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犀鳥都是一夫一妻,成雙成對,如果其中一只犀鳥死亡,另一只犀鳥就會不吃不喝,悲傷而死,所以我們村里祖祖輩輩都不打犀鳥,犀鳥是我們景頗族的神鳥,大家都喜歡犀鳥!”這是毗鄰中緬邊境的犀鳥谷石梯村的景頗族村民向記者講述的一個美麗凄婉的故事。神奇的
“犀鳥都是一夫一妻,成雙成對,如果其中一只犀鳥死亡,另一只犀鳥就會不吃不喝,悲傷而死,所以我們村里祖祖輩輩都不打犀鳥,犀鳥是我們景頗族的神鳥,大家都喜歡犀鳥!”這是毗鄰中緬邊境的犀鳥谷石梯村的景頗族村民向記者講述的一個美麗凄婉的故事。
神奇的犀鳥在國內只棲息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太平鎮石梯村一帶的犀鳥谷中,帶著對長嘴犀鳥的向往,記者于7月中旬來到了森林茂密、一路翠鳥歡唱的犀鳥谷,這里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一條出境通道。在這里,記者聽到和感受到了當地景頗族、傈僳族群眾許多愛鳥護鳥的故事。
犀鳥谷驛站
犀鳥谷驛站(張勇攝)
在犀鳥谷深處彎彎曲曲的公路旁,洪崩河(上游為大盈江)畔,有一個傈僳族民居風格、茅草蓋頂的驛站,驛站外公路兩旁佇立著6根4米高的粗大的木樁,木樁前立著一塊巨大的“中國犀鳥谷”的木牌,木樁頂端各蹲著一個碩大的犀鳥雕塑,又長又寬的金黃色的嘴巴。
“犀鳥的嘴巴本來就很長,身體有鵝那么大,這些塑像是雙角犀鳥、冠斑犀鳥和花冠犀鳥的形象,這3種犀鳥在我們這里很常見。”負責經營驛站的石梯村小組副組長蔡伍對記者說。他是傈僳族,也是犀鳥谷鄉村旅游合作社的副理事長。這個去年新建的驛站專門為來自全國各地的觀鳥游客和攝影愛好者提供餐飲服務。
蔡伍告訴記者,犀鳥谷不僅有上百只犀鳥,還有紅腿小隼、孔雀雉、啄木鳥等30多珍奇鳥類。20多年前村民們經??撤ド郑_荒種地,有些村民也會打鳥。近10年來,政府加強了對森林和動植物保護,并經常派人來村里宣傳愛鳥護鳥,村里就沒有人砍樹和打鳥了。近幾年犀鳥和其他珍貴鳥類多了,每年冬春都有許多省內外的游客和攝影愛好者來這里看鳥、拍鳥,需要村民們給他們提供向導、送飯等服務,給村民們帶來了服務性收入。
從前年底開始,蔡伍等部分村民就開始籌資建“鳥塘”、當“鳥導”?!傍B塘”就是專門給攝影愛好者拍鳥的窩棚,“鳥導”就是給游客當觀鳥導游。去冬今春蔡伍僅靠“鳥塘”、“鳥導”就收入2萬多元?,F在石梯村有36戶建“鳥塘”、當“鳥導”,收入少則幾千元,多則幾萬元,村里的16戶建檔立卡戶都脫了貧。今年村里又成立了犀鳥谷鄉村旅游合作社,對村民們的旅游服務統一管理和規范。
“現在大家從心底就愛鳥護鳥和保護樹木,因為樹多鳥才會多,鳥多了游客才會來,村民們也才會有收入。”也在驛站服務的60多歲的傈僳族老人蔡拾說,他給記者算了一筆簡單明白的生態經濟賬。
景頗族“鳥導”的“鳥塘”
從犀鳥谷洪崩河邊爬上數百米高的山梁,便看到了景頗族、傈僳族雜居的美麗的石梯村,一排排嶄新的桿欄式木板青瓦房,每棟房屋的外墻上,都有一個景頗刀和長矛交叉的圓形雕刻標志,這是景頗族的傳統標志。在屋檐兩側,都矗立著一個犀鳥的形象。山梁一側的山腳便是中緬邊境。
徐小龍和他的“鳥塘”(張勇攝)
“到鳥臺上面可以看灰燕?!本邦H族小伙徐小龍帶著記者登上村旁一個一米多高的竹臺,又遞給記者一個比較專業的望遠鏡。用望遠鏡可看到前方一顆大樹上,一只灰燕子安靜地蹲在樹枝上?!八诜跣⊙嘧幽?!” 徐小龍說。這竹臺是他搭建給游客觀鳥用的,他還建了兩個“鳥塘”,在家里開了可以食宿的農家樂。
村民們一年中多數日子都能看到犀鳥,尤其端午節前后犀鳥最多。因逢雨季,村旁不容易看到犀鳥。徐小龍便帶記者去看他的 “鳥塘”。下了一個山坡,沿著泥濘的小路走進了茂密的熱帶雨林中,來到一片被高大的榕樹和芭蕉樹包圍的荒草地邊,這里有一個用木板搭建的窩棚,窩棚被綠色帆布和樹枝包裹偽裝,面對空地的一面墻上有七八個小洞。這些洞就是攝影愛好者拍鳥的機位,每個機位每天收費60元。這就是徐小龍的“鳥塘”。他在荒草地上邊用景頗刀砍荒草邊告訴記者:“不是雨季的時候很多鳥飛來這里休息,多的時候有20多種鳥,也有犀鳥,我經常來撒些糧食給鳥吃?!?/p>
犀鳥出沒的熱帶雨林(張勇攝)
從密林中鉆出來時,記者的腿上趴著4條螞蟥,而走在后面的太平鎮黨委副書記楊宏飛身上則趴著11條螞蟥,兩人嚇了一大跳,脫光了上身四處找螞蟥。。徐小龍很習慣每天在這危險的密林中經營“鳥塘”,因為“鳥塘”和農家樂給他帶來了一年5萬多元的收入,他說他很感謝森林感謝這些珍奇的鳥兒。
楊宏飛告訴記者,2015年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幫助石梯村民小組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和邊境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家家戶戶搬進了新房。同時引導村民開展觀鳥旅游,去冬今春來觀鳥的游客達2000多人次,全村觀鳥收入達20多萬元。美麗的邊關景頗村寨走上了一條生態脫貧綠色發展之路。
圖文來源:光明日報記者張勇
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