉
丁書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