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燕窩,是雨燕科動物金絲燕及多種同屬燕類用唾液與絨羽等混合凝結后所構筑的巣窩。
燕窩,據《嶺南雜記》載,最早在日本,是被當做一種蔬菜供當地的僧人食用的。
燕窩傳入中國有著千年左右的歷史,據考證,燕窩在唐代就從北婆羅洲(今馬拉西亞沙巴州)傳入中國,并首在元代賈銘所著的《飲食須知》中記載:“燕窩,味甘,性平,黃黑霉爛者有毒,勿食。”
可以看出燕窩在元代作為藥用已初具雛形,到了明朝燕窩的功效逐漸被發現。在清朝,燕窩被廣泛運用于疾病的治療。
到了清末,燕窩被宮廷王相將侯所看重,除了筵席食用外,大多作為日常補品服用,從而使燕窩身價倍增,所以有“官燕”之稱。
燕窩的產地國內主要有三個,一個是廣東肇慶市懷集縣燕巖,有”中國燕都“之美稱,在懷集縣西南部的橋頭鎮有170多個巖洞,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金絲雀聚集居住。
第二個產地,是云南紅河州建水縣燕子洞,有兩個燕子洞,巢居著近百萬只雨燕。第三個產地,即海南大洲島,也就是燕窩島,但是從2003年開始禁采,至今未開放。
但是我國的燕窩不但產量極低,且質量也不好,達不到食用的標準,所以千百年來燕窩基本靠進口。
國外燕窩產地,多產于東南亞國家,包括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和新加坡等地,且各地所產的燕窩質量和口感都不相同,比較來說,泰國燕窩窩身較厚,產量少;馬來西亞的毛燕居多,多加工成燕餅。
印尼的燕窩雜質較少,所以口感比較爽滑。而且印尼屬于千島之國,所以存在著外島燕窩、內島燕窩的區別,內島上工業發達,污染重,所以內島的燕窩在業內成為“受污染的燕窩”,也稱“黑燕”。
好,上面提到了晚清時期的“官燕”和“毛燕”,其實還有白燕和久負盛名的血燕,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燕窩,一般在2月、4月、8月中采集。因為金絲燕要在每年的4月間產卵,而產卵前需要構筑新的巣窩,而且這個期間金絲燕的候內粘液腺十分發達,所構燕窩純為粘液凝固而成,色白潔凈,統稱為“白燕”。
如果這個時候,白燕被采集走,金絲燕只好立即進行第二次筑巢,但因為產卵臨近,筑巢時間緊迫,往往在粘液中混雜著絨羽,而筑的巢的巢盞也比較小,顏色比較暗,俗稱“毛燕”。
如果第二次構筑的燕窩再次被采,金絲燕只好進行第三次筑巢,這期間時間更緊,粘液腺粘液將耗盡,往往在燕窩上帶有一些血絲,俗稱“血燕”。
因為古人并沒有總結出血燕的形成過程。所以長期以來流傳著燕子嘔心瀝血筑巢為后代,口涎血絲,從而筑成最為名貴的血燕,況且,國人心目中血之食品皆為大補。
但是,據主產燕窩的泰國普吉島當地采集燕窩的人介紹,血燕是金絲燕在巖石洞上構筑巣窩,時間長了,燕窩逐漸腐蝕了巖石的表層,吸取了部分巖漿形成部分或全部赤褐色的血燕。
有人考證過普吉島的燕窩產地,屬印度洋氣候,一年兩季、夏季和梅雨季,平均氣溫30度上下,土壤微酸性,呈鐵銹紅色,年代良久,部分巖石也可以同化成赤褐色。如果在赤褐色的洞中筑巢,極有可能形成赤褐色的燕窩,俗稱“血燕”。
目前,在市場上見到的血燕,一種帶有少量血絲的血燕,另一種全部血紅色的泰國血燕。
如果用形狀從下面幾個角度去鑒別:
1.外表生長自然色澤光潤。呈絲條樣波狀排列。
2.內陷兜狀呈網狀。
3,遇水則柔軟膨大,膨脹力很強。
4.久燉不容易爛,嚼之脆而滑軟,有燕窩的特有味道。
但是,帶有血絲的血燕和全部為血紅色的血燕在質量上有無不同,全球并無定論。
長期以來,燕窩似乎在全球僅有華人在食用。
即使是今天,雖然我國燕窩產量極小,但部分國人一直沿襲著服食燕窩的習慣,所以燕窩的貿易也從未中斷,國人對燕窩的消費自然穩居全球燕窩消費市場之首。
因為燕窩產地至于香港獨特的貿易區位優勢,香港自然成為歷史上乃至今天的燕窩消費和貿易集散地,國內大部分的燕窩是由香港輸入的。
香港作為自由港和全球70%的燕窩集散地,聚集了來自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地的燕窩制成品,讓東南亞和我國的貿易因燕窩而更加牢靠。
說到燕窩的生產和消費,可以追溯到16世紀的荷蘭殖民地時期,荷蘭殖民者為了開拓全球貿易市場,在東南亞就有燕窩,可見那時金絲燕巢就被采摘加工和貿易了,其結果自然是食用。
鑒于燕窩產地的局限性,鑒于華人聚居區的燕窩消費習慣,大量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燕窩大量輸入華人聚居地,有的是海外貿易,有的是朝拜貢品,從產出到消費,從殖民時期到今天的科技下的全球一體化,燕窩漂洋過海融入到華人血統中。
上面說到,燕窩是雨燕科金絲燕及其同屬燕類用唾液和絨羽凝結而成的巢窩。而金絲燕同屬燕,都是雨燕。
據統計研究,世界上雨燕科共有18屬80種雨燕,而我國就有四個屬7種。
在這么多屬80種雨燕中,唯一一種能夠產出可食用燕窩的有三種金絲燕各有不同的特征,分別是爪哇金絲燕、大金絲燕和白腹金絲燕。
爪哇金絲燕采用固化唾液的方式筑巢,從而形成白色的巢穴——燕窩。大金絲燕生產的是黑色的巢穴。白腹金絲燕生產的巢混合有苔蘚類物質。
張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