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以詩為魂,以書為骨”,是范曾一生繪畫的顯著特色。深厚的家族底蘊,讓范曾長期沉浸于詩文。從中,他蘊養了一份涵養深厚的詩魂,又氤氳到了筆墨深處,留下了“一紙千金”的盛名。范曾始終堅信,唯有經年累月的辛勞,才能成為一代大師大家。他也一直確信,“
“以詩為魂,以書為骨”,是范曾一生繪畫的顯著特色。
深厚的家族底蘊,讓范曾長期沉浸于詩文。
從中,他蘊養了一份涵養深厚的詩魂,又氤氳到了筆墨深處,留下了“一紙千金”的盛名。
范曾始終堅信,唯有經年累月的辛勞,才能成為一代大師大家。
他也一直確信,“你越想金錢,金錢離你越遠”。
因此,在眾多畫家茫然無解之時,范曾已經找到了他的出路。
“回歸古典,回歸自然”,是他為自己尋找的路徑。
卻怎料,后來是他最早脫離了正軌,步入了爭論的漩渦。
“流水線作畫”,讓他的事業接連滾下了幾層階梯。
在作品慘遭市場淘汰之后,他唯一能做的是,就是找回自己原本的路,曾幾何時一紙千金的盛狀,是否迷亂了他的眼睛?
范曾的成長路
“我認識范曾有一個三部曲。第一步認為他只是一個畫家,第二步認為他是一個國畫家,第三步認為他是一個思想家。在這三方面,他都有精湛深邃的造詣”。
東方學大師季羨林如是說。
范曾出生于延綿450年不斷的詩人世家,這一身份讓他實現了“談笑有鴻儒,往來五百丁”的社交。
而他面前,也自此鋪開了一條更為順遂的藝術之路。
范曾出生那年,是1938年。
歷史長河正流淌在這個艱難的歲月,全面抗戰的號角也讓國人萌生了再戰的勇氣。
而范曾的家人也沒有斷絕讓這個新生的幼兒走上學習之路的想法。
4歲時,范曾開啟了他的求學之路。
此后更是一路高歌猛進,屢獲學校嘉獎。
在其他同齡人還為學業和未來迷茫之時,13歲的范曾已經取得了他人生的第一個大的成就。
“南通三小畫家之一”的稱號,給予了年幼的范曾繼續埋頭努力的勇氣。
1955年秋天,17歲的范曾從家鄉南通負笈北上,來到位于天津的南開大學求學。
自此,經由范曾,“南通”與“南開”實現了神奇的連接。
哪怕兩年后,范曾就闊別了南開大學,轉入中央美術學院學習,也沒有影響他對南開和母校師生的關懷。
他與南開的情誼,始于1955年,往后再沒有斷絕的時候。
他想,南開已是他人生中不能割舍的存在。他的所有榮譽,都將有南開的一部分。
而后來他也的確做到了。
1980年后,已然名滿天下的范曾接受了母校南開大學的邀請,回到了這個他闊別已久的家園。
他一頭扎進了籌建東方藝術系、培養藝術人才和成立學術基金的工作中。
范曾的成名路
“癡于繪畫,能書。偶為辭章,頗抒己懷。好讀書史,略通古今之變。”
這是范曾對自己的二十四字自評。
自明清以來,中國人物畫多以工筆為主。
而范曾卻反其道而行,學習了南宋梁楷以來的簡筆潑墨的手法。
難得的是,在這基礎上,他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范曾畫人物,可謂傳神。
這固然是名師教導的成果,卻也有他才思敏捷的緣故。
范曾在學習中國畫之后,始終認為,中國先哲的深邃感悟,史家的浩瀚文思,以及詩家的逸邁篇章,都是中國畫的源頭活水。
因此,他作畫之時,始終有意地融匯古老中國的“詩、書、畫”,讓它們在靈動的情采中呈現出凜然的風骨。
這些逐漸成為了他畫作的特色。
而筆墨能得范曾的神韻,也是出于他鍥而不舍的勤奮和努力。
他未曾改變過去潛心讀書的習性,仍舊將大量的時間,都用在流連萬卷書香。
他也筆耕不輟,用經年累月的辛勞,實現對心中所思所悟的描繪。
他承認,“人一俗,人格不高,下筆必俗,這是沒有任何方式可以掩蓋的”。
他也說,“如果一個人畫畫,每天想著怎么到拍賣場去,怎么把自己的話賣得高一些,越想這個,金錢就離你越遠”。
所以他在自己的書房里,放上了將近8萬卷的書。
哪怕從其中挑出必看的百分之一,都足夠讓他看上30年的時間。
他要從中去對歷史、文化,對世界、東方有一個清楚的了解,以擺脫低級手藝人的身份。
他也要再用經年累月的辛勞,去成就自己的大師、大家之名。
因此,每天早上5點到7點,范家的書房總能亮起一盞燈,范家的書桌邊,也都或站或坐著一個從年輕到老邁的身影。
這些長期的習慣,讓范曾在經年累月的積累中,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
他逐漸擁有了很多的成就。
“當代畫家中文化底蘊和學問最好的一位畫家”、“當代擁有崇拜者最多的畫家”、“目前書畫界中字畫價格最高的畫家之一”、“當代畫家中納稅最多的畫家”等等,都讓他的聲名越發響徹國畫界。
越來越多人以擁有他的字畫為傲。
范曾甚至曾以414萬元、782萬元不等的天價,拍賣出了一幅又一幅作品。
范曾的崎嶇路
但就如光明之下必有陰影一般。
范曾在享有盛名的同時,也必定會遭遇他人的挑戰。
2010年5月,上海《文匯報》發表了一篇名為《藝術家還是要憑作品說話》的文章,對國內某些不講求藝術品質、大量復制自己作品,進行“流水線作業”的畫家進行了批評。
雖通篇未點名道姓,但在看清作者署名為“郭慶祥”之后,任誰看來,這篇文章的筆鋒都直指向了范曾。
范曾與郭慶祥的矛盾由來,最早要追溯到他們在1995年的一次書畫交易。
當時范曾有意在法國購置一處房產,卻因囊中羞澀而中斷計劃。
無奈之下,他請來有過多年合作的榮寶齋業務經理米景陽,請他幫忙自己找一個合適的書畫買家。
米景陽找到了當時頗為出名的收藏大鱷郭慶祥,為范曾成交了一筆涵蓋200幅中國畫、100幅書法的大額訂單,并約定價格為1000元一幅。
在事情定下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郭慶祥就收到了范曾送來的100幅作品。
這讓他在驚訝之余,決心要到現場觀摩。
郭慶祥走進范曾畫室,第一眼就望向了遍布宣紙的畫墻。
3平方尺的宣紙,一張張地被用吸鐵石整齊地吸附在畫墻上。
宣紙上畫著的基本都是由幾個人物造型來回組合的相近題材。
這讓郭慶祥在心有所感的同時,也產生了不滿。
他想,作品題材重復過多,一定會影響他后來的轉售,不利于他的營銷。
因此他在期間幾次提出更換部分畫作,卻還是換來了題材相似的作品。
直到1997年榮寶齋在大連舉行了一次拍賣活動,郭慶祥才順勢將買來的范曾作品進行了寄賣。
最終,他以數萬元不等的價格出售完了這一批作品。
盡管從中多有獲益,但郭慶祥始終認為,“這種程序化、模式化的制作過程,既不是一個藝術家的創作,也不如一個美術工作者的水平。”
因此,2010年5月,他以一篇文藝批評文章,隱晦地將范曾送上了《文匯報》的批評榜。
郭慶祥
郭慶祥在文章中這樣寫道,“這位名家其實才能平平”。
“他的中國畫人物畫,不過是‘連環畫的放大’。他畫來畫去的老子、屈原、謝靈運、蘇東坡、鐘馗、李時珍等幾個古人,都有如復印式的東西”。
他還寫,“他的書法是‘有書無法,不足為式’,裝腔作勢,頗為俗氣。他的詩不但韻律平仄有毛病,而且在內容上,不少是為了自我吹噓而故作姿態,不足掛齒”。
對此,范曾感受到了侮辱和詆毀。
他很快就以侵害名譽權的罪名,將郭慶祥告上了法庭。
而郭慶祥也在10月之時,收到了北京昌平區人民法院寄來的一紙傳票。
北京昌平區人民法院的判決于2011年6月下達。
判決中,郭慶祥敗訴,不僅要向范曾書面道歉,還要賠償范曾精神損害撫慰金7萬元。
郭慶祥不服判決,隨后上訴至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但最終,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二審駁回上訴,維持了原判。
但這次法院也對原告范曾“流水線”作畫事實予以確認,駁回原告范曾其他訴訟請求。
這樣一來,郭慶祥雖然敗訴,卻站到了輿論的制高點。
范曾盡管勝訴,且得到了賠償,卻也難逃“流水線作畫”的聲討。
受這一場風波影響,范曾在國畫界的地位和聲望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此后他的新作銷售接連受挫。
范曾隨后在北京榮寶秋和北京匡時推出的14幅作品,只拍賣出了7幅,達到了百分之五十的流拍率,后來他的作品在云南典藏更是敗走市場,一度達到了百分之百的流拍率。
這讓無數關注后續的人為之咋舌。
范曾的攀登路
“流水線作畫”一事爆出,之所以能給范曾這么大的打擊,是因為它打擊了創作的獨立性和唯一性。
一個畫家總是臨摹他人或者重復自己以往的作品,就必定會讓自己的作品失去了應有的光彩,淪為復制粘貼后的“贗品”。
范曾的行為,讓自己一度背離了藝術創作的初衷,淪為了商業創作的印鈔機器。
也讓他之前的盛名,出現了不可揮去的污點。
在早前的一次采訪中,主持人問范曾,“您是聯合國特別文化顧問,那這個顧問特別在哪兒呢?”
范曾給的回復是“特別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少,少就特別”。
但后來他卻遺忘了這個“物以稀為貴”的道理。
范曾以一場流水線作畫的風波,給了自己寶貴的作品一個最沉重的打擊,也給了日漸浮躁的國畫界一個警醒。
無數的藝術家開始反思自己的舉止,重思過往的初衷。
但這些來自公眾的輿論,最終也只讓范曾在原本順遂的藝術之路上跌了跟頭。
并沒有剝奪他重新站起前行的權利。
2010年,玉樹地震災區捐款儀式上,又一次出現了范曾的身影。
范曾為災區的人民捐去的一千萬的善款,加速了災區重建的進度,也加快了災區人民安置的進程。
而往后的歲月,他也一直延續著這樣善行。
從1998年到2020年,范曾一共向國家及政府捐贈了預估價值多達60億元的書畫,在多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而這種在國家大事、民族大義面前的慷慨和奉獻,也在一定程度上挽救回了他的聲譽。
更多的人逐漸將視線從他原本的污點上挪開,去關注他真正的實力和轉變。
2013年,范曾受邀參加了《中國大師路》第二期的采訪,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為主題貫穿了整個采訪過程。
在采訪的最后,主持人問他,“范先生,您目前在做什么?”
范曾回,“目前我正在舉行一個系列的國學開講,大概要講30講,現在已經講了7講”。
他說,“我要使人知道,國學不光是儒學,更不光是孔子。國學里有儒家、法家、名家、墨家、道家,陰陽家、兵家、農家、雜家、縱橫家,這個學問很豐厚。”
此后,他也以70多歲的高齡,孜孜不倦地向世人宣揚國學,只為增強民族自信心,讓中華文化廣布于天下。
而這也是他對中國文化傳承的掛念和付出。
與此同時,他也筆耕不輟,堆起了比他身高還高的著作。
其中出版的著作,就有畫集、書法集、詩集、散文集、藝術論、演講集等一百六十余種。
而在里面的130部均收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供世人學習借閱。
在致力國學傳承外,范曾在自己的“老本行”——字畫創作中,也逐漸取得了更高的成就。
截止到2021年,國畫藝術家范曾已經連續12年登上“胡潤中國藝術榜”。
胡潤中國藝術榜,是前100位中國在世“國寶”藝術家按照當年度公開拍賣市場作品總成交額進行排名的榜單。
因此,它向來不會理會爭議,只以作品成交額為唯一考評標準。
這讓范曾沒有過多受到2010年“流水線作畫”爭議的影響。
相反,借助輿論,范曾在爭論中實現了更高的身價,獲得了更大的作品成交額。
范曾第一次登上“胡潤中國藝術榜”榜首,就是在他受到最大抵制的2011年。
這一年,盡管他的新作銷售受到了一定的抵制,也沒有影響原本收購他作品的買家實現新一輪的高價轉售。
而2012年,范曾也以最高的作品成交額,再次蟬聯了“胡潤中國藝術榜”的榜首之位。
此后,從2013年到2020年,范曾在“胡潤中國藝術榜”的排位時有波動,卻也基本都穩定在榜單前五的名列。
這無疑是他在國畫界地位和實力的證明。
可惜的是,2021年6月“胡潤中國藝術榜”的發布,打破了他以往的記錄。
這位83歲國畫家12年來第一次跌出了榜單前五,以1.4億元的成交額排在了“胡潤中國藝術榜”第6名的位置。
排在他前面的中國藝術家有77歲的崔如琢,57歲的曾梵志,66歲的周春芽,57歲的劉野和63歲的張曉剛。
排在他后面的則是58歲的劉小東,89歲的朱矅奎,42歲的賈藹力和53歲的毛焰。
其中,崔如琢維持與去年一樣的排名,劉野、范曾下降了一個排名,其他人均得到了比去年上升的排名。
但作為唯二以80多歲高齡登上“胡潤中國藝術榜”且排名在前的藝術家,范曾也已取得了很多人望塵莫及的成就。
馬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