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國歷來是個農業大國,現代是,古代也是。一直以來“三農”問題也是各朝代皇帝最頭痛的問題。北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思想家叫王安石。他的頭銜很多,政治家、改革家,其中有一個是“管理專家”。
王安石之所以被稱作“管理專家”,源于他最著名的改革舉措,史稱“王安石變法”。這場著名的改革中,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青苗法”,又稱“常平新法”,它與現今的“三農金融”頗有幾分相似。
政府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貸給農民、城市手工業者,以緩和民間高利貸盤剝現象,不同于現代,青苗法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王安石變法”多少有點類似現今的“中央一號文件”,共同關注點在“三農問題”,扶持并推進農民脫貧致富。
2004年至2018年中共中央連續十五年發布以“三農”(農業、農村、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最初國家通過傳統銀行金融機構貸款、發行債券等多項手段,對農戶進行資金扶持。多年來對三農的支持取得不俗成績,其產業鏈已逐步形成,從原材采購、生產、加工,到零售。
解決了舊問題,新問題又接踵而至,由于農戶缺乏資金,整條產業鏈很可能從中間被切斷無法達到效果。
由于傳統金融機構對于農村滲透率不足,相對于城市人群有完善的征信體系、充足的收入保障。農戶征信體系缺失,風險系數自然偏大,最終導致壞賬產生。該行業所需的專業知識門檻很高,金融企業需要更多的復合型人才。加上農業行業整體從業者素質偏低、信息化程度較弱,行業壁壘更高。
目前金融企業主要通過與當地政府、企業和供應鏈銷售端進行合作。借助農業轉型之際,實現規模化、技術升級等方式,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提升了農戶的利潤。
中國有近7億農業人口,三農問題關系到經濟發展,對社會穩定、國家富強起到積極的作用。據中國社科院2016年發布的《“三農”互聯網金融藍皮書》顯示,我國三農金融缺口超過3萬億元。
錢盆網知道三農金融是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利用自身優勢逐步摸索,并借助地理位置優勢。通過先進的互聯網技術,進入農業供應鏈金融。在響應國家號召,為農業提供金融服務,并有效幫助當地居民脫貧致富。
自2016年起錢盆網開始布局廣西農村金融服務,通過扶持上林縣塘紅鄉養殖、南丹縣富硒大米、凌云縣種桑養蠶等多個項目。截至2018年8月底,三農業務累計貸款18667.49萬元,為廣西三農發展提供有力的融資服務支持。
錢盆網通過政府精準扶貧項目切入,利用自身供應鏈金融優勢,與當地產業鏈核心企業合作方式,有效解決農戶信用擔保問題,又加強了項目風險控制,進而推進農戶脫離政策扶貧后的再發展。
李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