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趙佗是開發嶺南第一人,他本是秦朝統一嶺南時的一員將領,在秦末中原戰亂之際,他并沒有揮師北上挽救秦國,而是趁亂建立了南越國,自立為王。
趙佗不去救秦國,不是因為秦始皇的密令不讓他救,而是因為他無心也無力救秦國。
趙佗,是河北正定縣走出來的英雄人物。正定縣在漢朝是常山郡真定縣,大名鼎鼎的常山趙子龍也出自正定。
戰國時此地屬趙國東垣縣,大約公元前240年趙佗出生于此。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他親身經歷了自己故國被秦國蠶食吞并的過程。
趙佗何時加入的秦國隊伍,史書沒有記載。
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五十萬大軍,兵分五路南征嶺南(百越)。
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余干之水——《淮南子》
五十萬秦軍看起來挺嚇人,其實不是那么回事。一是軍隊人數存疑,因為這一數據僅見于《淮南子》一書。二是士兵不是秦軍精銳,多來自六國降卒,戰斗力不強。
戰斗的進程證明了這一點。當時的嶺南地區還是沒有開發過的落后地區,沒有國家,只有松散的眾部落。面對這樣的對手,所向披靡的秦軍竟“伏尸流血數十萬”,“三年未能越嶺”,主將屠睢也被越人殺死。
公元前 214 年,秦始皇命任囂、趙佗率兵第二次征伐百越,兩人吸取了屠睢的教訓,團結越族各部落的頭人、酋長,安撫越人,這才平定了百越。
秦朝平定嶺南后,設立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南海郡治設在番禺(今廣州),下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個縣。任囂為南海郡尉,趙佗任龍川縣令。
公元前208年,任囂把南海郡尉傳給趙佗。
據《中國各朝人口》一書考證,秦軍南征百越后,只剩下大約10萬人。即便這10萬都留下,攤到南海郡上也沒多少兵力。
更何況當年這些秦軍多在當地結婚生子,安家落戶。即便有些人還在服兵役,他們能有幾人愿意回中原替秦朝賣命嗎?
還有一點,南方已經平定,在嶺南應該實行的和其他各郡一樣的郡縣兵制。一般來講,一個郡的常備兵也就2000人。
所以,我認為趙佗當時手上并沒多少兵力,就算他對大秦忠心耿耿,率領隊伍能及時奔赴戰場,他也無力拯救大秦。
至于《大秦帝國》中秦始皇密令趙佗不要回師救秦的說法,更是笑談。
中原但有不測風云,南海軍切勿北上靖亂,當斷然封閉揚粵新道,不使中原亂局波及南天。將軍謹記:老秦人北上,則華夏從此無南海矣!
試想:夢想著大秦千秋萬代繼承下去的始皇帝,他擔心的不是大秦的興亡而是華夏沒有嶺南嗎?
嶺南對大秦很重要嗎?
越人并沒有翻山越嶺攻擊秦國,當時大秦最危險的敵人是北方邊疆的匈奴。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六國的舊貴族、舊官吏紛紛起兵響應,秦王朝搖搖欲墜。
任囂也想在南海行動,無奈病勢轉危,臨終之際任命趙佗為南海郡尉。并提示他可利用南海依山靠海、有險可據等優勢建立一個國家。
任囂病亡后,趙佗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并借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
秦朝滅亡后,他趁亂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公元前203年,他建立了以番禺為王都,占地千里的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
趙佗公園趙佗塑像
從趙佗這些舉動來看,趙佗是無心救秦的。之所以無心救秦,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1、老上級的影響。
趙佗和任囂相知相交多年,任囂對他的影響很大。明代的鐘惺對任囂評價很高:
任囂何人,識時、識地、又識人,俊杰哉! 當其時,囂豈不為子孫計,而病以授佗?蓋英雄未了之局,與其予子孫不肖者敗之,不若予 臣吏才略者成之。
由此看來,趙佗后來的行動措施也是在完成老上級的“政治遺囑”。
2、趙佗對大秦不愚忠。
趙佗本是趙國人,他對大秦的感情肯定不如土生土長的秦國人深厚,或者還有仇恨。當其時,陳勝吳廣起義已被秦朝鎮壓,而六國的復國運動風起云涌,秦朝政權窮途末路。趙佗為什么要冒著風險去拯救一個他并不熱愛的國家呢?
3、審時度勢,自備待變
在秦失朝綱、群雄逐鹿中原之際,他審時度勢,既沒有幫助暴秦鎮壓起義,也沒有揮師北上,參與中原爭霸,而是選擇劃嶺而守,遠離秦末戰亂。
歷史證明,他的選擇是有價值的,他讓嶺南地區踏上了新的歷史進程。
南越國北至南嶺(今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帶),西至夜郎(今廣西,云南的大部),南至南海(今越南的中部和北部),東至閩越(今福建南部)。
趙佗是南越國第一代王和皇帝,在執政期間,由于他一直實行"和輯百越"的政策,提倡漢越通婚,尊重越人風俗,任用越人為官、為將,促進了漢越民族的融合。
趙佗將漢字和漢文化引入南越,《粵記》說:“廣東之文始尉佗”,教育越人“習漢字,學禮儀”,改變了越人互相攻殺的陋習,迅速推動嶺南地區文化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南越原本農業和經濟十分落后,還處在“青銅時代”。趙佗和首批南遷的中原官民把中原耕牛犁田、使用鐵制農具的技術、打井灌溉技術、紡織技術傳播到嶺南,極大的促進了嶺南農耕業的發展。
公元前195年,在漢使者陸賈勸說下,趙佗臣服漢朝,南越國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公元前137年(漢武帝建元四年)趙佗去世,享年一百余歲。
正是趙佗和南越人民的共同開發,使一向落后的嶺南地區獲得了極大發展。
趙佗,是嶺南文明的一座歷史豐碑。
后世對趙佗的評價很高,稱他是“嶺南文化始祖”、“開放嶺南第一人”,毛澤東也曾幽默地稱他是“南下干部第一人”。
今天,在石家莊市新華區趙陵鋪鎮有趙佗公園,在廣州市有“南越王博物館”,向世界展示著趙佗的貢獻和榮耀。
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