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美相花錢祈太平福厘增福吉上吉太平通寶,年號錢,歷史以來,先后有北宋太宗趙匡義太平興國年間、遼圣宗耶律隆緒太平年間,分別鑄太平通寶行用錢;之后南宋有鑄太平通寶錢,并以吉語錢類型錄入譜中,再后還有清小刀會所鑄。由于太平通寶之“太平”二字,是中國
美相花錢祈太平 福厘增福吉上吉
太平通寶,年號錢,歷史以來,先后有北宋太宗趙匡義太平興國年間、遼圣宗耶律隆緒太平年間,分別鑄太平通寶行用錢;之后南宋有鑄太平通寶錢,并以吉語錢類型錄入譜中,再后還有清小刀會所鑄。
由于太平通寶之“太平”二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常用的吉語之一,因此,自北宋以來,太平乃至太平通寶四字也被應用在很多厭勝錢(花錢)上,這些以太平通寶四字為錢文的花錢,背多加鑄紋飾或者文字,形制大小不等,成為花錢體系中的一種吉語吉祥錢。
余不多言,今日賞泉,也將這樣一枚鑄制十分精整的太平通寶背福厘花錢帳中擇出,拍照亮相,公展鑒賞于此,祈福戰疫勝利,天下太平矣。
首識書相。一眼可識,本品面文“太平通寶”四字,直讀,背穿右左“福厘”二字,皆楷書書體。由錢文感知,其書寫十分標準,筆劃有力,橫直豎立,布局協調,整體書相凸顯端莊俊朗,具備官錢局鑄錢書相,可謂難得。而由書相風格特征,我們首先可以判斷,其乃清代所鑄,此無需再考。
值得提及的是,此錢錢文“太平通寶”四字,其意如前所述,乃為借用為吉語。而背“福厘”二字,至今未見有描述其意,導致一些泉友不甚解其意。其實,福厘(厘福)二字,也是一句吉語,其中,“福”字的意思無需再表;而“厘”字,在漢語中有多種意思,尤其是在古漢語中,其意豐富,用處不同也頗多。有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的意思及其使用,最早出處可追溯到詩經。
1、厘爾圭瓚。——《詩·大雅·江漢》,給予、賜予的意思;
2、祠官祝釐。——《漢書·文帝紀》。如淳注:“福也。”
3、逆釐三神者。——揚雄《甘泉賦》。 服虔注:“福也。”
4、祝賀語如:恭祝新厘
由此不難看出,在古漢語中,“厘”的含義與“福”的含義密切相關。而鑄制者將“福”與“厘”結合,既有加強“福”意之表達,更有賜福之意矣。
次觀鑄相。不難看出,本品鑄制十分規整,直徑約為35.36厘米,重約13.88克,厚薄適中,類折五形制大小。其鑄相顯示,方正圓矩,坦平地章,穿輪干干凈凈。其中,輪邊有修圓,更顯美相。其字廓清晰,深竣挺拔,鼓凸自然有度。可謂精鑄,其鑄相絲毫不亞于清代官爐行用之錢,甚至有過之矣。
再察銹相。展目本品,傳世品之銹相,其身包漿裹縛,漿質老道而滋潤,分布十分自然。可識其乃黃銅質地,銅色彰顯老舊和潤。無需再表,此等銹漿之相,非百年以上而不能形成,似為清中期到晚期之間鑄制,非新偽所能及矣。
一番鑒賞,余不多言,此枚“太平通寶背福厘”錢,作為吉語花錢可予確定,品相老而開門。而此錢就我們所能見到的,雖非僅此,然公開展示卻很少見,百度可見,曾有上拍品一枚,品相較之本品略遜,估價亦是頗高,由此似可斷其確實存世不多,故而,是一枚頗為值得收藏的清代福意花錢矣。
金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