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原標題《我省明確“濃醬雙優”發展規劃——風口來了!川醬還需“借風使舵”》坐落在古藺縣太平鎮的仙潭酒廠廠區一景。“本輪醬酒熱,將是一輪持續20年以上的大周期。”3月5日,在“大國醬香·第五屆中國醬酒市場趨勢高峰論壇”現場,就醬酒產業發展態勢,
原標題《我省明確“濃醬雙優”發展規劃——風口來了!川醬還需“借風使舵”》
坐落在古藺縣太平鎮的仙潭酒廠廠區一景。
“本輪醬酒熱,將是一輪持續20年以上的大周期。”3月5日,在“大國醬香·第五屆中國醬酒市場趨勢高峰論壇”現場,就醬酒產業發展態勢,權圖醬酒工作室創始人權圖提出自己的研判。
“醬酒已成為現象級熱潮,堪稱未來10年中國酒業最大的財富風口,也是酒企謀求增量的絕佳切入點。”北京正一堂戰略咨詢機構董事長楊光認為,必須搶占優質醬酒資源以及潛力醬酒品牌,方能在下一輪競爭中占有新的財富商機。
但受地域環境限制,優質醬酒資源一直稀缺。除了貴州,哪里還能生產優質醬酒?不少人把目光投向貴州的鄰居四川。緊隨醬酒風口,川酒也把醬酒確定為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力求將醬酒打造為新的增長點。
發展醬酒 四川有優勢
“四川有好酒,川酒有未來!這里既有優質濃香酒,也有高品質醬香酒!”四川中國白酒金三角酒業協會副會長兼專職秘書長李富榮去年就在為四川醬酒“打廣告”。
四川發展醬酒,有先天條件和產業基礎。數據顯示,目前貴州產區的醬酒產能在35萬千升以上,四川則可達12萬千升以上,其他醬酒產區(湘、魯、桂等省份)合計產能在5萬千升左右。
由此可見,四川作為僅次于貴州的優質醬酒產區,產能遙遙領先其他幾個產區,而且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除了成品酒外,四川還有大量優質醬酒基酒對外銷售。
從區域上看,四川醬酒產能主要集中在瀘州、宜賓、遂寧、大邑、邛崍等地。尤其是以二郎鎮、太平鎮為主的瀘州,更是四川醬酒核心產區,郎酒、潭酒、川酒集團醬酒公司等均坐落于此。值得一提的是,瀘州古藺產區,與茅臺同處赤水河49公里核心釀酒區,共享著世界上最適合釀造醬酒的生態環境和釀酒條件,兩岸醬酒同出一源。
“2020年,郎酒醬酒產能3萬千升,老酒儲量13萬千升。吳家溝生態釀酒區全面投產后,醬酒產能將提升到5萬千升,再爭取用5年時間達到30萬千升老酒儲量,使得郎酒產能、儲能、勢能均占據行業領先地位。”對于發展前景,郎酒集團董事長汪俊林意氣風發。2020年10月,郎酒歷時8年打造的吳家溝生態釀酒區啟用,旨在再造百億醬香郎酒。全面投產后,郎酒將新增制曲產能6萬千升,新增醬酒產能2萬千升,郎酒醬酒產能將提升至5萬千升。
作為川酒“十朵小金花”之一,古藺仙潭酒廠地處古藺縣太平鎮,2020年單日動銷金額最高近千萬元;川酒集團旗下醬酒公司在古藺縣建有二郎和永樂兩個生產基地,年產坤沙醬酒1萬千升以上,儲能近5萬千升,其成品酒一年多時間就實現了2億元銷售額,銷售范圍輻射到河南、兩廣等地。除了赤水河流域外,宜賓產區、成都產區的醬酒也在蓬勃發展。宜賓出產的醬酒品牌——醉三國·醬君府,去年10月正式推出,銷量就一舉突破2500件,客戶遍及四川、河南、河北、江西、天津、北京等地。
“我們醬酒主打的產品是古川酒莊·雅醬,400元價位段,是古川產品體系的差異化產品。”據古川酒業總經理羅政介紹,古川酒業生產醬酒已超過10年,乘著近年來醬酒風口,古川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濃醬雙優 川酒謀新局
為推動醬酒產業發展,四川今年初明確提出“濃醬雙優”的發展規劃。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副廳長馮錦花告訴記者,“四川將多措并舉,提升川酒競爭力,支持瀘州、宜賓培育世界級優質白酒產業集群,支持瀘州打造世界級赤水河醬香酒谷”。2月24日出爐的《推動四川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見稿)》提出,川酒要發揮全國唯一的“濃醬雙優”獨特優勢,加強長江上游優質濃香白酒核心區和赤水河流域醬香酒谷的綜合保護利用。
2019年11月,四川貴州兩省簽署“1+8”合作協議,提出共同打造以赤水河流域為核心的世界醬香型白酒產業集群。隨后,四川古藺縣明確提出“打造醬酒產業發展集群”的目標,全力開發茅溪、二郎、太平優質醬酒生產區,加快培育一批“小巨人”酒企;2020年11月,四川省酒類流通協會川派醬酒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稱其要成為“川醬企業和省外川醬經銷商的優秀參謀,川內醬酒經銷商的良師益友”。
“‘濃醬雙優’是四川酒業審時度勢發展川酒產業的理性定位。”國家一級品酒師任紀昆認為,四川發展醬酒并不意味著要削弱濃香酒地位,因為濃香一直是川酒最大的硬核和本錢,而是要實現多面開花,以免失去戰略機會。
“我們希望有切實的扶持政策,幫助四川醬酒進一步出川走向全國。”古藺縣酒業發展中心主任李雄認為,由于醬酒投資太大,周期又長,一般要3到4年,只有抱有長線思維、耐得住寂寞、扎扎實實做醬酒的人,才能從中受益。
未來圖景 川醬仍需爬坡
盡管政府層面與市場層面傳出利好消息,但川酒要真正走向“濃醬雙優”仍需過幾道關。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四川就在生產醬酒,但近40年來,“川醬”沒有成為一個整體品類品牌。
不過,在“川醬”標準制定方面,四川已在行動。早在2010年10月,宜賓發布的地方標準《宜賓酒(醬香型白酒)》,“川醬”標準就已基本成型。今年1月10日,由瀘州市酒類行業協會、瀘州老窖集團、川酒集團、沈酒集團起草的《瀘州酒(醬香型白酒)》標準已正式實施。
在業內人士看來,“川醬”的市場價格、品牌價值等都有待提升。四川已有青花郎、潭酒、永福醬、吞之乎、四面醬、赤渡、漁樵原道等眾多品牌,但大多瞄準300元-800元白酒價位段。
楊光認為,“企業要將提質、擴產放在首位。‘川醬’要做大做強,歸根到底要做品牌,必須主抓次高端和中段價位產品,即500元-1000元之間的產品。”
“因為產區生態環境不一樣,不可能出現一模一樣的風味,所以四川醬酒的競爭力核心在于打造出本產區最好的醬酒品質。”古藺仙潭酒廠廠長黃治國表示。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推動多產區聯動、多風味發展、提升品牌價值,四川正加速推動產區風味、產品品質的打造與提升,推動醬香板塊持續做大做強做優。(四川日報全媒體 記者 鄭茂瑜)
金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