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929年的春天,耗時三年多的中山陵終于竣工,孫中山先生的移靈奉安大典已經準備就緒。蔣介石當時身為國民黨的領袖,并且是孫中山生前器重的人,所以他無疑在此次奉安大典中擔任了重要的角色。(蔣介石)而為了這次大典,蔣介石也做了許多充分的“準備”。
1929年的春天,耗時三年多的中山陵終于竣工,孫中山先生的移靈奉安大典已經準備就緒。
蔣介石當時身為國民黨的領袖,并且是孫中山生前器重的人,所以他無疑在此次奉安大典中擔任了重要的角色。
(蔣介石)
而為了這次大典,蔣介石也做了許多充分的“準備”。
他不僅想要借助這個機會,加緊自己同孫中山先生之間的關系,更想以此提高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威望。
不過要想實現他的目的,身為“國母”的宋慶齡是必須要拉攏過來的。否則宋慶齡當眾說幾句于自己不利的話,那么他做的這一切努力就白費了。
其實,即便蔣介石不請宋慶齡回國參加大典,她也早已決定回國。只不過,她的回國只是為了已故的孫中山先生本人。
所以,縱然明知蔣介石腹內多有陰謀詭計,可宋慶齡卻怡然不懼。但回國后的宋慶齡還是幾次崩潰大哭,難道是蔣介石氣得嗎?想要弄清楚這個原因,還得從中山先生的逝世說起……
一、一心為亡夫
1925年,孫中山因病在北京去世。
去世之前, 在宋慶齡的幫助下,他拖著無力的手,在三份遺囑上簽了字。彼時,宋慶齡不過才32歲。
近十年的婚姻生活,兩人形影不離,一直以來亦師亦友的丈夫突然離世,這使得宋慶齡在情感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所以,在此后每一年孫中山的忌辰,宋慶齡總是避開所有人獨自在房間里垂淚默哀。
當時在北京,孫中山的遺體經過防腐處理以后先行入殮,移靈中山公園內。之所以移靈中山公園,主要是先生生前有交代:中華民國是在南京成立的,因此希望自己可以葬在南京。
所以在1929年,中山陵修筑完畢以后,孫中山的靈櫬便移往南京。
原本,宋慶齡計劃1929年二月份回國,不過后來根據孫中山喪事籌備處總干事楊杏佛的來電,她得知由于靈櫬必經的中山大道還沒有修筑好,大典已經推遲到六月份,于是她決定五月啟程回國。
而對于宋慶齡的回國,蔣介石可是做了“妥善”的安排。不僅專車迎接,而且在沿途的所有車站都舉行了歡迎儀式。
不僅如此,蔣介石甚至還派了宋慶齡的兩個弟弟——宋子良和宋子安,讓他們倆分別代表南京政府和宋氏家族專程到遼寧去接她。
但宋慶齡深知蔣介石的“別有用心”,所以她雖然要參加孫中山的奉安大典,但也絕不可能任由自己被蔣介石利用。
于是,宋慶齡回國以后便發表一篇公開聲明,表示她雖然回國參加了孫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但這并不表示她愿意同國民黨站在一起。同時特別強調,她不會接受國民黨的任何工作與安排。
而且,在此份聲明中,宋慶齡還譴責了如今的國民黨政權完全違背孫中山先生的遺志,還對蔣介石的所作所為進行了嚴厲的抨擊。
可盡管宋慶齡已經表明了立場,但還是躲不過蔣介石鋪天蓋地的“特殊關照”。
于是,宋慶齡每經過一個車站,蔣介石都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
由于宋慶齡知道蔣介石此舉是借機來宣傳他自己,所以她每到一站,面對記者的采訪,都會不厭其煩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反復重申她的觀點。
直到列車到了長春。宋慶齡看到前來接他的宋子良、宋子安兩位弟弟,心內十分高興。姐弟三人幾年未見,久別重逢自然分外親熱,雖然革命道路不同,但這并不能抹殺幾人的手足之情。
可一陣寒暄以后,宋子良居然悄悄叮囑宋慶齡,讓她不要在公開場合發表反對政府的言論,這樣對她自己和對宋家都不好。
宋慶齡聽后卻不以為然,她義正言辭道:“是宋家為中國而存,不是中國為宋家而存。”只這一言,便讓宋家兩兄弟啞口無言!
5月18日下午,宋慶齡抵達天津,孫中山的兒子孫科偕同夫人一起向宋慶齡獻花、問安。
由于此時已經距離北京很近了,宋慶齡想到中山先生便感到一陣難過。因此她上了專車以后,婉拒了許多人的求見,獨自坐在車里陷入哀思。
很快,火車抵達北京。站到北京土地上的宋慶齡再次留下了眼淚。當天,宋慶齡同孫科夫婦以及宋子良、宋子安等一行人來到香山的碧云寺。才一到,宋慶齡已經悲痛的不能自持,只能由旁人攙扶著走進孫中山的靈堂。
進了靈堂,她先三鞠躬,而后進獻花圈。禮畢,宋慶齡指著靈櫬表示,想要再看一看孫中山的遺容。
于是,守衛掀開覆蓋在棺蓋上的國旗,扶著宋慶齡走上臺階。
宋慶齡一邊登上臺階,一邊情難自已的不住哀嘆:“總理,我在此地,你往哪里去了?”
聽到這聲嘶力竭的呼喚,在場人無不掩面而泣。
宋慶齡扶著棺材慟哭,眼淚更是流淌到了棺蓋上。哭聲持續了二十多分鐘,旁人實在不忍心看下去,才勸她到護靈處休息一下,這樣,宋慶齡的情緒才漸漸平復下來。
此后,宋慶齡每日都要前往碧云寺商討孫中山遺體的奉移事宜,為即將到來的奉安大典做著準備……
二、奉安大典
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同月22日上午8時,國民黨迎櫬專員將孫中山的靈櫬從碧云寺移到祭堂內,置于銅棺旁。
這口銅棺購自美國,長六尺、寬兩尺,棺蓋上有國徽,棺上覆蓋有國民黨旗和中華民國國旗。
上午9時,孫科等偕同協和醫院的醫師史蒂芬對孫中山的遺體進行防腐手術。半個小時以后,宋慶齡在旁人的攙扶下抵達。再次看到孫中山的遺體時,宋慶齡難掩悲痛又止不住大哭。
入殮時,孫中山周身裹白綢布,戴禮帽,白手套,穿白絲襪,云綢鞋,藍綢袍,黑馬褂。
奉移銅棺內時,為了防止移動靈櫬時遺體晃動,靈櫬內部專門放置了數百枚特種棉花球。
安殮以后,史蒂芬醫生對孫中山的遺容施以膏澤,并且用牙梳梳理頭發。一番整理下來,孫中山的遺容看起來十分安詳,如同在靜靜沉睡一般。
奉移開始,宋慶齡和孫科等親屬均撫摸著棺槨,悲痛不已。
奉移結束以后,由宋慶齡主持舉行了家祭奠禮。
25日晚,孫中山的靈櫬準備奉移南下。所有儀式進行完畢后,于26日凌晨1時啟靈,天安門廣場響起了101聲炮響。
移靈時,孫中山的靈櫬由24名扛夫抬出靈堂,出大門以后,增加至32名扛夫,抬著靈櫬緩步下山。靈櫬移動到萬壽山后,杠夫數量又增加了一倍,達到了64名。
終于,9點45分,靈櫬移至西直門,宋慶齡和孫科等人乘馬車跟隨護送,一直到前門車站。
此時,北京的百姓們自發護送,沿途多達三十余萬人,浩浩蕩蕩,場面十分肅穆。
下午,靈櫬安穩地放于靈車之上。靈車是國外進口的藍鋼車,一共十節車廂,整體裝修一新。
地面上鋪有國民黨青天白日黨徽的厚地毯,車頂是中華民國青天白日國旗。
宋慶齡和孫科等人跟隨著一起上了車,同行的除了家屬,還有孫中山生前十分要好的日籍友人梅屋莊吉等。
得知中山先生的靈柩登車的消息后,蔣介石便帶領著宋美齡、宋子文等人專門感到安徽蚌埠前去迎接。
28日上午10時50分,靈車抵達浦口,南京獅子山響起101門禮炮。
宋慶齡、蔣介石、宋美齡、孫科夫婦、戴恩賽夫婦、宋子良、宋子安以及國民黨的許多重要官員在孫中山的靈前進行祭奠,行迎櫬禮。
迎櫬禮進行完以后,孫中山的靈櫬移至威勝號軍艦,威勝號鳴炮起航,中外各艦隨即鳴炮致敬。威勝號抵達關中山碼頭以后,中外各艦再次鳴炮致敬。
靠岸后,宋慶齡及其他家屬親手扶櫬,護靈于左右。
下午1時,靈櫬抵達國民黨中央黨部,兩個小時以后抵達國民黨中央黨部禮堂,孫中山的靈櫬在禮堂正中的靈位停定。
緊接著,由蔣介石主祭,向孫中山靈櫬行停靈禮,禮畢以后,眾人散去。
宋慶齡此時異常的哀傷,但她還是堅持在大姐宋靄齡和小妹宋美齡的陪同下,驅車前往紫金山查看孫中山的陵墓,隨后入住陵園內的別墅休息。
31日下午,眾家屬又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禮堂進行家祭,祭奠儀式由宋慶齡主持。祭奠儀式結束以后,由宋慶齡帶領眾家屬依次瞻仰孫中山的遺容。
下午4時40分,孫中山的靈櫬封棺儀式開始,由宋慶齡再次帶領眾人瞻仰孫中山的遺容。
這是宋慶齡最后一次見到逝去的丈夫的面容,她的心里疼痛難忍,再多的眼淚也無法洗刷掉她的悲傷。
瞻仰過遺容之后,由孫科、蔣介石、胡漢民、孔祥熙等親手拂拭靈櫬的周圍,之后將銅棺頂蓋蓋上,各親屬用螺旋釘封棺。
封棺典禮完成以后,開始舉行移靈典禮,典禮由胡漢民主祭。啟靈前1小時,獅子山炮臺再次鳴炮101響。
靈櫬抵達陵墓以后,照舊由杠夫沿階而上。108名杠夫平穩地踏過392級石階,這392級石階,代表的是當時全中國三億九千兩百萬的黎民百姓。
孫中山一生都在為了這些百姓而革命,為了他們以后的幸福生活,多次流亡海外。他對百姓的一片赤誠,也換來了這些百姓們對他的愛戴。
登石階的時候,蔣介石和他的副官在宋慶齡的一邊。宋慶齡執著地不同他們走在一起,并且堅持不讓蔣介石攙扶她。
靈櫬抵達祭堂,由蔣介石主持奉安大典。禮畢之后,宋慶齡和孫科夫婦、戴恩賽夫婦等親屬親自將墓門“ 敬謹嚴扃 ”。至此,奉安大典完成。
奉安大典的全過程,宋慶齡擔當的都是一個主要的角色。
其實不光是奉安大典,從中山陵開始選址,宋慶齡都始終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她同孫中山生活十多年,不僅深得孫中山的教誨,更是對他十分了解。她對孫中山安息之所的所有要求和意見,必然也與孫中山的想法是相符合的。
奉安大典終于結束,孫中山先生安息在了中華民國建國之處。從此以后,他將一直守護著這片土地和廣大的人民群眾。那么, 此時的宋慶齡又會如何面對蔣介石呢?
三、再次發聲、重返歐洲
奉安大典幾乎耗盡了宋慶齡的所有力量,她原本就患病在身,這一段時間以來的強烈悲痛更是加重了她的病癥。
所以在典禮結束后,身心俱疲的宋慶齡便立刻動身,和母親以及弟弟回到了上海。
當然,除了自身被病痛折磨的原因之外,之所以如此迅速的離開南京很大程度上還是想要和蔣介石保持距離。
回滬以后,面對記者的采訪,宋慶齡的態度依然干脆利落。她表示自己此次回國純粹是為了參加孫中山的奉安大典,因長途勞頓,回滬休息,對政治不發表任何意見與看法。
面對如此“剛”的宋慶齡,蔣介石仍舊沒有死心。他不僅曾以當校長的名義挽留宋慶齡,還讓宋美齡邀請她去南京參加國民黨三屆二中全會,可對于這些拉攏,宋慶齡全部拒絕了。回到上海以后,宋慶齡一直住在自己和孫中山在莫里哀路的家里,過著深居簡出的日子。
只是同去歐洲前一樣,宋慶齡照例在家里與親友團聚,一同探討各種各樣的事務。偶有閑暇,宋慶齡便讀書看報。而這樣的日子一直到了8月1日的國際反戰日。
這一天,宋慶齡不像以往那樣平靜,她不顧危險,向“國際反帝大同盟”發去一份電報,電報中強烈譴責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政府。
然而,由于蔣介石的攔截,這份電報最終沒有如愿發出。
不過即便如此,仍有人私下里偷偷將電報內容印刷成了傳單,在大街上四處散發,甚至有人跑到南京路先施公司大廈屋頂,將傳單從樓頂撒了下來。
得知這個消息后,蔣介石勃然大怒。因為它幾個月來所作的努力不僅沒有得到一絲的好處,反而為宋慶齡做了“嫁衣”。
為了防止宋慶齡再有出格的舉動,蔣介石讓戴笠麾下的特務對她進行監視。
此后,宋慶齡的電話被監聽,外出被人跟蹤。為了徹底讓她閉嘴,特務們甚至對宋慶齡不斷地進行電話恐嚇和匿名信恐嚇......
到了最后,瘋狂的蔣介石甚至動過暗殺宋慶齡的念頭,他企圖利用一場車禍,致宋慶齡嚴重殘疾,這樣便可一勞永逸。
不過由于宋慶齡在國民黨中的顯赫地位以及宋美齡的強烈反對,蔣介石沒敢施行這個計劃。
后來,手段使盡的沒有辦法,只好又派戴季陶上門對宋慶齡進行游說,試圖以軟硬兼施的方式來籠絡宋慶齡。
戴季陶曾經是孫中山的老部下,參加過孫中山和宋慶齡在日本舉行的婚禮,只是后來他從“左”派變成了極端右派。
到達宋慶齡的居所后,戴季陶先倒出了自己的一肚子苦水,試圖以此同宋慶齡拉近關系。
然而這些把戲早被宋慶齡一眼看穿。她直接打斷了戴季陶的話,更是明確拒絕了戴季陶夫人提出的去南京的建議。
期間,戴季陶掏出宋慶齡發出的那份譴責蔣介石以及南京政府的電報,詢問是否是宋慶齡所發。
面對電報,宋慶齡大方承認,并且再次向戴季陶表明自己的立場,同時對國民黨篡改孫中山“三民主義”的行為表示了強烈的譴責,痛斥國民黨已經完全丟失了革命的本心。
如此一番談話,戴季陶見宋慶齡態度堅決,拉攏無望之后,便轉而勸她以后不要再發表宣言。
可宋慶齡卻堅決表示:除非他們槍斃自己,否則自己不可能不說話。
同年9月份,國際反帝大同盟集會在德國舉行,宋慶齡被選為名譽主席,這又一次激怒了蔣介石和國民黨,正當他們想要徹底下黑手將宋慶齡永遠留在國內的時候。9月21日,宋慶齡踏上了駛往歐洲的船只,離開了這片令她傷心的土地。
結語:
宋慶齡此次回國,只是單純為了參加孫中山的奉安大典。她之所以多次在中山先生的靈柩前放聲慟哭,一方面是為失去一生的伴侶而深感傷心難過;另一方面則是借此來表達對國民黨領袖的繼任者蔣介石公然違背孫中山的遺愿的不滿。
宋慶齡雖是一介女流,但在中國革命的征途中,始終追隨中山先生,高舉“三民主義”的大旗,是革命事業當中一個不屈的偉大女性!
參考文獻
1、《宋慶齡與孫中山奉安大典》 張潔明
2、《宋慶齡:20世紀的偉大女性》 伊斯雷爾.愛潑斯坦
張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