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李麻花《1》降溫天,秋雨纏綿。阿蘿煮了紅棗湯,放在電爐子上。尋香而來,用咖啡杯倒了一杯蹭喝。趁熱喝了一口,哎,真甜。捧著杯子,一邊暖手,一邊騰出手點鼠標翻評論。某度上有人在一篇舊文留言反駁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降溫天,秋雨纏綿。
阿蘿煮了紅棗湯,放在電爐子上。
尋香而來,用咖啡杯倒了一杯蹭喝。
趁熱喝了一口,哎,真甜。
捧著杯子,一邊暖手,一邊騰出手點鼠標翻評論。
某度上有人在一篇舊文留言反駁稱:
“真正的牛肉,再怎么悶也不會苦!”
講真的,不是麻花想抬杠。
實在是對方的邏輯太奇怪。
若按這樣的推理,那今天喝的這杯紅棗水,同樣是悶煮了小半天,但沒有半點苦味。
難不成這產自大西北的紅棗,跟千里之外的牛欄坑肉桂,也能扯上關系?
當然不。
很顯然,用“悶不苦”來為一款茶背書,早就過時了!
當然,也有人會想:
如果說悶泡之后,一款牛肉喝起來不苦不澀,相反是滋味霸氣綿柔,特別好喝。
那是不是說,這款牛肉是真貨,而不是西貝貨?
這就更奇怪了。
據我所知,能夠從茶湯滋味苦不苦,就能推測出巖茶山場的人,寥寥無幾!
《2》
分辨巖茶山場時,重點是山場氣息。
從始至終,跟茶味苦不苦,沒有任何關聯!
牛欄坑是茶樹生長的樂園,自成一個小環境。
兩山夾峙,大致呈現為V字形,坑深幽長,巖縫處有水流出,匯成小溪。
坑內的澗流,潺潺流淌,終年不息。
流水能帶來溫潤的水汽和濕度,也能改善小環境循環。
再加上,兩旁對峙的巖壁,可以抵擋夏日的烈日,冬日的寒潮。
借助天然山體的遮掩,坑內的茶樹擁有半陰半曬的有利先機。
當一側巖壁底部的茶樹被太陽曬到時,另一側仍舊是背陰的。
而至于坑內的茶樹,接受到的日照時間更短,有且僅有中午時分,才會被陽光曬到。
半陰半曬的環境,符合茶樹的喜陰天性。
而兩旁夾峙的風化巖,在流水和風力影響下,更是能剝落出大量的風化巖碎屑。
富含多種養分物質的風化巖碎屑,能夠讓茶地土壤變得更肥沃、通透,利于茶樹根系的營養吸收。
伴隨著茶樹的生長,讓枝梢間采下來的茶青鮮葉,內質更豐沛。
讓產出來的牛肉,巖韻特征更明顯。
真正的牛肉,茶湯滋味很是獨特。
哪怕喝入小小一口,也會感覺每一滴茶水都飽含滋味。
湯感稠滑、柔和、綿軟。
但細品下,又會發現其中極有內勁,暗藏柔中帶剛的太極精髓。
柔而有勁,醇而不烈,湯感稠滑,香氣沉水,是牛欄坑肉桂茶湯的標準寫照。
作為頂級的正巖坑澗肉桂,牛肉的茶湯,香滑甘爽無比。
對經常喝牛肉的茶客而言,他們會格外熟悉這股風味,只一喝,就能辨認。
個中細膩無比的美妙茶味,單純用文字,難以全面概括。
從蓋香到落水香,從茶湯的醇厚度,到回甘生津的持久度,方方面面的表現都無可挑剔。
如果只用悶了茶味不苦來概括,未免太蒼白無力!
《3》
另外,還是那句話,好茶不需悶泡。
內質豐沛的好茶,不需悶著喝。
單論泡茶時間,就一個字——快。
從注水到倒出大部分茶湯,7秒8秒的時間,便能泡出足夠稠滑甘潤的茶味。
牛欄坑肉桂的桂皮香、花香、果香,沉入水底,多種芳香紛紛落入前文提到的稠滑飽滿茶湯內,喝起來如漿似稠湯,
泡好茶不需加時悶泡。相反,加時浸泡,悶泡坐杯,會浸出大量茶味物質。
這些茶味物質里,包括有咖啡堿、茶多酚、茶氨酸。
咖啡堿,民間俗稱苦茶堿,主苦味。
茶多酚是一個大分類,其中有不少主澀味的物質。
茶氨酸,茶味清甜、鮮爽。
這三類物質,構成了基礎茶味的三原色。
任何茶,包括牛欄坑肉桂、慧苑老叢、桐木關內的正山小種和金駿眉等,都囊括在這一鐵律范圍,無一遺漏。
只不過,山場好的巖茶,得益于小環境的滋養。
茶氨酸含量更可觀,而茶多酚、咖啡堿的含量適中,不顯眼。
快出水泡出來的茶湯,滋味清甜又飽滿,落水香馥郁。
而坐杯悶泡,會讓巖茶條索內的滋味物,一股腦地浸出。
尤其是,咖啡堿和多酚類物質的大量浸出,會破壞茶味的和諧,導致一杯濃苦茶湯的出現。
試想,一碗鮮雞湯,滋味正佳。若是一次性熬成濃湯,那就過了,沒幾人能hold得住!
再說了,牛欄坑肉桂這類的名流,很耐泡。
用蓋碗沖泡時,可泡出的茶湯,遠不止七次八次。
假如一開局就悶泡,只會讓內在茶味瘋狂浸出、瘋狂濃縮。
結果沒過三四沖,茶味就徹底下滑,變得不耐泡!
《4》
怎么悶都不苦的茶,會是好茶嗎?
當然不。久悶不苦的茶葉,有以下幾種可能。
第一種,茶味物質極單薄。
不管怎么泡,茶味都不會苦,不會澀。
茶味空洞,內質匱乏。
形似枯井,泡不出味道。
第二種,經過脫咖啡堿處理。
跟脫脂牛奶一樣,通過現代化的先進技術,可以將茶葉內的咖啡堿大量脫除。
不過在目前,這項技術還未得到廣泛運用。
除了袋泡紅碎茶、袋泡綠茶外,其他茶類少有普及。
第三種,已經泡到尾水階段。
當我們將巖茶泡過六沖七沖后,茶味物質已被消耗得七七八八,剩余量有限。
接下來再注水沖泡時,大可放寬快出水的標準。
適當延長時間,稍微悶泡上十幾秒,再倒出茶湯。
隨后的每一沖依次適當加時,直到徹底被泡淡,再去換茶。
通常,從這種情況看,尾水悶不苦,是絕大多數茶葉的共通點。
單憑這點,不能證明品質好壞!
《5》
真正的牛欄坑肉桂在悶泡后,會發苦嗎?
答曰,滋味感會變濃。
喝起來,容易覺得濃苦。
若是剛接觸巖茶不久的新手,一下子喝入這樣濃重的茶湯,也會適應不了。
好比身邊一位朋友的金句。
“就算是牛欄坑肉桂,在悶濃了后也不好喝!”
然而,牛欄坑肉桂作為頂級坑澗茶,它即便是悶濃之后仍舊具有風味辨識性。
對老茶客而言,能從悶濃的茶湯內,感受到湯感的稠滑、飽滿、香氣落水等。
并且,和外山的劣質巖茶不同。
牛肉茶湯即便是悶濃后,茶湯里的苦味在喝入口后,也會快速消散。
喝習慣巖茶,喝茶口味偏重的茶客,不易察覺其中的濃與苦。相反是被稠滑似漿的茶湯魅力,深深吸引。
換成是外山茶,因山場不正,茶樹連片集中分布,一望無際,日照時間過分強烈,會導致茶青鮮葉內催生大量的苦茶堿。
即便做青再好,焙火再透,制茶工藝再精湛,也無法補足這點先天缺陷。
一旦在悶泡后,外山茶的苦、澀、麻等負面茶味,會如排山倒海般,迎面席卷而來。
苦味化不開,澀到嘴巴發麻,根本不好喝!
《6》
牛欄坑肉桂,身為巖茶中的至尊,山場更是核心中的核心,本該是安享尊榮。
然而,要是有人喝了一口茶后說,哎,這牛肉悶泡后味道發苦,肯定不是真貨。
牛肉聽了這番話后,估計要一口老血吐在巖壁上。
原因無他,太冤了!
簡直是堪比六月飛雪。
這世界上,試問哪一款內質豐沛的好茶,在長時間悶泡后,茶味不會變濃?
久悶不苦的茶,大多數時候,不是好事。
雖說,真正的牛肉在悶泡之后,即便茶味變濃變苦。
茶湯嘗入口,苦味也會迅速化開,取而代之的是飽滿豐沛的茶味體驗。
但從喝茶感受看,悶泡不敵快出水的茶味表現。
快速出湯,數秒出湯,更能讓優質巖茶的風味,得到細水長流的完整呈現!
更多關于牛欄坑肉桂的知識
你家的牛欄坑肉桂做出這樣的湯色?山場韻呢?牛欄坑坑主直接怒懟
巖茶圈的頂流!一斤10W的牛欄坑肉桂,貴的是茶,還是牛欄坑?
武夷巖茶采摘期僅兩天,為什么牛欄坑肉桂滿大街都是?
真假牛欄坑肉桂,只是名字的區別?
武夷巖茶中,都說牛欄坑肉桂貴,那牛欄坑肉桂究竟分為哪幾種?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張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