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編者按硬化劑是治療靜脈疾病非常重要的一類方法,隨著硬化劑制劑和制備方法的研究和改進,治療效果更加確切,適應癥也逐漸拓寬。為了達到比較好的效果,選用什么制劑和方法進行硬化劑的制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對于上述過程和硬化劑理化性質的研究就非常重
編者按
硬化劑是治療靜脈疾病非常重要的一類方法,隨著硬化劑制劑和制備方法的研究和改進,治療效果更加確切,適應癥也逐漸拓寬。
為了達到比較好的效果,選用什么制劑和方法進行硬化劑的制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對于上述過程和硬化劑理化性質的研究就非常重要。
本期選取了2021年7月發表于Phlebology的一篇文獻:Foam bubble size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sclerosant concentration for polidocanol but not sodium tetradecyl sulphate(泡沫大小受聚醇類硬化劑濃度的顯著影響,而不受十四烷基硫酸鈉的影響)來揭示LGF(液氣分數)、硬化劑濃度、硬化劑類型和過濾器的使用對硬化劑泡沫微觀結構的影響。
泡沫大小受哪些因素影響?
01
研究目的
在之前的研究中作者研究了硬化劑泡沫的基本理化性質,特別是硬化劑泡沫的密度和粘度,在其他研究中,考察了液氣分數(LGF)和溫度對泡沫穩定性和流變性的影響。在模擬實驗中,研究了硬化劑泡沫(氣泡數量和直徑)在注射到體外直靜脈模型后的一段時間內的命運。
本研究的目的是檢驗LGF、硬化劑濃度、硬化劑類型和過濾器的使用對硬化劑泡沫微觀結構的影響,重點是泡沫的形態、大小和數量。
02
研究方法
LGF為泡沫制備中使用的液體和氣體組分的相對體積。(1+4)的參比泡沫由一份硬化劑液體和四份氣體組成。本研究中所調查的LGF包括(1+2), (1+4)和(1+8)。濕泡沫和干泡沫的描述性術語被用來與(1+4)參考泡沫進行比較,濕泡沫含氣體量更少(1+2),干泡沫含氣體量更高。
所有圖像都是在泡沫制備后10秒內拍攝的。評估了幾種利用光學顯微鏡捕捉氣泡圖像的不同技術。用這些技術捕捉泡沫結構面臨著固有的局限性,如樣品聚焦。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確定每種方法存在的缺陷,并采用最合適的方法。
采用的方法為:單片玻璃法,雙層玻璃法,有蓋培養皿和泡沫井法。
使用Photoshop對圖像進行處理,以區分氣泡類型(完整或部分)。顯微鏡圖像中完整的氣泡被標記為紅色的STS和藍色的POL。部分出現在圖像邊緣的氣泡被涂成綠色。
03
研究結果
在(1+8)較低的LGF處觀察到球狀氣泡,在較高的LGF處觀察到多面體形態。
在LGF增加時,觀察到氣泡直徑顯著增加與氣泡計數顯著減少相關。對于所有剩余的硬化劑濃度(0.5、1.0和1.5%,數據未顯示),這一趨勢是一致的。
硬化劑濃度對泡沫氣泡數無影響,但有選擇性地影響氣泡直徑。
濃度對兩種硬化劑的氣泡計數沒有統計學意義。
在本研究中沒有產生大氣泡(>500μm)(圖5)。絕大多數94.6 %)的氣泡為微氣泡(200μm),其余為小氣泡(200- 500μm, 0-5.4%)。
氣泡直徑受POL(聚多卡醇)濃度影響。在(1+2)和(1+4)LGF中,POL濃度越高,直徑越小,過量氣體含量是氣泡直徑的主要決定因素。這些變化雖小,但在統計上意義重大。
STS濃度對氣泡直徑的影響不穩定、復雜且難以預測。
濕STS泡沫(LGF 1+2)顯示氣泡直徑從0.5%到1.0%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但增幅很小,但在其他測試濃度(1.5%或3.0%)下則無顯著差異。
標準STS泡沫(LGF 1+4)的氣泡直徑從0.5%減小到1.0%和1.5%,但有統計學意義,但在0.5%和3%之間沒有差異。
干燥STS泡沫(LGF 1+8)的氣泡直徑從0.5%顯著增加至1.0%,但在0.5 - 1.5%或3.0%之間沒有差異。
硬化劑類型對氣泡直徑和計數的影響是在固定的LGF (1+4)和一定范圍的硬化劑濃度。
在任何測試濃度下,硬化劑類型均不影響氣泡計數。然而,與STS相比,POL在1%和1.5%時表現出更大的氣泡,而在3%時表現出更小的氣泡。在0.5%時,兩者之間沒有差異。
在泡沫生產裝置中加入5微米過濾器對氣泡直徑和數量的影響是通過固定的LGF(1+4)和STS和POL的硬化劑濃度范圍來評估的。
過濾器的使用對任何硬化劑濃度或類型的氣泡計數沒有統計學上顯著的影響。過濾器的加入對平均氣泡直徑并無影響,但STS 1.5%及POL 1.5%及3%的氣泡直徑均變化輕微但在統計上仍有顯著下降。
04
討論
在本研究中,旨在通過光學顯微鏡確定LGF、硬化劑濃度、硬化劑類型和過濾器的加入對泡沫氣泡計數和直徑的影響。LGF是主要的決定氣泡大小的因素,并且對于具有較高LGF的硬化劑產生較大氣泡都起作用。硬化劑濃度對POL泡沫有影響,在濕泡沫和標準泡沫(LGF 1+2和1+4)中,硬化劑濃度越高,氣泡越小,而在干泡沫(LGF 1+2和LGF1+ 8)中則沒有影響。高濃度的POL(3%)產生的氣泡明顯小于STS,而濃度較低的1%和1.5%時,STS產生的氣泡小于POL。
在本研究中,隨著泡沫變得更干燥,LGF的增加導致氣泡計數減少和氣泡直徑增加。(1+2) LGF提供的氣泡直徑最小。考慮到臨床的擔憂大直徑氣泡閉塞腦動脈引起全身栓塞,由于氣泡直徑小,(1+2)是理想的LGF。但是,(1+2)是濕泡沫,粘度低,排液率高,濕泡沫不能完全堵塞較大的靜脈,與血液的混合比干泡沫更多,導致活性硬化劑的稀釋和失活,活性濃度降低。這可能會導致治療失敗,特別是如果使用濕泡沫治療較大的靜脈。濕泡沫如(1+2) LGF可能適用于較小的靜脈,如真皮和真皮下網狀靜脈,因為即使濕泡沫也能置換血管內的血液。
在本研究中,隨著非離子表面活性劑POL濃度的增加,硬化劑濃度對氣泡計數沒有影響,但氣泡直徑減小。這與現有的表面活性劑濃度增加導致泡沫氣泡直徑減小的文獻是一致的。表面活性劑濃度的增加會導致液體粘度的增加,從而導致氣泡直徑的減小。
然而,陰離子表面活性劑STS卻沒有觀察到這種趨勢。這與比較陰離子和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研究一致。
05
研究結論
硬化劑泡沫劑LGF是硬化劑泡沫大小和數量的主要決定因素。對于非離子型多聚醇,硬化劑濃度會影響氣泡直徑,但對陰離子型多聚醇沒有可預測的影響。
編者評述
硬化劑是下肢靜脈疾病重要的治療方法,特別是硬化劑及硬化劑制備技術的進步,在療效,并發癥控制方面取得更好的結果。
作者針對硬化劑和硬化劑制備的一些技術細節進行了非常細致的研究,得出了LGF(液氣分數)是硬化劑泡沫大小和數量的主要決定因素,也得出了其他重要結論。對于臨床有非常大的指導價值。
★編者及譯者簡介★
邱暢
外科學碩士,畢業于解放軍醫學院(解放軍總醫院),張強醫生集團血管外科主診醫生,擅長下肢靜脈疾病的診療及下肢靜脈曲張CHIVA手術治療;思俊外科國際靜脈病學院導師,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靜脈病專委會委員,國際靜脈病論壇主編,同時致力于科普傳播,筆耕不輟。
馬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