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據史料記載,徽派建筑最早興起于東晉,在安徽的黃山、江西的婺源形成了叫"水挺"的建筑風格。北宋時期,在安徽績溪縣開始形成"水溪人家"的建筑風格,徽派建筑基本成型。
南宋時期,受到北方建筑的影響,出現以"小、靈、巧"為主要特點的近似古揚州的建筑風格,同時主建筑更加高大醒目。
明代出現了"疊拱""衛拱"的建筑風格,將各建筑物聯通起來,形成前后貫通且封閉式的系統。清代注重庭院內與庭院外的山水的結合,以"活水"和奇花異石來裝點園林與建筑,造型更加精巧和精致。
我們現在看到的徽派建筑,多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中國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
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筑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筑界所重視和嘆服。
馬頭墻
提起徽派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馬頭墻。馬頭墻有"封火墻"之稱,主要是用于阻隔火源。所謂"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
因為徽州的地理環境,耕地本就不多,所以人們居住的都十分密集,又是木質結構,一旦著火,如果沒有及時撲滅,整個村子就可能毀于一旦。
馬頭墻有一階、二階、三階、四階之分,又稱為一疊式、兩疊式、三疊式、四疊式,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廳,磚墻墻面以白灰粉刷,墻頭覆以青瓦兩坡墻檐,白墻青瓦,明朗而雅素。
疊落有致的馬頭墻遠觀如山岳,使得整個村子與遠處的山脈相映成輝,更體現山水相依的徽派建筑風格與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三雕
三雕指的是"木雕""石雕"以及"磚雕"。在徽派建筑的梁架上都會雕上華美的木雕。"門罩迷藻悅,照壁變雕墻"便是徽州三雕的實際體現。三雕裝飾的重點是門樓,門罩,窗臺,窗罩,梁柱,額枋等。
三雕以刀代筆,對技術的要求非常高,折射出的是工匠們精湛的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徽商雄厚的經濟實力,支撐了當地這一精致奢侈行業的繁榮。明清時徽州百工競技,因此使得徽雕藝術達到輝煌的境地。
牌坊
牌坊是徽州建筑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徽州文化重要一環。牌坊的歷史很長遠,春秋戰國時便開始作為村落中的門來使用,稱為"衡門"。
隨著時代的演變,又變作標志性建筑使用,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明清時,徽州人文薈萃,居高官者甚多,加之徽商財力雄厚,樹立牌坊日益鼎盛。
牌坊以石制為主,仿木結構,一般分為兩類,一種是作為橋梁、墓道、祠堂、里坊、衙署門前的標志性建筑,另一種則是旌表坊。
用來褒揚功績,彰表忠烈人物的。徽州的牌樓有四種等級,依次為御賜、恩榮、圣旨、敕建,從內容看牌坊又分為忠、孝、節、義坊。
祠堂
祠堂在徽州當地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祠堂起源于宗廟,是家族祭祖開會的地方。從祠堂的規模就可以看出一個家族的盛衰情況。
受"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商"的文化熏陶,徽商待到成為富商大賈之后,衣錦還鄉,榮歸故里,建立祠堂,樹碑立傳,光宗耀祖。
祠堂一般有兩類,一種是宗祠,一種是支祠,一村一般只有一座宗祠。
建筑是沉默的歷史,也是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縮影。所以從徽州的建筑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儒道文化,看到徽商的進取、簡約、精致、大氣。
現代的建筑也多受徽派建筑的影響,開始從鋼筋水泥、光怪陸離中回歸田園,回歸自然,這是設計和藝術的回歸,也是心靈的回歸!
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