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養兒防老不香了?70年代以前,雖然說絕大部分家庭都很窮,人們每天都是粗糧飯混著野菜果腹。但在生孩子這方面思想比較統一,那時候還沒有社保和養老投資的概念。“養兒防老,積谷防饑”和“多子多福”是根深蒂固的思想,于是乎每家每戶都有5~8個孩子。幾
養兒防老不香了?
70年代以前,雖然說絕大部分家庭都很窮,人們每天都是粗糧飯混著野菜果腹。
但在生孩子這方面思想比較統一,那時候還沒有社保和養老投資的概念。
“養兒防老,積谷防饑”和“多子多福”是根深蒂固的思想,于是乎每家每戶都有5~8個孩子。幾個小孩子擠一張床睡覺,哥姐穿破爛后的衣服,補一補又給弟弟妹妹穿。
此時中國的總和生育率高達了6,也就是每個育齡婦女平均生育的子女數超過6個。
隨著80年代改革開放,這些長成年輕小伙兒的勞動力,告別故鄉奔赴沿海地區打工,成了中國經濟騰飛的基礎保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口紅利期。
時移世易,2020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為1.3,一對夫妻平均僅生育1.3個孩子。這不僅低于了國際生育警戒線的1.5,甚至比日本1.4的生育率還低,位居世界倒數前列。
當今的物質條件相比70年代,不知道好上了多少倍。但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反而不想和不敢生孩子了呢?
年輕人不想生,還是不敢生
生孩子的成本確實很高,房價、醫療、教育“三座大山”給年輕人帶來極大負擔,生養一個孩子的成本最少需要100萬人民幣,但這可能僅僅是表面原因。
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還是年輕人對待生娃這件事的思想轉變。現實中很多例子也告訴年輕人,“養兒防老”并不一定靠譜。
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思維清晰,他們認為生孩子是一項“高付出,低回報”的負收益投資。甚至連結婚也是對父母催逼和現實生活的妥協,“丁克思想”大行其道。
人生百年不過短短36500天,大多數年輕人懷著“生而為人,自當縱情享樂”的心態。
世界那么大,何不趁著還年輕,趕緊跋山涉水游戲人間。如果結婚生孩子,就要被束縛在索然無味的生活中,婚姻和孩子只會影響他們說走就走的決心。
加上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生活品質差距太大,許多年輕人想著自己都沒有“混出頭”。
讓孩子去拼教育、拼爹、拼基因又實在拼不過,如果孩子生下來就輸在起跑線上,并且長大了也很可能成為資本家的“廉價勞動力”,倒不如不生為好。
這種“毒瘤思想”,很大程度上讓年輕人選擇了“不婚不育”的躺平。
一部分年輕人能夠生育卻不想生育,有一部分人想生育,但卻生不了。
不想生孩子的人群,思想已經很難再轉變過來,但想生卻不能生的人群,或許還可以“拯救”一下。
女大學生成流產主力軍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人工流產的數量超過1300萬人/次,超過了去年1200萬新生兒出生數量,位居全球首位。
其中,近半數以上的流產女性為25歲以下,且主要以女大學生為主。
再根據計劃生育協會發布的《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現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67.6%的大學生有過戀愛經歷,20.3%的大學生情侶發生過性行為。
在調查有過性行為的大學生中發現,11%的大學生有過意外受孕或曾致使對方懷孕,其中又有9.9%的大學生或其情侶,有過人工流產的經歷。
大學生情愫初開,加上對避孕知識的懵懂無知,是致使意外受孕的“罪魁禍首”。
許多民營醫院在地鐵口、電梯、大學門口等人流密集的地方,重金投放“無痛人流”的廣告。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年輕人錯誤地以為,意外懷孕沒有什么大不了,花點錢就能夠解決。
盡管“無痛人流”宣傳效果爆棚,大大地緩解了女性對人工流產的恐懼感。但婦科專家認為,無痛人流并不會減少對女性身體的傷害,特別是一年內多次人流的群體。
人工流產的并發癥是不可預期的,通常會造成子宮內膜炎和宮頸炎。而子宮內膜的受損不僅會致使后期難以懷孕,更會增加自然流產、胎停育的幾率,甚至早產的幾率也會大大提升。
衛計委研究員曾透露,中國婦女重復流產的比率為55.9%,其中13.5%的女性頻繁流產3次以上,45%重復流產的時間間隔在6~18個月內。
不孕不育人群數量持續飆升
年輕時犯下的錯,可能在結婚想要生孩子的時候,才會知道后果多么嚴重。
將時間維度拉長來看,1995年的時候我國不孕不育率僅有3%,但從2012年后開始逐年飆升。到了2018年時,我國不孕不育的總人口數,已經上升到5000萬。
2019年,我國的不孕不育率(同居一年以上,正常X生活但未能懷孕)上升到了16.4%。也就是說,每100個人就有16.4個人不能正常生育,并且這個比例還在不斷增加。
其中,導致男性不能生育的主要原因是J子或J液異常,占比約為57%。而抽煙、喝酒、長期熬夜上網、久坐等不良生活習慣,都有可能導致J子或J液異常。
女性不能生育的主要原因,則是因為子宮內膜過薄,導致受精的卵子很難著床,占比約為40%。從一定程度來說,“無痛人流”就是導致部分女性不能生育的直接原因。
在性和生殖教育沒有做到位的情況下,如果任由“無痛人流”漫天鋪地的打廣告,這是對中國人口繁衍的極大傷害,也沒有盡到對年輕人應有的“勸誡”責任。
加強X教育勢在必行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如果每年1300萬選擇墮胎的女性,能夠有一半的人重新選擇將孩子生下來。我國的新生兒數量也會增加650萬,人口出生率也不至于這么“難看”。
為了提高生育率,或許從嚴審核女性墮胎勢在必行,至少不能讓“無痛人流”廣告漫天遍地,成為連未滿14歲的小女生都知道的“常識”。
更不能因為腹中胎兒的性別不被父母待見,就導致胎兒被扼殺,從而進一步擴大中國男女性別的不平衡。
不光要加強青少年的性和生殖知識,更要在女性墮胎前做出最后的挽回。醫生應明確告訴女性墮胎可能帶來的惡果,如非必要盡可能地不要選擇墮胎。
畢竟,這個世界是美好還是困苦,孩子有權利自己去體會。大人不應該簡單粗暴地剝奪他們看世界的權利,更不應該剝奪一個鮮活的小生命。
高俊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