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這條從去年開始被海南政府重新冠名為“海南鯛”的魚,其實在我國的海南省已經養殖30多年了,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羅非魚。很多人就納悶兒了,明明已經養了這么多年了,海南人為啥現在才想明白,來開發國內市場?是家里出了啥變故?在我們國內,海南跟廣東很早就
這條從去年開始被海南政府重新冠名為“海南鯛”的魚,其實在我國的海南省已經養殖30多年了,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羅非魚。很多人就納悶兒了,明明已經養了這么多年了,海南人為啥現在才想明白,來開發國內市場?是家里出了啥變故?
在我們國內,海南跟廣東很早就被并稱為“羅非雙雄”,國內養殖的羅非魚,基本都被這兩家包圓了。這兩家產的羅非魚,前幾年都是“靜靜”地出口,“悄悄”地發財,因為他們很早就搞定了大洋彼岸的美國市場。
84%的美國人知道羅非魚,超過60%的美國人吃過羅非魚,這讓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喜歡吃鱈魚排的美國人,居然會對這種源自非洲,養在中國的價廉淡水魚,喜歡得不行。
至少有十多了年了,中國產的羅非魚在美國市場,混得“風生水起”,培養出了一個可以替代部分鱈魚消費的“超級市場”,讓國內的羅非魚養殖戶可以安心做美國人的生意,直到特朗普發動貿易戰。
打一個不是很恰當的比方:你們家在美國有一個遠房親戚,以前經濟條件比你們家好得多,也看不上你們家這樣的窮親戚,基本沒有啥來往。現在你們家享受到了國內發展的紅利,日子比美國親戚過得還要好,這讓他們坐不住了,也想回國發展,打電話來詢問能不能帶他們一起飛。
前幾年羅非魚雖然出口創匯,也確實賺美國人的錢,但因為產業定位和市場環境等諸多原因,利潤很薄,所以,整個產業實際上混得并不輕松,而貿易戰一來,再加上疫情和其他諸多不利因素影響,就更加頂不住了,只能尋求國內市場來擺脫眼前的困境。
“神魚”在中國吃癟
最早將羅非魚帶出非洲的,其實是越南人,但因為越南的自然條件并不適合養殖羅非魚,最終只能作罷。羅非魚之后又被廣東人帶回國內,終于沒有被埋沒。
不過話又說回來,羅非魚注定是一條無法被埋沒的世界級經濟魚類,哪怕當時沒有在中國生根發芽,他遲早也會在其他地方繁榮起來,因為它幾乎就是為水產養殖業量身定制的。
除了作為熱帶魚類,無法在寒冷地區養殖外,基本沒有啥缺點:適應能力強、繁殖率高、生長迅速、吃素、肉質和體質都過硬等等,這對水產養殖業來說,幾乎完美。
羅非魚到了廣東之后,很快就適應了當地的環境,不但在養殖池里蓬勃生長,更是入侵到自然水域當中,給人們帶來了不小的困擾,也給自己惹來了一身“騷”。
被引入中國后,羅非魚的天賦神通發揮得淋漓盡致,很快就在廣東、海南、廣西和云南等地“反客為主”,無論是在養殖領域,還是在自然環境中,雖然在數量上繁榮起來,但人們在推廣羅非魚食用上卻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中國從來不缺淡水魚。在我國的淡水魚市場,把四大家魚里的青魚換成鯉魚,再加上一個鯽魚,那就是五座大山,壓得這條小小的外來羅非魚,怎么都翻不了身。如今我國淡水魚養殖產量排行,羅非魚也是排在這五個魚種之后,位列第六位。
再加上當時養殖業不規范,養殖出來的羅非魚土腥味重,所以,在上世紀90年代,南方的羅非魚養殖戶,一直無法打開國內的零售消費市場。
魚是一條好魚,好養又好吃,只是碰上了不缺淡水魚的中國,只能吃癟。沒辦法,只能尋求海外市場。
春天在西方
東方不亮西方亮!這句話用在上世紀末的羅非魚身上再合適不過。雖然自家養的羅非魚在國內市場吃不開,但在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卻找到了它使命般的歸宿。
上世紀末,正好是全球漁業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高強度的工業捕撈難以為繼,全球各處漁場紛紛出現嚴重的資源衰退,魚肉市場的需求缺口越來越大,只能依靠養殖魚類來填補。
以前拖網漁船效益好的時候,狹鱈魚、黑線鱈、真鱈等一大把,價格也便宜,隨著漁業資源衰退,產量下降,魚肉的價格自然也就上來了。有錢人自然沒所謂,可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就有點麻煩了,這就跟現在我們大部分人面對豬肉漲價一樣,郁悶得不行。
對美國普通消費者來說,他們并不在乎這魚背后有啥故事,只要沒有刺,做成魚排后肉質跟鱈魚差不多就行,當然關鍵還得要實惠,而中國產的羅非魚完全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
可能用了不到十年時間,國產冷凍羅非魚片就在美國打開了局面,在阿拉斯加狹鱈魚片和越南巴沙魚柳的夾擊中,愣是給擠出了一條道來。
中國羅非魚真的做到了,在美國市場闖出了一條取代白魚(歐美市場對鱈魚類魚肉的統稱)的路,但為了走出這條路,我國的羅非魚養殖業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更是為2018年貿易戰的被動局面埋下了隱患。
寒冬來得太突然
中國的羅非魚養殖業,因為發展早,再加上有水產養殖大國的光環加持,產品對其他國家的同類產品有壓倒性的優勢,但為了能夠在美國獲得足夠多的市場份額,我國的羅非魚產業還是進一步將整個產業鏈成本控制的潛力挖掘到了極致。
這也是為啥特朗普加15%的關稅,我國的羅非魚還能咬牙抗一抗,讓整個產業鏈來消化,一旦關稅加到35%,就完全沒轍了,上漲部分只能讓美國消費者自己買單,因為我國羅非魚產業的整體利潤早已經被極限壓縮了。
再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你砸鍋賣鐵貸款買了一套房,每月的收入,除去房貸,剩下的只夠基本生活費,根本沒有任何結余,但為了能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只能忍了。可運氣不好,房貸利率上調了,雖然每個月也就多交500塊錢,但你真的的是找不到其他辦法了,身邊的潛力都已經挖完,賣血賣腎也不現實,只能賣房。
中國羅非魚就陷入了這么個尷尬的境地。雖然近幾年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大力發展羅非魚養殖業,但我們的成本優勢很難在短期內被超越,如果沒有貿易戰,我國的羅非魚還是能夠制霸美國市場很多年,但現在貿易戰一打,本就不多的優勢也沒了。
艱難自救
不得不說,羅非魚真是一條“神魚”,這么物美價廉的優質蛋白質來源,不但歐美人喜歡,連第三世界的國家,特別是羅非魚的老家非洲人民也喜歡。
怎么會有人不喜歡羅非魚?歐美人就不用多說了,咱就說說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非洲人民。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非洲除了撒哈拉以北的埃及等幾個國家,水產養殖業搞得還不錯,其他國家基本等于零,這也是為啥,近幾年我國有貸款和投資給到很多非洲國家,協助他們搞水產養殖。
非洲大部分國家至今都處在溫飽線附近,而水產品跟糧食一樣是剛需。因為人口增長,讓非洲當地的自然資源壓力陡增,再加上很多國家的漁船都跑去非洲沿海水域跟當地的漁民“搶魚”,更加讓他們的日子雪上加霜。
而放眼全球,沒有那條魚能像羅非魚一樣,可以滿足非洲人民對水產品的需求,正所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前年,BBC就有報道說,中國來的冷凍羅非魚,搶了維多利亞湖漁民的生計,因為從中國進口的羅非魚比湖里的野生羅非魚便宜太多,導致沒人買漁民捕撈上來的羅非魚,這個就很尷尬了,總不能說為了保護非洲當地的野生魚類資源,號召非洲各國進口中國的羅非魚吧?
雖然非洲算是不錯的市場,但最近幾年,羅非魚養殖已經開始轟轟烈烈地搞起了了,部分國家都會以保護本國水產養殖業為由,設置“綠色貿易壁壘”,也就是找一些你很難滿足的挑剔理由,讓我國的羅非魚無法進入。
因為是養殖魚類,隨便將某一個藥物殘留指標定得高一點,就能難住你。近幾年,很多發展中國家都是靠這種手段來阻止中國羅非魚進入本國市場,從而保護國內的羅非魚養殖業。
乍一看,從發達的歐美國家,到很多拉美、東南亞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到處都是羅非魚的目標市場,而且國內的貿易商也在貿易戰發生后,著力開拓其他的海外市場,但難度太大了。
最近一兩年,我國羅非魚的出口名單確實是越來越長,算是做到了多點開花,但始終無法找到能夠匹敵美國市場的替代市場,國內這么大的養殖體量,美國市場大幅縮水,短期內該怎么辦?只能死馬當活馬醫,開發國內市場!
“海南鯛”上線
當初引進羅非魚的時候,人們在取名字上,確實太隨意了些,不過也給現在重命名的時候留下了很大的發揮空間。
羅非魚在美國受阻,讓國內的羅非魚養殖重鎮海南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當地養殖業的支柱羅非魚問題如果不好好解決,勢必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所以,海南省在去年上線了“海南鯛”國內推廣項目——暨羅非魚出口轉內銷計劃。
羅非魚這個名字,這么多年了,確實包含了太多的一言難盡,如果要打分,100分制的話,估計也就只有30分左右,哪怕是從未聽說過羅非魚的人,大多也不會覺得這個名字適合做市場營銷,而這個“海南鯛”就明顯好很多了。
有人可能會抬杠:羅非魚改名海南鯛,是不是有欺騙消費者的嫌疑?這還真沒有,不信可以去查一查,羅非魚,慈鯛科的,被叫作鯛魚,大方向上是沒毛病的。當然,很多人至今對國內商在網上把羅非魚當日本鯛魚賣的事兒耿耿于懷。
有時候,一個好的名字至關重要,取對了名字,這事兒也就成功了一半,可對于羅非魚在國內推廣這事兒而言,它本就是一個兩萬五千里長征,去掉一半,那還剩下一萬多里,依舊不輕松。
海南對羅非魚在國內推廣這事兒是非常重視的,一心想要把羅非魚往高了推,連產品的各項標準都是跟出口級的同標,有關部門在項目的頂層規則制定方面確實已經做足了功夫,但啥事兒到國內,那都得接受真實市場的洗禮,且不說市場接不接受,質量不達標的產品肯定會大批量跟進。
羅非魚本身是沒有泥腥味的,養殖環境不好才讓它背上了腥味重的鍋,而且很多中小養殖戶并不注重用藥控制,很多藥物殘留指標超標等等,這些都會給“海南鯛”的推廣帶來不少負面影響。
當然,“海南鯛”項目也并不是沒有優勢。高品質的羅非魚在肉質方面就有非常有競爭力,適合多種餐飲業,無論是西式的炸魚排,還是中式的沸騰魚,都能無縫對接,在配合“海南鯛”這個讓人充滿遐想的名頭,如果能讓人坐下了吃上一口,這事兒就基本成了。
想想當初小龍蝦走過的路,“海南鯛”的路走得再曲折都不為過。不過小龍蝦是個“極端案例”,30年前沒走通的內銷之路,30年后,羅非魚頂著“海南鯛”的名頭重新出發,多少可以打一點懷舊分。(完)
感謝閱讀,喜歡本文就點個贊吧!
王同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