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人類馴化動物的歷史悠久,并且大多數動植物都在幾千年前完成了馴化,現如今的我們接觸更多的物種就是這些已經完成馴化的動植物。在上個世紀,為了驗證遠古時期的人類是怎么馴化動物的,前蘇聯科學家德米特里·貝利亞耶夫決定重新馴化一種動物,以便驗證人類在
人類馴化動物的歷史悠久,并且大多數動植物都在幾千年前完成了馴化,現如今的我們接觸更多的物種就是這些已經完成馴化的動植物。
在上個世紀,為了驗證遠古時期的人類是怎么馴化動物的,前蘇聯科學家德米特里·貝利亞耶夫決定重新馴化一種動物,以便驗證人類在馴化野生動物時,動物的基因是如何發生變化的。
德米特里·貝利亞耶夫選擇了狐貍作為馴化的動物,原本他以為要馴化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誕生性格溫柔、愿意親近人類的品種,但令他沒想到的是,短短60多年后,野生暴躁的狐貍就被馴化成了溫柔乖巧的動物。
狐貍的馴化
1959年,德米特里·貝利亞耶夫前往銀狐養殖場選擇合適的個體,在當時人們已經開始大規模飼養銀狐,不過飼養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皮毛。盡管銀狐生活在人工環境下,但它們身上依舊保留了相當強的野性,性格謹慎、暴躁,它們非常兇,會撲上去咬人,對任何靠近它們的個體都發出低吼聲表示警告。
德米特里·貝利亞耶夫穿著一雙厚厚的手套,把手挨個伸進籠子中,其中兇猛地拽咬、害怕的蜷縮以及不斷發出低吼聲的個體都淘汰,只留下一些對它比較好奇,沒有太過激行為的個體。就這樣,德米特里·貝利亞耶夫選擇出了30只公銀狐和100只母銀狐。
他把這些狐貍分為三類,分別是:“最馴服”、“馴服”和“不夠馴服”,并且讓同一等級的個體進行交配、繁殖后代。繁殖后的后代依舊按照這三個等級進行分類。
為了避免近親結婚,德米特里·貝利亞耶夫總是讓親緣最遠的一些銀狐交配。就這樣,實驗進行到第四代時,雖然銀狐仍然不愿意接近人類,但它們的性格已經比野生銀狐溫順了許多,而且皮毛顏色也出現了斑點狀的紋路。
1963年時,第一只在人類靠近時會搖尾巴的小狐貍誕生了,它并不排斥與人類接觸,反而表現地很喜歡和人類生活在一起。
后來又相繼出現了會舔人類手的小狐貍,以及讓人撓肚皮的小狐貍,而在自然界中,動物輕易不會翻肚皮,因為這是它們最脆弱的地方。1975年時,第一只會發出類似于狗叫聲音的小狐貍出現了。
就這樣,在人工選擇的干預之下,只用了60年左右,野生小狐貍就被馴化成了溫順可愛的寵物,不僅不會咬人,反而很近親人類,甚至可以當作寵物飼養。
現如今,這些狐貍的后代們仍舊被人們定向馴化著,但大多數是機構和公司為了研究馴化動物的基因和野生動物基因的區別,以便更好地研究出究竟是那些基因影響它們的性格表達。
狗的馴化
既然野生狐貍只用了60多年就已經被馴化,那為什么遠古時期的人類馴化狗花費了非常長的時間呢?
這是因為人類馴化狗是無意間完成的事情。在遠古時期人類會將獲得的獵物帶回到營地,而吃剩的食物則會丟棄在營地附近,有些狼會不斷在人類營地徘徊,吃掉人類丟棄的食物。有時人們會捕捉一些狼,殺掉后吃肉。但有時也會遇到幾只跟隨母親前來覓食的小狼崽,由于它們個體較小,一些人就會把它們圈禁在營地,并喂給它們剩飯,等到長大后再食用。
就這樣無意間,一些攻擊性較弱,對人類較為親近的狼幼崽獲得了人們的喜愛,再加上它們的警惕性非常強,能夠在晚上提供放哨作用,所以它們沒有被殺掉,而是能在人類飼養環境下繁衍后代。
就這樣,攻擊性較強的狼幼崽就會被淘汰,而對人類更親近的狼則獲得了生存的機會,經過很多年之后,狼就被人們馴化成了狗。
由于遠古時期人們不懂得動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也不懂得育種的方式,所以馴化野生動植物的速度非常慢。而現如今我們不僅可以采用人工干預的方式育種,還可以通過回交、雜交等方式快速育種,所以馴化野生狐貍的速度加快了許多。
總結
現如今,人們很少會馴化野生動物,而是馴化已有的動植物,使其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比如:毛色、體型、形態等差異化較大的狗狗;更加溫柔粘人的貓貓;高產、抗病蟲害的農作物等。
也就是說,雖然現如今的人們很少馴化野生動植物,但馴化動植物的腳步從未停止。
劉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