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丨蘇小年荷花,蓮花,都是同一種荷花有許多別稱,例如稱菡萏、君子花、水芙蓉等等,其中最出名的大概是“蓮花”,我們的語言里,一時稱荷花,一時稱蓮花,讓人疑惑這是不是同一種植物,特此正名:荷花就是蓮花,蓮花就是荷花,荷花是學名,蓮花是俗名,生活
文丨蘇小年
荷花,蓮花,都是同一種
荷花有許多別稱,例如稱菡萏、君子花、水芙蓉等等,其中最出名的大概是“蓮花”,我們的語言里,一時稱荷花,一時稱蓮花,讓人疑惑這是不是同一種植物,特此正名:荷花就是蓮花,蓮花就是荷花,荷花是學名,蓮花是俗名,生活中人們常常混著叫。例如,宋代詩人范成大寫過一首詩,說:“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中的“蓮葉”就是荷葉,“荷花”也就是蓮花。詩人在同一首詩中,既用“蓮”又用“荷”,主要是為了避免用詞的重復。
另外,周敦頤的《愛蓮說》中“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說的也是荷花。由此可見,在漢語中,蓮葉就是荷葉,蓮花就是荷花,兩者是同一種植物,只是叫法不同。所以本專題中提及“荷花”、“蓮花”時,均指同一種植物。
植物界里的未解之謎
荷花被稱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在人類誕生以前,大約一億三千五百萬年前,它就和少數生命力極強的野生植物生長在當時仍十分貧瘠的地球上。那時候,正值巨型爬行動物恐龍急劇減少的后期,荷花在地球上生長的時間比人類祖先的出現(200萬年前)早得多。至于它是以何種方式度過地球上曾發生的一次次劫難,至今仍是科學上的未解之迷。
大約過了一億多年,原始人類開始出現。人類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饑,不久便發現這種“荷花”的野果和根節(即蓮子與藕)不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漸漸地,“荷花”這一人類生存的糧食來源便深深地印刻在人們的祖先——原始人類的心中,成為人類生存的象征。
一直到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隨著農耕文化的出現,人類對荷花開始了進一步的了解。當時的人類為了滿足生活上對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在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澤地帶,而這些地帶恰是野生荷花主要的分布區域。
從出土文物看:在河南省鄭州市北部大河村發掘的“仰韶文化”房基遺址,發現室內臺面上有炭化糧食和兩粒蓮子,經測定,距今有五千年的歷史。 20世紀70年代,古植物學家徐仁教授曾于柴達木盆地發現荷葉化石,歷史至少有1000萬年。1973年在浙江余姚縣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發現有荷花的花粉化石。
西周初期(公元前Ⅱ世紀),古人食用蔬菜約40余種,藕就是其中之一。《峪經》中有“腮有荷華”之句,意指中國大地上凡有沼澤水域的地方,都生長著荷花。
荷,竟成了名醫手中的神藥
公元前11世紀,中國從漫長的奴隸制社會進入了封建制時代——西周。荷花也在這時期從湖畔沼澤的野生狀態走進了人們的田間池塘。《周書》載有“藪澤已竭,既蓮掘藕。”可見,當時的野生荷花已經開始作為食用蔬菜了。
到了春秋時期,人們將荷花各部分器官分別定了專名。中國最早的字典,漢初時的《爾雅》就記有:“荷,芙蕖,其莖茄,其葉,其本密,其畫菡,其實蓮,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對荷花的了解已有一定的概念。
荷花作為觀賞物種到園子里,就要說到吳王夫差了。史書記載,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在離宮(現在的蘇州靈巖山)為了討寵妃西施的歡心,特別移種了野生紅蓮,修筑“玩花池”。
漢朝是中國農業空前發展的一個時期,也對荷花的栽培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漢以前,中國的荷花品種均是單瓣型的紅蓮。到了魏晉,出現了重瓣荷花。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記有“種藕法”:“春初掘藕根節,頭著魚池泥中種之,當年即有蓮花。”;又有“種蓮子法”:“八月九日取蓮子堅黑者……皮薄易生,少時即出,其不磨者,皮即堅厚,倉卒不能也。”可見,當時荷花的栽培技術已是相當高超了。
中國的醫學從秦漢起開始了新的發展。《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蓮藕藥用保健功能的描述。神醫華佗在手術前,先給病人飲麻沸散,使其失去知覺,刳割腹背后縫合傷口,最后涂敷以藕皮等制成的膏藥,四五天后便可愈合。荷花遂成為中國醫藥寶庫中不可多得的一枝奇葩。
隋唐以后,荷花的栽培技藝進一步提高,在飲食文化中,荷花進一步成為人們養生保健的名貴補品。
一支荷花到底可以變出多少道美味?
荷到底有多少種吃法,要先從一堂植物課說起。荷花的金黃色細蕊綻放著,而荷花的花莖中有很多通氣孔,使得根、葉、花相互連通,在折斷時會有許多絲狀物相連,尤其在藕上最明顯,相連不斷,因此常常被稱為“藕斷絲連”。這藕,就是中國人餐桌上的的家常菜。盛夏時節在菜場買到粉嫩的新藕,用來做消夏的涼拌小吃,可以嘗到夏天特有的清涼;寒露以后的老藕,節節猶如肚腸,最適用于燉湯,尤其是燜骨頭。
南方人習慣吃糯性很強的食品,糯米藕更是家家主婦都會的手藝。當年生長的嫩藕,在八月時節從池泥里挖出,看上去白嫩細膩,清洗干凈,切除藕節,把事先泡好的糯米灌進藕孔,壓緊米粒,蒸熟稍涼,切薄片,撒上白糖和桂花,耐心待糖融化甜味,即成。糯藕中的糯米,糯性很強,卻不粘牙,耐咬耐嚼,韌性好;藕非常嫩,細嚼可以感覺到細膩甜潤;桂花的香,更是吃得滿口幽香飄起。
若是飯店里做荷花宴,最令人期待的菜式,當然不能只是蓮藕、蓮子、荷葉這些家常食物。20世紀30年代,在濟南教書的老舍先生,到友人家中赴宴,吃到了主人親手做的香油炸蓮花瓣,感到無比新奇,寫下了《吃蓮花》的散文短章,稱之為濟南的典故。這菜江南的飯桌上也有,炸過的花瓣依舊像是一幅工筆畫,纖裳玉立,飄飄似舞。
盛夏之后,荷花的花瓣漸漸脫落,便會變成一只只碧綠的蓮蓬。待到蓮蓬成熟,轉成深綠色,割開蓮房,取出來的果實就是一顆顆碧綠色的蓮子,做一個小炒,或者燉一道八寶鮮蓮冬瓜盅,瓜軟爛、肉鮮滑、湯香醇,湯水碧綠,應季的蓮子更是點睛之筆。連蓮也是可以食用的。宋代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是南宋流傳迄今最為完整的食譜,其中記載了一道蓮房魚包菜,這道菜不僅形狀美觀,味道清香,還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民間有“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的說法,至于蓮須、蓮子、蓮蓬、荷葉的諸多妙用請你自己翻《本草綱目》,實在數不勝數。傳說中,吳越年間沉魚落雁的美人西施,每天早晨會去荷塘邊收集荷葉上積聚的露珠,摘取盛開的荷花、荷葉及蓮藕,將花、葉、蓮藕放入露珠中一起搗碎成汁后用紗布包住,擠出漿汁,食用。究其美容功效,從“東施效顰”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出來,這番心思沒有白費。
荷花定律是個啥?
一個荷花池,第一天荷花開放的很少,第二天開放的數量是第一天的兩倍,之后的每一天,荷花都會以前一天兩倍的數量開放。如果到了第30天,荷花就開滿了整個池塘,那么請問:在第幾天池塘中的荷花開了一半?
可能有人會回答到:第15天,因為30天的一半是15天啊。但是,事實是第29天。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也叫30天定律。
是不是大有感悟?其實很多人的一生就像池塘里的荷花,一開始用力地開啊,玩命地開……但漸漸的就開始感到枯燥甚至是厭煩,很可能在第9天、第19天甚至第29天的時候放棄了堅持。其實,這個時侯,往往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了。就像開水已經煲到99度了,雖然還沒開,但是只需要最后的一度了。荷花定律告訴我們的就是,人生需要厚積薄發,需要積累和沉淀。
愿我們,像荷花,活的潔凈,開的燦爛!
金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