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張之洞是洋務運動后期崛起的洋務派重要代表人物,是中國近代史上舉辦近代企業最多、最持久的洋務派代表人物,有“洋務殿軍”之稱。
張之洞(1837~ 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號壺嚴,晚年自號抱冰老人,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張之洞是晚清洋務運動的重要首領之一,是近代中國重工業的創始人。
道光十七年八月三日(1837年9月2日),張之洞出生于貴州,當時其父張錨任貴州興義.知府。生于官宦之家的張之洞,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封建教育。同治二年(1863), 張之洞考中一甲第三名進士(即探花),授翰林院編修,開始步入官場。同治六年(1867) 起,他先后充任浙江副考官,湖北、四川等省學政等職,在其任地倡導興建書院,培育人才。10年的
學官生涯,使他與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
光緒十年(1884), 清政府任命張之洞為兩廣總督。中法戰爭期間,張之洞積極籌備廣西邊境的守備,并支持福建、云南等省及臺灣省的抗法斗爭,又奏請起用老將馮子材募兵赴前線抗戰。次年3月,馮子材率軍取得了鎮南關(今友誼關)大捷,扭轉了中法戰爭的被動局面。但由于清政府不敢與法國抗爭到底,仍堅持和談,使得愛國軍民浴血奮戰取得的勝利,轉眼被--紙和約斷送。
光緒十五年(1889),張之洞奏請修筑盧漢鐵路,于是被清政府任命為湖廣( 今湖南、湖北兩省)總督。此后,張之洞經營湖北近20年,大舉興辦洋務,迅速成為洋務運動后期重要首領,也使得武漢(即武昌、漢口、漢陽三鎮)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工業中心之一。洋務運動期間,清政府為了發展近代軍事工業,制槍炮,造戰艦,大量從西方國家進口鋼鐵。1867年進口鋼11萬擔(約8250噸),到1891年已增加到173萬擔(約13萬噸)。為了擺脫列強對中國鋼鐵的封鎖和控制,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后,便開始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等重型企業。光緒十六年(1890)末,張之洞在武昌設立鐵政局,任命熟悉洋務的蔡錫勇為總辦,雇用外國礦師白乃富等主持技術工作,選定在漢陽建廠。
漢陽鐵廠于1890年11 月動工興建。1893年9月,煉鐵廠、熟鐵廠、貝色麻爐鋼廠、馬丁爐鋼廠、鋼軌廠、鋼材廠等10個分廠建成,第二年6月投產,共有工人3000人,外國技師40人。張之洞又派德國技師在湖北大冶附近勘察,從而興建了中國第一一個用近代技術開采的露天鐵礦一一大冶鐵礦。 接著,張之洞又開發了江西萍鄉等煤礦。這樣,以煉鐵廠為中心,兼采鐵、采煤和煉鋼為- -體的中國近代第一個、也是遠東第一座鋼鐵聯合企業建成, 標志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開中國重工業之先河。
漢陽鐵廠的建成,固然聲勢很大,但由于專制官辦體制的腐敗無能,鐵廠從投產開始就一波三折。首先是由于湖北附近的鐵礦石含磷較多,采用貝色麻爐方法煉出的鋼太脆,容易折斷,直到改用了馬丁爐方法才解決了這一難題。再加上傳統官辦的各種弊端積重難返,漢陽鐵廠從籌建開始就財政虧損,張之洞心力交困,只得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 “招商承辦”,走上“官督商辦”道路。
此后,漢陽鐵廠又與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形成系列,一度頗有生機。光緒三十四年(1908), 盛宣懷奏準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并,改為商辦漢冶萍煤鐵廠礦股份有限公司,至辛亥革命前,約年產生鐵8萬噸、鋼近4萬噸、鋼軌2萬噸。
漢陽鐵廠的興建,為日后武漢及長江中游地區近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外,張之洞還創建了中國首家系統完備的軍工廠-- -漢陽兵工廠,“漢陽造”步槍也從此聞名中國,在中國近代軍事建設及國防中作用重大。
王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