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去年初提的美版2021款10代雅閣混動,短短一年半已經開了5萬公里,這車優缺點都很明顯,但放在同級別同價位仍然是一款很好的車,我開著很舒服。車型和價格我提的配置型號是美版2021款混動EX,全系次低配,對應國內的銳領版,含稅落地將近3.1萬
去年初提的美版2021款10代雅閣混動,短短一年半已經開了5萬公里,這車優缺點都很明顯,但放在同級別同價位仍然是一款很好的車,我開著很舒服。
車型和價格
我提的配置型號是美版2021款混動EX,全系次低配,對應國內的銳領版,含稅落地將近3.1萬美元(比國內銳領便宜10%左右)。我覺得這個配置特別適合我,標配了8氣囊、全LED大燈、全套L2級駕駛輔助、盲區監測、倒車影像、無鑰匙進入、普通天窗、座椅/后視鏡加熱、主駕駛12向電動調節、CarPlay、8寸觸控屏、倒車影像,我需要的基本都有了(除了座椅通風),我不需要的也基本沒有,剛好滿足需求又不浪費錢。
優點:
1.除非電量不足,否則沒有怠速,停車聽歌開空調時歲月靜好,冬暖夏涼,既不用擔心電瓶虧電也不用焦慮油耗和積碳問題。
2.除了高速巡航之外全是電機直接驅動,發動機只負責發電,所以它的啟停不會造成任何傳動沖擊,擁有電動車的全部優點,平順性和動力線性無敵,比雙電機行星排結構的豐田混動還更勝一籌。
3.省油(廢話)。大油門隨便踩,夏天空調隨便開,照省不誤。目前總平均油耗4.78,最高5.88,最低4.35。油箱雖只有40多升,但加滿依然能跑800-1000公里,不需要充電,既有電動車的順滑安靜,又和燃油車一樣便利。
4.主動剎車對于緊急情況的判斷及時且準確,偶爾比我反應還快(也說明我的反應和判斷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5.給老婆練停車、夏天原地開空調每小時0.4升油,也就是同動力燃油車的1/4,一點兒不心疼。
6.動能回收力度與剎車踏板聯動(CRBS),并且把電制動和機械制動協調得非常平順,不管任何程度的剎車,都感覺不到兩股制動力的切換。這才是本田混動在駕駛體驗方面相比豐田混動的最大優勢。
7.空間很大,和邁騰/帕薩特比各有千秋(德系門板儲物更好、中控儲物差,后排空間更大),和凱美瑞比則是全方位小勝。唯獨后排頭部空間不適合180cm以上的大個子,不過我們全家都不高,問題不大。
8.發動機要么不工作,要么就在最健康的工況工作,理論上比純燃油車的發動機壽命長。
9.電池雖然充放電頻繁,但始終處于淺充淺放(可用部分只有總電量的40%,日常還只用到40%中的40%),其實比純電動車的電池工況健康得多,基本不用擔心壽命問題。
10.保養周期比中國版長,每1.6萬公里或一年換一次機油,我跑了5萬公里,前不久剛換完第三次,比國內5000公里一換強太多了。
11.美版雅閣的白車身用料比較扎實,各個部位的鋼材強度幾乎都比國產版雅閣高了一個級別。A柱、B柱、車尾縱梁、前門側邊梁、車頂橫梁都用了熱成型鋼。
缺點:
1.低溫停車開暖風時,發動機會自動啟動,但經常只是單純為了暖機,不到萬不得已(電量低于標定值)不給電池充電,屬于白費油工況。
2.急加速掉電飛快,地板油平均4秒掉一格電(滿電10格,可用8格),低于5格電功率就會下降。剩2格電后再踩就只有發動機出力了,動力打8折,耐力沒有凱美瑞混動持久。后者地板油起步一直踩到190km/h電子限速也才掉1/4電量。
3.高速巡航時電量保持在低位(2-4格),導致高速急加速時電池功率不足以配合發動機達到系統最大功率。
4.在純電驅動下突然大油門急加速,發動機從啟動到轉速拉高需要時間,因此有動力延遲,不像發動機運轉時那樣隨叫隨到。
綜合3+4,強烈建議高速超車前掃一眼儀表盤,如果正好低電量+純電,一定要給足提前量,因為動力很可能低于你的預期。
5.低溫對油耗的負面影響非常大大,冬天油耗比其他季節平均高20%-25%,冬天很難跑進5個油,比豐田混動更怕冷。
6.2019年6月之前生產的混動車型存在變速箱工藝缺陷,隨著公里數的增長有可能導致變速箱報故障,無法繼續使用發動機直驅模式。具體情況看我之前的內容。
變速箱故障不召回而偷偷延保 雅閣混動現在能買了嗎?車主這樣說
4萬公里后易中招?提前賣車保平安?車主淺談雅閣混動變速箱故障
7.或許是由于后輪負外傾角(車輪內八)明顯大于前輪,后輪吃胎偏磨現象明顯,長期下去會讓輪胎提前退休,建議每年或每20000公里做一次輪胎換位,使前后輪磨耗盡可能保持一致。
8.作為2021年的B級轎車,居然不能提示玻璃水液位低,這小功能連我2012年的7代凱美瑞都有,不知道本田怎么想的。
9.新增的無線充電不好用。我用的水果12明明是跟它同年出的,卻要很刁鉆的角度才能充上電。有鼓搗它的工夫還不如直接插有線。
10.底盤太低了,接近角小得可憐。上個美式driveway的小斜坡都能蹭到前懸,地庫上坡能慢就慢,馬路牙子輕易別上。
11.全系發動機蓋用手動撐桿(國內全系氣動撐桿),后排內飾更是奔著寒酸至上的思路設計的,門板上沿全系硬塑料(國內為軟塑料),就連該有裝飾條的部位都只有裸露的黑塑料,充其量也就是國內A0級車的待遇。
12.中低配減配了車門燈,后方的人或車在夜晚難以注意到你是否開了門。
13.雖有可變轉向比減少了方向盤圈數,但低速轉向力度偏沉,揉庫仍然不夠輕松。
14.美版混動無恥減配了備胎,給了一套實用性不到備胎10%的補胎套裝糊弄事。而國產版是有備胎的。
15.我買的是10.5代新款,但美國版沒有像國內一樣改掉備受詬病的尾燈,車尾顏值沒有提升。
很多車主買了車就成了這車的代言人,我就偏偏喜歡多提缺點。畢竟優點自會有廠家、銷售和充值車評人上趕著給你介紹,了解這些不愁門路。但缺點他們肯定不會輕易告訴你,只有車主知道。而且很多缺點光憑一兩次試駕是看不出來的,只有長期用車才能體會到。而且車主說出的缺點更加真實、更易服眾,和職業車黑的話術有明顯區別。
當然,說了這么多缺點也不妨礙我對這車的喜愛和認可,回頭看仍然覺得自己沒買錯。至于適不適合你,不妨把我說的優缺點和自己的需求結合起來判斷。
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