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三農高熱選題創作#蔬菜,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管生活在城市還是農村,家庭中的“一把手”,都會經常和蔬菜銷售人員打交道,領略他(她)們的經營之道,特別是“囗才”。但從事蔬菜行業,表面上輕松自如,實際上特別勞累人,最起碼要起五更、睡半夜,要
#三農高熱選題創作#
蔬菜,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管生活在城市還是農村,家庭中的“一把手”,都會經常和蔬菜銷售人員打交道,領略他(她)們的經營之道,特別是“囗才”。但從事蔬菜行業,表面上輕松自如,實際上特別勞累人,最起碼要起五更、睡半夜,要有心機,特別“上貨”不能看走了眼,并且要根據前一天的銷售情況把握今天的購貨量。既然銷售蔬菜不容易,肯定和利益有關,那么,賣1000元的蔬菜,能賺多少錢?
蔬菜價格,起落較大。反季節蔬菜,要比時令蔬菜價格高的多。例如甘藍菜,在春節前,出棚價在2元/斤以上,而僅過了3個月以后的4月份,出棚價降到了2角錢/斤左右。作為銷售商來說,在價格高和低時,“看”的利潤就不一樣,并不是固定每斤賺多少錢,但也有一定比例,更確切地說要有“起步價”。
【一】反季節蔬菜,價格高,但銷售少。由于特殊的種植環境,管理費用的提高,所以源頭價就高。再經過中間商加價,銷售價格就要高得多。那么,銷售商賣蔬菜時,會加價多少呢?一般情況下,加價和中間商的收購價相差無幾。例如,春節前后的有機菜花,中間商去大棚種植戶收購時的價格是3.50元/斤;中間商由于整買整賣,銷售數量大,加價在0.50元/斤以上(“貨”快時加至1元/斤左右);銷售商的零售價就會定在7~8元左右,也就是說零售商賺的最低價格也會和種植戶持平。如果賣出1000元的有機菜花,蔬菜銷售戶就會賺近470元。當然,這僅是按數字算,真正賺多少,后面再詳解。
【二】作為蔬菜銷售戶,時令蔬菜的優點是銷量大,但利潤低,有的蔬菜僅賣1元/斤(如圖①),既使無本經營,賣出1斤也就賺一塊錢。但這是我們購買者的想法:買賣爭分文,銷售商既和中間商爭分文,也和客戶爭分文,因為每爭一分,就是利潤。雖然時令蔬菜價格低,但銷售商的利潤,最低要賺一半,這就有了標題中的那句話:“青菜販子,賺一半子”。例如進入4月份后,大棚、弓棚內的甘藍菜,出棚價在0.15~0.20元/斤,中間商每斤賺0.20元,而銷售商的零售價在1元以上,有時賣至1.50元,可以說是高利潤。這期間,賣1000元的蔬菜,按這樣推算,可掙600元以上。但實際操作起來,還真賺不了這么多,具體原因下面解釋。
前面說過,反季節蔬菜,每賣1000元,就能掙470元,而時令蔬菜能掙600元以上。但切忌,這都是根據固定數量和固定價格,“照這樣計算”得出的數字。但真正掙的,要比這些數字少得多。
首先說數量:從中間商那里購進100斤蔬菜,賣出的份數越多,掉稱越多。既便你是用電子稱,準確度高,但蔬菜的別稱是“水菜”,在零售中肯定有“風耗”,再加上買菜時,只能多點不能少點,買1斤給1.1斤行,但給0.9斤不行,所以這100斤蔬菜,如果賣50份的話,要賒去5斤左右;如果賣的份數超過70~80份,10%的利潤就沒有了。
再說價格:賣蔬菜,時間性很強。例如前面提到的有機菜花,進價4元,賣7元以上,這是早市價格;但過了中午后,價格會直線下降,有時保本就賣,有時賠本也賣,甚至有時會扔掉。例如在集市上,4角錢購入的甘藍菜,一開集賣1.50元/斤,10點多以后賣1.00元/斤,11點多賣1元錢1斤半,12點多賣1元2斤,超過1點賣1塊錢2個,最后按“堆”賣。所以平均下來,賣1000元的蔬菜,正常情況下掙300多元。
做生意不同于打工:工資固定,干一天說一天。銷售蔬菜也一樣,既要有人脈,有固定的客源,銷路好;同時關鍵要會“上貨”,如果看“走了眼”,準賠無疑。這其中,需要把握市場的風向:近段時間哪種菜緊缺,最起碼銷量好。因為市場行情不斷的變化,所以需隨時掌握。例如昨天芫荽價格高,銷售好,利潤大,今天你“猛”上貨,結果一個市場上的銷售商都上貨過“猛”,高價進,低價出,否則“爛”在手里。但今天你進的貨獨一份,“缺者為貴”,今天你的腰包肯定鼓起來。在這種情況下,賣出1000塊錢的蔬菜,掙多掙少可想而知。
總之,蔬菜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須品,銷售商為我們提供了較大便利。既然有付出,肯定就需要有收益。作為蔬菜銷售商,進貨時在半夜,賣菜時苦口婆心,賣出1000元的蔬菜,能掙300多元也不容易。當然,我們這里說的是賣1000元的蔬菜,而在集市上賣菜的,能賣到1000元的,微乎其微。
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