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作者:擼車師兄本期問題:普通人如何分辨機油真假?一、觀察外觀包裝。我特地斥巨資79塊錢,從網上個人店鋪購買了一壺某孚4升裝SP級別5W-30的機油,折合每升單價為19.75元,這個價格相信不用我說,大家應該都知道這是假的,我之前在某孚官網購
作者:擼車師兄
本期問題:普通人如何分辨機油真假?
一、觀察外觀包裝。
我特地斥巨資79塊錢,從網上個人店鋪購買了一壺某孚4升裝SP級別5W-30的機油,折合每升單價為19.75元,這個價格相信不用我說,大家應該都知道這是假的,我之前在某孚官網購買了同款正品機油價格是75塊錢1升,正好來對比一下它倆。
如上圖,2壺機油的外觀乍一看好像沒區別,但從細節上看,我在官網購買的這一壺機油的印刷,看起來明顯更加清晰飽滿。而網購個人店鋪的這一壺79塊的機油,印刷感覺很毛糙,明顯有一些顆粒度,并且色彩對比度要相對高很多,給人的感覺就很劣質。
二、掃描瓶身防偽碼。
如上圖,我先用手機掃描了我在官方渠道購買的機油瓶身防偽碼,彈出的頁面上顯示了產品的全名稱、標號、容積和一個防偽標識,然后將瓶身上的防偽碼和掃描出來的防偽碼放在一起,對比2個碼的數字和防偽點分布情況,很顯然看起來是完全一樣的。
接著再點擊頁面上的產品追溯,就可以看到這款產品是在什么地方出倉在什么地方入倉以及出庫的時間,并且上面還有一個防偽標識的序號,這個序號和瓶身防偽碼下方的序號也能完全對上。
然后還能看到它的產品批號,和瓶身上打印的產品批號也是完全對得上的,包括查詢到的生產日期,和瓶身上的也是完全對應的。都是2021年12月16日生產的。
然后我又用手機掃了花79塊錢買的這壺機油的防偽碼,跳轉出來的頁面和前面是一樣的,也是有一個防偽碼,但是對比后就發現問題了數字和防偽點有明顯的不同,所以防偽碼算是沒對上。
但奇怪的是防偽識別序號是能對得上的!包括這個查詢時間和查詢次數也是和我查詢的時間和次數對上的。而且點開產品溯源,生產日期和生產批號都是能和瓶身上對上。
所以從防偽碼上查詢的話,正機油和假機油的防偽碼序號、生產日期、生產批號都是能完全對上的,唯一區別就是假機油的防偽點對不上。
三、聞機油味道。
我在官網買的這壺機油在之前的節目中我就已經開封過了,所以我先聞了聞官網買的機油,我聞出這壺機油很明顯有一股橙子的酸香味兒。
這個我覺得就是一瓶正品機油應該有的味道,而且很多其它的機油也有這種淡淡的酸香味兒。
但當我準備聞另外一壺便宜機油的時候,我遇到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就是這個機油壺的瓶蓋兒非常難打開,我最后是戴上橡膠手套才把它擰開。
打開后壺口的封口設計和其它某孚機油一樣的,撕開封口紙后,我聞了一下,但這壺機油聞起來有一種燒過之后的臭味。
這種味道就和發動機里滲漏的機油滴到了排氣管上的味道一樣,所以這瓶便宜的機油絕對多少有點問題。
而且我還發現,最大的區別還是在封口的位置,上圖中就是2瓶機油封口的對比,相信不用我多說,大家肉眼都能夠看出來封口的區別。
所以僅從這壺便宜機油的外觀和氣味,基本就能判定這壺機油就是假機油了。
四、冷凍機油。
家用車用的稍微好一點的機油,基本上會用三類基礎油加上四類基礎油為主,它們有個特性就是在-18攝氏度左右時能保持清澈,不變渾濁。
而假機油因為制造成本和工藝的問題,可能連三類基礎油的水平都達不到,所以基本上在負十度以下就會變得非常的渾濁。
正好咱們普通家用的冰箱冷凍室一般可以達到-18攝氏度左右,所以大家在買到機油之后先別著急著用,可以把機油先倒一點點出來,然后放在冰箱里冷凍一整晚,第二天拿出來看是否變渾濁。
如上圖,我把2壺機油分別倒在2支試管里,然后放在冰箱中冷凍了一晚,在官方渠道購買的這壺機油依舊清澈透亮,而花79塊錢買的四升某孚SP級別5W-30機油,已經變得非常渾濁。
當然,這個測試只是幫助我們輔助判斷,并不是完全準確。因為如果你買的機油就是以三類基礎油為主,那么在-18攝氏度的冰箱里面也會被凍得很渾濁,因為三類基礎油的濁點大概也就零下十二度左右。
所以如果可以,最好把冰箱調整為負十度再來做這個冷凍測試,能幫助我們鑒別假機油更準確一些。
五、攪拌機油。
因為機油在發動機里是會被不停的壓縮,噴射,攪拌的,所以一定會產生大量的氣泡和泡沫,這些氣泡和泡沫就會降低發動機的機油壓力,從而影響發動機的整體潤滑效果。
最要命的是,這些氣泡一旦在發動機的高壓下破裂,就會對凸輪軸,曲軸這些金屬之間需要反復摩擦的關鍵部位產生沖擊,造成金屬表面的穴蝕,很多發動機的曲軸瓦片上的磨損就是這樣產生的。
所以機油里就會添加一些增加油液表面張力的消泡劑,例如甲基硅油的非硅消泡劑,來減少機油里面的小氣泡和泡沫的消散時間。
但是假機油的里有沒有消泡劑就是個迷了,因為有些假機油就是用過的機油回收的,里面的消泡劑成分早已經衰減或者失效了,所以就可以通過攪拌機油的方式來輔助判斷機油的真假。
為此我還特地買了個打蛋器,然后來攪拌我買的這兩個同款機油,而且每個都攪拌30秒。
攪拌完成后我就一眼看出明顯的不同,我在官方渠道購買的機油明顯泡沫要少一些,而便宜貨這邊泡沫明顯要多一些。過了三分鐘的時候我觀察了兩款機油的泡沫情況,說實話看起來竟然差不多。
但是區別就在十分鐘之后開始顯現,官方渠道購買的機油十分鐘后基本上表面的氣泡和泡沫就已經消散完了,只有在機油的里面還有一些非常細小的氣泡。而便宜貨這邊過去十分鐘后,表面的泡沫和氣泡并沒有完全消散,依然非常的明顯,內部同樣也有非常多的小氣泡。
在15分鐘之后,兩個對比就更加的明顯了,官方渠道這邊已經徹底沒有氣泡,而便宜貨依然還是有很多小氣泡。
所以這個實驗大家在家也能做,很多假機油被攪拌出來的氣泡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夠完全消散,是非常離譜的。所以綜合以上幾點,就能夠判斷出我花79塊錢買的這壺機油就是一壺假機油。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那么請把它轉發給你的朋友并且幫我點個贊。如果你想要獲得更多自己動手保養汽車姿勢關注《擼車師兄》,每周三、周五更新,我們下期再見,拜拜。
丁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