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是外賣員,網購了一臺電動車,沒想到這么快就送到了。”8月29日,家住天津市南開區的李先生在5樓簽收了德邦快遞員送來的快遞。給李先生送件的是快遞小哥黃冬冬。已經入行5年的他,親眼見證了大件快遞從少到多的發展歷程。但無論多少,他堅守一個信念
“我是外賣員,網購了一臺電動車,沒想到這么快就送到了。”8月29日,家住天津市南開區的李先生在5樓簽收了德邦快遞員送來的快遞。
給李先生送件的是快遞小哥黃冬冬。已經入行5年的他,親眼見證了大件快遞從少到多的發展歷程。但無論多少,他堅守一個信念,每票大件快遞都要送上樓。黃冬冬當天共投遞了60多票,平均每票重量15公斤左右。其中,冰箱、洗衣機送貨上門,需要德邦黑科技——爬樓機的幫忙。
為了解大件快遞的分揀、投遞過程,《中國郵政快遞報》記者前往德邦快遞天津分揀中心、南開區河北大街快遞分部,并跟隨快遞員體驗大件快遞上樓的困難與技巧。
分揀中心:大件快遞的“重組魔方”
夜幕中的分揀中心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它就像一只怪獸,每天可以吞吐6000噸貨物(包含快遞與快運)。它又像一只巨型魔方,每天將20多萬票大件快遞打亂重組,然后按部就班地運往全國各地。
天津德邦分揀中心占地4萬平方米,共有7個庫房,日均吞吐量6000噸,最大日處理量7300噸,去年“雙11”期間達到8700噸的極值。7個庫房中的3個用于處理快遞業務,日均處理上限為23萬票,目前日均出港16萬票、入港6萬票。
兩件秘密武器:大件分揀機 小件分揀柜
“我們這里有兩件秘密武器。”分揀中心相關負責人薛龍說,只有依靠不斷提升的科技水平,才能處理日益增加的快遞量。
其一是總造價3000萬元的矩陣式大件分揀機。分揀機橫跨兩個庫房,始端有9個供包臺,主體有3層分揀線,運行時速為40公里,分揀人員在頂層通過旋轉滑槽對快件進行分流;末端在相鄰庫房,一部分進行整車裝貨,一部分需要拼車。“這套設備的主要特點是皮帶寬1.2米,遠遠大于小件分揀機,而且因為快件重量較大,設備的材質要求較高。”薛龍說。
其二是10套小件智能分揀柜。每套分揀柜有40個格口,單人便可以完成分揀、建包等工作,分揀掃描系統將快件精準投入到每一個格口中,日均處理量可達1000件。“實際上,我們小件的平均重量也達到2.2公斤,遠遠高于普通電商件。”薛龍說。
因為一些路由的貨量較少,需要拼車裝載快件,這需要叉車操作員將這些快件從分揀線運到另外一個庫房,完成越庫操作。叉車操作員絕大部分為女性。薛龍說:“分揀中心共900名員工,男性員工占65%左右,我們倡導夫妻員工,男性大多在外場做裝卸員,女性大多在內場做叉車裝卸員。在160名叉車駕駛員中,女性占70%,主要是因為駕駛員對體能的要求較低。”
薛龍告訴記者,分揀中心運輸網絡包含43條干線、280余條支線。這些線路將“魔方”重組的快件運往全國各地,再將全國各地貨物運往京津冀各個區域。
兩大升級方向:擴能分揀系統 優化叉車路線
“實際上,我們這里已經達到處理極限。”薛龍說,接下來將對分揀設施進行改造,并不斷提升管理運作水平。
薛龍指著大件分揀系統告訴記者,這套系統分為“即裝即卸”和“拼車裝載”兩個部分。當去往一個目的地的貨物足夠裝滿一輛車時,伸縮式傳送帶會將這些貨物直接到達車輛內部,裝滿一輛9.6米的貨車僅需20多分鐘。而當去往一個目的地的貨物不足以裝滿一輛車時,將由叉車操作員將其運往另一個倉庫與其他貨物拼車,后續裝卸均由人工完成。而裝滿同樣的一車,大概需要2個小時。
“隨著一些路由貨量的增加,我們將著手改造即裝即卸系統。”薛龍說,今年“雙11”前,將再投入數百萬元資金,增加3條分揀線。同時,在分揀線上安全電子掃描系統,用以提升分揀效率。
記者梳理德邦快遞剛剛發布的半年報發現,目前其在全國共有快遞分揀中心103個,為提高分揀中心承載能力和營運效率,德邦研發了快遞、快運融合多層立體分揀系統。通過“鋼平臺架高”和“即卸即裝”兩大核心系統,實現多層立體布局,上層操作小件,下層操作零擔大件。目前該分揀系統已經逐步推廣至更多分揀中心。同時,德邦還嘗試引進平鋪式AGV、全自動大件分揀線等技術提升運營效率。
“提升分揀中心管理水平也是我們工作的重點。”薛龍表示,對160臺叉車的行駛路線進行優化是下一階段重點問題。“這樣可以提高分揀中心的空間利用率。”
末端派送:科技與服務共同驅動
8月29日下午,記者來到德邦快遞天津市南開區河北大街快遞分部時,負責人計磊正與黃冬冬將一輛小車搬到面包車上。不仔細看,這輛小車與其他推拉車輛并沒有太大區別。“這可是我們大件快遞上樓的秘密武器。”計磊頗有些自豪地告訴記者。
記者一行隨后跟隨黃冬冬派送,深刻感受了這個“小工具”的“大用處”。
神器:節省體力的爬樓機
黃冬冬到達一個沒有電梯的老小區,他需要把一臺體積約為100厘米×50厘米×50厘米的冰箱送到6樓。樓下打電話確認收件人在家后,他開始將冰箱卸下車,并捆綁在爬樓機上。“如果沒有爬樓機,1個人很難將這臺冰箱抬上樓。”他邊捆邊說。
老舊小區的樓道狹窄,給爬樓機轉向造成不便,不過大約7分鐘后,黃冬冬順利到達6樓。體力消耗不算大,但當天的高溫還是讓他滿頭大汗。當敲響收件人家門時,卻遲遲沒人回應。黃冬冬再次撥通電話,得到的答復卻是:房主已將房子交給中介管理,并事前通知過中介,但中介人員20分鐘后才能達到。
“這不同于小件,收件人不在家,二次派送就好了,這個必須要一次派送成功。”無奈,黃冬冬只能喊來在周邊的同事,讓他幫忙等待收件人前來收件。“我們的標準是消費者必須當面簽收驗貨,但我已經跟下一個收件人約好接收時間,只能讓同事幫忙了。”
在爬樓機的助攻下,黃冬冬順利派送了第二件快件。計磊說,爬樓機由德邦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合作研發,目前已更新至第二代,造價2000元左右,單人即可將大件行李送上無電梯建筑,不僅避免貨物的磕碰損毀,也減少了人力消耗。
困難:用車高峰遭遇限行時段
德邦河北大街網點面積300平方米,日均吞吐1300~1500票,共有23名快遞員,每位快遞員日均處理量為60~70件,快件均重約15公斤。隨著大件電商的發展,該網點每天大約1%的快件需要爬樓機派送,主要為冰箱、洗衣機、家具等。
黃冬冬說,近兩年,大件快遞的數量越來越多,兩輪車不能再滿足派送要求,他便在2016年自費5萬元購買了一輛面包車。“公司每個月會給我相應的燃油補助。”
送了5年的大件快遞,黃冬冬對派送難題的認識尤其深刻。“最怕收件人隨意改口了,送上樓,人卻不在,又不能拿下來。”黃冬冬說,即使與收件人時刻保持聯系,也不能避免各類突發情況。
黃冬冬當天讓同事幫忙等候收件人,除了與下一個收件人約好時間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限行。在天津主城區,每天16時到19時是面包車限行時間,如果不能在16時前回到網點,就可能被罰款。“一般這個時段是我們的攬收高峰期,較小的快件會用自行車運輸;自行車不能運載的,就只能自己叫個貨拉拉。”
自行車的運載還經常面臨超載問題。“我們網點平均每個月有10余次罰款。”計磊無奈地說。
日常:以“金磚”標準提供服務
“其實在投遞時,還有一個難題,就是有一些小區不讓車輛進入。”黃冬冬說,這時候就只能手拉著十幾公斤甚至幾十公斤的大包裹進入。“我們承諾送上樓,就一定要做到,而且要收件人當面打開驗收。”
憑著良好的服務,黃冬冬在今年德邦的表彰中成為天津地區兩個“金磚快遞員”之一,即得到公司的金磚表彰。
“收件人沒在,同事幫你等20分鐘,不是耽誤了他們的時間嗎?”面對記者的疑問,黃冬冬說:“投遞大件本就需要同事互相幫忙,因為有時候1個人搞不定,我有汽車,也經常幫他們投遞,這樣既能團結同事,又能提高服務水平。”
為提升服務水平,德邦總部制定了嚴格的服務流程和標準,例如收二派三、5分鐘內必須回電話、減少過度包裝等。計磊表示,服務是企業的生命線,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金磚表彰,但每個人都要以“金磚”的標準提供服務。“在我接手管理河北大街網點的一年多時間里,我們的有效申訴率為零。”他自豪地說。
作者:范云兵
來源:中國郵政快遞報
整理:物流沙龍
高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