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李鴻章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只有小孩子才把世界上的人分為好人和壞人。而事實上,這個世界上的人,不能簡單地劃分成好人壞人。
包括李鴻章。
李鴻章有個外號,叫做“大清朝的裱糊匠”。對于晚清的爛攤子,李鴻章能做的,就是能維持就盡力維持。
其實中國古代的士大夫,首先要學做的,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在古代,傳統教育主要是儒家的四書五經那一套,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
但是實際上,在古代,能夠做官的,往往又不吃這一套:比如幾乎每個新王朝,都有不少前朝士大夫繼續為新朝廷效勞。
這說明,古代士大夫很現實:雖然嘴巴上把忠孝節義掛在嘴邊上,但是真正涉及自己利益的時候,往往用腳投票。
李鴻章就是這種人。
李鴻章是基于清朝道咸衰世的亂局得以起家的。并且因為確實有很強的實力以及超強的辦事實力,得到了晚清朝廷的認可。而李鴻章掌權期間,或多或少也推動了洋務運動的建設。因此單就這點來看,李鴻章也算對得起清朝的這份俸祿了。
不過,李鴻章作為經常出洋的人,他也很清楚的看清了西洋各國和清朝的差距。
當清朝的腐儒還在幻想大清朝超越英美、天下無敵的時候,李鴻章就通過眼見為實意識到:清朝再怎么中興,也壓根超越不了歐美列強。
所以,他的裱糊匠態度也就很明確了:清朝的局面能維持住就維持,如果維持不了,那么,保證自身的利益最好。
之所以說李鴻章不是忠臣,從一件小事就能看出來。
話說19世紀后期,晚清的老太后揚言對列強宣戰。李鴻章深感大清國要壽終正寢,于是策動東南互保,而且,李鴻章等東南官僚還制定計劃:如果八國聯軍推翻了清朝在北方的統治,那么,東南各省就推舉李鴻章為大總統,建立新的“基本盤”。
當然因為晚清朝廷得以熬過這次危機,所以,李大總統的大總統寶座也就沒當上。不過從李鴻章的行為來看,怎么看都不像所謂的忠臣。
當然李鴻章訪問歐洲的時候,也曾對歐洲的政客表示過自己的無奈:自己得和瓜娃子(光緒帝)以及婦道人家(太后)打交道,自己的很多事兒,只能感到無奈。
其實這話,骨子里也能看出,李鴻章對西太后母子也是沒瞧得起。
當然,李鴻章也是一個長袖善舞之人。甲午之后,日本、沙俄和英國,圍繞關東州等地出現爭奪。
沙俄打算租借這一地區。而這無疑危害到了日本的擴張意圖。因此,英日和沙俄開始沖突。而畢竟旅順口、關東州都是清朝領土,因此到底是否租借,還要看清朝態度。
因為英日反對租借給俄國。所以俄國想要武力逼迫清朝就范,倒也不現實。而這時候,在李鴻章的斡旋下,俄國租借到了這一地區。
因為,李鴻章收了俄國一大筆賄賂。
這種行為,姑且后果不說如何,單就行為來看,就是賣國。
所謂的,宰相合肥天下瘦。
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