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東方亦落
最近,陌陌旗下的海南貓咖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社交產品“瞧瞧”。在“瞧瞧”中,用戶頭像一律是“蒙臉”效果,只有當雙方的互動達到一定標準之后,才能申請解鎖對方的真實頭像。
這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設置或許有勾起用戶好奇心的用意,不過瞧瞧的口號“看臉很重要,但前提是聊得來”似乎暗示了“聊得來”的重要性大于“看臉”。在如今思想開放、思潮多元的大環境下,各種觀點都有了更多的機會被提出乃至被實現,于是“以貌取人”在快節奏的今天被越來越多的人遵循。
如果說在現實交往中我們尚不能“明目張膽”地只憑外貌交友,那么在虛擬的互聯網中要實踐這一點則可以“無所顧忌”。“美貌大于天”、“顏值即正義”幾乎成為互聯網社交世界中的“通行法則”。這種“法則”固然符合“效率至上”的快社交方式,但遵守它是正確的做法嗎?“看臉”對于互聯網社交行業而言,就是最好的“出路”了嗎?
一、“快社交”迎合了當今生活節奏,但與社交本質并不相符
對美的喜愛是人類共同的心理,“美人”更是會引來萬眾矚目。當然不同的時代對“美人”的理解也各有差異,但恐怕還沒有哪個時代像如今這樣,對“美人”的標準如此嚴苛。
說是“嚴苛”,那是因為在明星、影視、互聯網直播的影響之下,“美人”必須嚴格符合“錐子臉”、“大眼睛”、“高鼻梁”、“小蠻腰”等硬性指標。當然差異化是生物的特性,所以人們不可能天生就都符合這個標準。然而如今物質條件豐富,醫美、塑形產業發達,化妝手法花樣繁多,許多人就通過這些手段改變他們的外形。
其中多數人都是向著當今對“美人”的“嚴苛標準”轉變的,久而久之我們發現,在影視作品、直播平臺和社交網絡中看到的“俊男美女”似乎都長成了一個樣。如果你不看姓名資料,不仔細加以分辨,你會以為自己得了“臉盲癥”。
在物質高度發達的快節奏時代,“社交”變得愈加浮躁,人們都想給對方留下良好的“暈輪效應”,所以化妝、塑形、整容輪番登場。畢竟大環境如此,每個人都忙個不停,沒人有時間慢慢了解對方,現在連談戀愛都講究“速食”,更何況對陌生人呢?
互聯網雖然是虛擬世界,但“虛擬”的背后也是由真實的人組成的,因而互聯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亦是一個現實社會,同時又沒有現實社會中那樣多的條框和束縛,陌生人之間的相識也少了許多壁壘,因而“以貌取人”之風在互聯網社交平臺中更甚。
在不少社交軟件中,我們僅憑一張他人曬出的生活照,一段自拍視頻就會決定要不要與對方建立社交關系。 這里的種類不包括熟人或半熟人社交,這種范圍的線上社交活動已經滿足不了現代人對信息的需求,加之線下社交的可拓展度大幅縮減(陌生人之間關系日趨冷漠),所以想獲取更多信息,又要滿足社交需求,線上的陌生人社交就成了一個有效途徑。
可也正是因為線上陌生人社交少了許多“規矩”,出現了很多不太正面的例子。 不少軟件借陌生人社交之名行“低俗”之實,用打擦邊球的方式對用戶加以引導。于是我們發現真實世界中人情冷漠,我們幾乎沒辦法去和陌生人成為朋友。可在虛擬世界中社交又充斥著浮躁,浮躁衍生低俗,于是與陌生人的所謂“線上社交”也淪落成只為滿足低層次需求的手段。
可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嗎? 我們與陌生人社交,原本是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與消解孤獨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更有機會使自身得到豐富與發展,并擴充自己的人脈。可也許是“低級需求”遇上資本會催生出強大的力量,以至于線上陌生人社交的生意方向跑偏,即使是在“平等開放”的互聯網中,我們也難以求得“純潔”的陌生人社交工具與方式。
但矛盾的是,越是“低級”的越容易吸引人,越是“被禁止”的越容易勾起好奇心。這也是一些軟件喜歡打擦邊球的重要原因,對于互聯網平臺而言,流量是極為重要的。所以一段時間之內,陌生人社交平臺確實能靠這種方式獲得不少流量,可結果呢?這些平臺被約談、被下架也成了常事。就拿最近一次來說,探探在4月28日遭遇應用市場全面下架,原因是傳播色情違規內容,其已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母公司陌陌也因此受到“牽連”,10天時間股價蒸發了10%。
可見使用一些“非常規”甚至是不合規的手段,或許可以得到一時的利益,但這種做法等同于“飲鴆止渴”,不但無法長久,還可能身陷歧途。退一步講,即使生意無對錯,這些手段也并不與社交本質相符。“看臉”的快社交固然“便捷”,但這恐怕并不是用戶和市場真正需要的社交形態。
二、“效率主義”不應至上,“慢社交”或將成主流
何謂社交?社交,即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往來,這種往來最重要的部分是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最終達到某種目的。
實際上,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不只適用于個體成長階段,也適用于整個人類需求的發展。 從原始社會“只觀其形”的社交模式,到開始注重對方的氣質、言語、內涵等更為豐富的因素的社交模式,這其實也是文明的產生與逐漸豐富的過程,所以人類社交的層次也隨之提升。
可到了現代互聯網中,社交又回到了“看臉”的模式。 說句不中聽的,這是原始人的交往方式,滿足的也只是人類低層級的需求,以此作為社交準則,是置集人類智慧結晶的文明于不顧,要知道,人類社會的發展已有數百萬年,而互聯網社交的發展不過數十年。而互聯網社交的趨勢必然和現實社會中的社交一樣,遵循著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的法則。由此可見,一味看臉、打擦邊球的社交方式,不符合社交的本質。
但“看臉”的社交方式的確能讓互聯網社交平臺在短時間內迅速吸引流量,如果不看臉,還有其他方式能把生意做下去嗎? 答案是肯定的。現在已經有一些不看臉的社交軟件了,例如主打“聲音社交”的語聊,主打“靈魂碰撞”的soul,都收獲了自己的用戶群。
然而互聯網社交本質上并不在于是否看臉,而是在于用戶如何理解,平臺如何引導。若是想打擦邊球,就算不看臉也有許多方法,若是有真誠良好的氛圍,即使是看臉也不影響社交質量。
真誠的社交該是怎樣的呢?也許我們在浮躁和虛偽中浸染已久,不記得互聯網方興未艾之時,QQ還只能發文字和表情,那時交流需要大量的文字,幾萬十幾萬的字數都是常事。但那時候網絡社交氛圍很好,素質、誠意與“純度”都在水平線之上。
現在雖然交流便捷了,但充斥著浮躁、虛假甚至欺騙,從近年來各種由網絡社交引發的詐騙、拐賣等案件可見一斑。我們總以為自己在社交平臺上看了陌生人的照片、視頻就足夠了解對方,實際上那些信息根本真假難辨,還可能是騙局。
難道互聯網社交的便捷度與真誠之間就一定成反比嗎? 其實就算時代不同,人在社交中對于“真誠”的渴求都是存在的,而且大環境越是浮躁,渴求就越強烈。當然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們不可能再回到“從前慢”的狀態了,不過“高效”其實并不與社交質量沖突。
“微信之父”張小龍提出過“好的軟件應該讓用戶用完即走”的觀點。這個觀點引發了不少爭論,有人說是因為微信用戶基數大,張小龍才敢這樣說,也有人將此觀點奉若圭臬。從張小龍的話語中可以感受到他著重強調的點是“高效”,不過在此要注意,“高效”不等于“效率主義”。
所謂“效率主義”,是指在“速食時代”中,社交軟件不顧一切地吸引用戶,恨不得讓用戶在幾分鐘之內就成為“朋友”,其目的自然是增加用戶留存率和軟件的打開率。然而“欲速則不達”,更何況是社交這種需要溝通信息交流思想的“慢功夫”呢?而“高效”則與之不同,它并不意味著讓你三分鐘交個朋友,半小時見面,而是在使用軟件的時候能提升效率,只做自己想做的,而不是把自己淹沒在信息洪流之中。
看看我們如今屢見不鮮的“效率至上”的社交方式,是想達到什么目的呢?此趨勢與社交本質相悖,用戶更可能將需求從高層級降至基本層級,無法獲得高級滿足感。歸根結底,“淺薄”的社交方式對用戶、平臺、市場都沒有好處,多元化的、以精神與思想為導向的、能夠滿足高級需求的“深度社交”才是互聯網社交行業注定的發展方向。因而由“快”轉“慢”,不以“效率主義”為核心的線上社交趨勢,才可能讓更多的平臺回歸社交本質,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最極客