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終于有手機廠商開始給新上市的手機,在包裝內附贈雙口充電器了。其實更早做這件事的,是拯救者。2020年上市的拯救者Pro電競手機,就隨機附贈了一個雙C口充電器,最高功率90W。不過聯想做出給消費者免費送雙口充電器的理由,并不是為了幫多設備用戶
終于有手機廠商開始給新上市的手機,在包裝內附贈雙口充電器了。
其實更早做這件事的,是拯救者。
2020 年上市的拯救者 Pro 電競手機,就隨機附贈了一個雙 C 口充電器,最高功率 90W。
不過聯想做出給消費者免費送雙口充電器的理由,并不是為了幫多設備用戶剩下另購充電器的錢,而是那款拯救者 Pro 手機機身設有兩個 USB Type-C 接口,兩個接口同時接上的話,就能實現最高 90W 的雙電芯快充功率,所謂的「疊加快充」。
隨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廠商們都默契地把雙口充電器這種形態給忘記了,隨機配備的都只有單口充電器,直到 vivo 開始做出改變。
手機大廠擁抱雙口充電器
最近發布的 vivo X Fold 手機,隨機附贈了一個雙口 GaN 充電器,且規格頗高:采用氮化鎵半導體技術、體積小巧、單口最高 80W、支持 65W PD 快充,vivo 算是開了個好頭。
手機廠商隨包裝送雙口充電器這件事的好處無需我多言:既能減少消費者對配件另外購買的需求,而且一充多口,不浪費,還能增加用戶粘性,增加同品牌二次消費機會。
前段時間還傳出蘋果將推出一款雙 C 口充電器的消息,從諜照中可以看出,這個充電器體積不大,四四方正,充電接頭可以被折疊收納,不過蘋果早在 2020 年就開始取消在手機包裝內附贈充電頭,所以即便這款產品最終量產,也不會隨機附贈。
當時蘋果的副總裁 Kaiann Drance 在采訪中解釋道,
人們在家里已經有耳機和充電頭,甚至還不止一個,因此從環境目標考慮,取消附贈耳機和充電頭是正確的決策。
前半句話不假,隨著消費者擁有的電子產品越來越多,充電設備隨之增多,許多人所用的充電器都不止一個,蘋果出于這一原因,選擇不再免費送充電器;而 vivo、三星為首的廠商則轉而附贈雙口充電器,至少對于家里只有兩部需要充電的設備的人而言,就不再需要另外購買充電頭了。
蘋果宣布取消附機送充電頭的政策之后,就有不少第三方配件商跟進推出更適合 iPhone 用戶的充電設備,以此帶火了不少品牌。比如我們熟悉的 3C 品牌 Anker,在 iPhone 12 推出的那年年底,Anker 的 20W 充電器在美國亞馬遜單品銷量僅次于蘋果官方,排名第二。
那一年,充電品類產品營收占 Anker 全年營收的 44%。
換句話說,若手機廠商們都選擇隨機附贈雙口充電頭,或多或少會對第三方配件商的銷量造成影響,但類似的普及行為,發展速度不會太快,可能要花一兩年的時間,才能讓大部分廠商接受這種更為環保的行為。
圍繞充電這事,國產品牌做過很多創新:有線/無線快充、反向無線充電等等。
這些功能的出現,有些出于用戶需求,有些出于產品經理腦洞,但總得有人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才能推動技術的前進,或者是行業規則的改變。而當下個別品牌帶頭推行雙口充電器,又是一項消費者喜聞樂見的創新。
細想一番,國產消費電子品牌的「內卷」力度之大,范圍之廣,其實從根源上極大加速了產業創新。
我依稀記得從 2019 年開始,一加 7 Pro、OPPO Reno Ace 等旗艦手機率先搭載 90Hz 高刷新率屏幕,次年高刷新率屏幕就成了中高端機型的標配功能,對大多數人而言,高刷比 4K 分辨率更有用,人們對此功能的呼聲頗高,促成產業上下游達成一致想法,在隨后的兩年時間里,高刷屏很快得到普及。
手機廠商在內卷中不斷推陳出新,反倒是筆電廠商,在充電這件事上一直堅持自我,甚至可以說是「食古不化」。
未來,電腦大廠也會開始「內卷」
隨著主板集成度越來越高,近年來輕薄化成了大部分筆記本電腦廠商所追求的目標,就連游戲本都開始推崇輕量化。
在輕量化運動推動下,世界最輕最薄的記錄被不斷刷新,不過廠商們顧著讓電腦變輕,卻忘了把電源適配器一并改造。
目前不少主流游戲本,依舊用著「傻大粗」的分體式適配器,線纜加上變壓器的重量起碼一斤多重,跟筆記本一同放進包里,讓人很難接受他們所說的所謂「輕量化」。
另外各家采用的充電接口樣式如此「豐富」,也稱不上什么美事。我若在出門前忘記把電源適配器一同帶上,那么這一天的工作就算是沒法干了。因為不出四個小時,我的游戲本就會因低電量而關機,但我卻又沒辦法拿起周圍隨便一條充電線進行充電。
不過,好在最近也有不少廠商開始給新品用上 USB PD 充電了,譬如 ROG 幻 15、拯救者 R9000X 等產品,他們都用上了最高 100W 的 PD 充電接口,讓我們看到了在不久的將來,擺脫磚頭般老式適配器的機會。
去年,USB-IF 標準化協會宣布新的 PD 3.1 協議理論最高將支持 240W 的充電功率,意味著未來一些入門級游戲本(功耗相對較低,供電性能要求不高),將可以單靠 PD 充電器實現滿血功耗的供電性能,雖然充電頭可能還是會很大,然而至少接口類型得到了統一,應急補電有了新的可能。
在蘋果的帶動下,我看到了這一趨勢有了一些加速的苗頭。眾所周知,在新的 MacBook Pro 14/16 英寸版本中,蘋果帶回了 MagSafe 接口,其中 16 英寸版本可以用上最高 140W 功率的氮化鎵充電器(C to MagSafe 3),嘗到了 PD 3.1 協議頭啖湯的好。
這款充電頭依舊「蘋果味」十足,體積稱不上小,但也在能接受的范圍之內。而且最高能以 28V/5A 的規格穩定輸出,攜帶方便,充電極快,官方稱 30 分鐘就能給 MacBook 充入 50% 的電量。
即便插入雷靂 4 接口,也能以最高 96W 功率速度進行補電,一位不久前剛購入 MacBook Pro 的朋友對蘋果新的充電策略贊不絕口,如今他忘記帶充電器后都能隨時找到補電設備,過去常常遇到的電量焦慮,如今不再找上門。
值得一提的是,USB-IF 董事會成員包括蘋果、惠普、英特爾、微軟、德州儀器、瑞薩電子和意法半導體,意味著以上提到的 PD 3.1 功能不是蘋果的專利,我更希望其他廠商都能盡快上馬這項功能,尤其是游戲本們。
讓手機廠商標配多口 GaN 充電器,讓電腦廠商統一接口,以前是多方利益問題,而現在來看究其本質都是成本問題,在全球產能緊張當下,我們再給品牌們一些時間吧,在協會和市場的共同推動下,曙光就在不遠處。
何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