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資本市場從未停止腳步,“資本故事”一直在繼續。4年前,劉強東在接受央視采訪時,曾底氣十足地預測:“未來國內物流行業可能只有兩家快遞公司能活下來,一家是京東,一家是順豐。”圖源:央視財經在這之后“四通一達”(中通、圓通、申通、百世、韻達)罕見
資本市場從未停止腳步,“資本故事”一直在繼續。
4年前,劉強東在接受央視采訪時,曾底氣十足地預測:“未來國內物流行業可能只有兩家快遞公司能活下來,一家是京東,一家是順豐。”
圖源:央視財經
在這之后“四通一達”(中通、圓通、申通、百世、韻達)罕見地沉默應對,緊抱阿里大腿,背靠菜鳥聯合對抗京東和順豐。
如今,4年時間過去了,事情似乎正在朝著劉強東說的方向發展。
曾經有著超過10萬員工的天天快遞,由于沒能加入到菜鳥物流體系,使得其市場份額逐步降低,在歷經了兩次重組、收購后,最終走向了退網之路。
壹
我國快遞行業經過30年沉淀積累,包裹快遞數量已經逐步超過了日本、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總和,成為了全球發展最快的新興快遞寄收市場。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快遞收發量已經達到了830億件,相當于每天收發快遞約2.2億件。
不過,在眼下競爭激烈的電商市場,快遞企業之間的“洗牌”也同樣嚴峻。近期被曝出的極兔快遞,靠壓低價格來獲取客源,更加使得快遞行業格局出現了大變動!
根據國家郵政局最新公布的2月快遞行業投訴情況數據,2月我國整個行業共收到了18715件投訴。其中投訴率最高的,就是天天快遞,申訴率為74.32%,遠高于我國平均水平。
數據顯示,截止去年6月底,被蘇寧收購的3年多時間里,天天快遞市占率一路下滑,虧損超過40億元。
今年2月,天天快遞宣布全面轉型后,將聚焦“最后一公里”,給加盟商的解決方案是轉為“事業合伙人”,為蘇寧提供同城配送服務。
什么意思呢?簡而言之就是“大型市場玩不起,我退出,靠小范圍來維持生存”。話雖如此,可對于這一安排,加盟商普遍難以接受,這無疑就是在逼人“退網”。
與其說是轉型,還不如承認快遞停網不干了,給蘇寧做配送和售后。
貳
快遞老大哥走到這一步,令人唏噓不已。
天天快遞誕生于1994年,作為最早的一批快遞企業,成立時間僅比順豐、申通晚一年,比韻達要早5年。至于圓通、中通和百世,也是20 年后才被人所熟知。
由于成立較早,且沒有太多競爭對手,天天快遞發展較為快速。2003年巔峰時期,天天快遞年快件量高達 440 萬件,一度成為我國快遞行業的“龍頭企業”。
然而,電商的迅猛發展卻讓天天快遞的輝煌到此戛然而止,快速崛起的“通達系”快遞企業,背靠阿里旗下菜鳥物流,很快就將天天快遞拉下“老大哥”的寶座。
錯過了這波紅利,此后十多年時間里,天天快遞多次易主:被從海航賣到申通,再被蘇寧接盤,隨著蘇寧自身陷入危機到委身他人,天天快遞淪為“棄子”的命運早已注定。
2017年,蘇寧斥資42.5億元將其收入囊中后,當時曾有分析認為,蘇寧這么大手筆是想效仿京東的成功。然而,大刀闊斧地調整,似乎并沒有見效,反而還使其陷入了危機。
從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天天快遞分別虧損5.8億、12.97億、17.86億和5.52億,三年半共虧損42億元。
此刻,三次“賣身”都救不回來的天天快遞,在極大的危機面前,為了明哲保身也只能無奈轉型加入同城配送,至于其傳統的快遞業務,也只能算是名存實亡了。
叁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中國快遞行業的天,變的就是這么快。
從2018年至今,累計已有12家二線快遞企業陷入困局,其中6家徹底倒閉,一家被迫賣身,此外還有收縮戰線的。
如風達則宣布暫停業務,北京總部人去樓空;
國通快遞全網停工,近5萬名員工被迫休假;
全峰快遞“爆雷”,總部被查封,44輛運輸車被拍賣;
2019年11月,全一快遞宣布停運,1.2 萬名員工被迫就地解散。
目前尚在運營的二線快遞公司,如宅急送、優速快遞、速爾快遞等,不斷收縮戰線,一個比一個混得慘。
江湖之大,沒有誰敢說自己可以一直獨秀。對于在快遞這個紅海廝殺的企業而言,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中國的快遞行業,也永遠不乏“攪局者”。
前有順豐和京東“燒錢”玩高端,后有極兔快遞手握百億現金玩“價格戰”,沒有了阿里的庇護,四通一達的處境同樣岌岌可危。
正如順豐王衛說的那樣,一切能用錢打造的護城河和所謂優勢,都是短暫的。
快遞這門生意看著好做,但要交的學費可不少,表面上看著風平浪靜,其實背地里早已暗流涌動!
大家平時收發快遞都會選哪家公司呢?歡迎留言討論。
參考資料:指尖經管信息、大蝦評論、AI財經社、零售電商觀察、財料、快遞小哥俱樂部等
金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